项目 | 1957年 | 1960年 | 下降(%) |
粮食(亿公斤) | 1950.5 | 1435 | 26.4 |
棉花(万担) | 3280 | 2126 | 35.2 |
1984年 | 将上海设为沿海开放城市 |
1990年 | 中央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
1992年 | 设立上海浦东新区 |
2013年 | 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 |
材料:《人民日报》1949~1955年的部分社论标题
时间 | 标题 |
1949年10月1日 | 万岁,新中国! |
1950年7月16日 | 土改法带来幸福远景,关中农民无限喜悦 |
1950年11月6日 | 首都文艺界集会讨论,纷纷签名支援抗美援朝 |
1953年10月1日 | 为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远大目标而奋斗 |
1954年9月21日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有力武器 |
1955年5月1日 | 用我们的英勇劳动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
【建国后的形势】
材料一: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政治上的智慧】
材料二:一、西藏人民团结起来,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大家庭中来。二、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
——摘自《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战场上的较量】
材料三: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土地上的改革】
材料四: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一:中国式现代化奠基时期
这一时期的总体特征是探索。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变革和道路摸索,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探寻可行之路,为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可视之为现代化起飞前的准备时期。
材料二:中国式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
中国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社会面貌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巨大飞跃。
材料三:中国式现代化走向成熟时期
2012年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迈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也随之进入一个新阶段,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马敏《历史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摘编)
材料一:“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材料二: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深圳的成功并不是简单的资本与技术的胜利,而是观念与制度的成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试验田。它成功的经验也不仅仅属于深圳,更是印证了“中国道路”的正确性。
——摘自陶一桃《经济特区成功经验及启示意义》
材料四: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对稳定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日益显著,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构百年大变局之“变”与“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