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私立清林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

更新时间:2024-07-10 浏览次数: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4高一下·广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国人往往认为儒家教育教学主要遵循单向度的强制灌输模式。我们如果仔细研读一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记载,则有可能会稍稍改变我们对儒家美育教学实践的固有看法。

    这则案例是《论语》所载孔子教育实践的常态,孔子并没有要求学生以他的理想为人生理想,而是让学生畅谈各自的志向。但孔子对各位学生的志趣仍是有他自己的评判的,对于子路、冉有、公西华或为政或司礼的社会理想,孔子既不加赞许,也不予否定。很显然,这样的社会理想虽符合孔子对弟子们往日的教导,但并不是孔子心目中人生的终极状态。只有在曾皙描述完他颇具人生审美化效果的志趣后,孔子才“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在徐复观看来,曾皙和孔子之“言志”,都达到了仁的道德精神与乐的审美精神相融合的至高人生境界。根据徐复观的理解,孔子的这次教育事件是一个典型的审美教育案例,通过曾皙的言行和对此的肯定来向其学生施以审美人格的濡染与熏陶。在此孔子并没有向任何一个学生灌输什么理念,整体的教学氛围也极为平等融洽。尤可注意的是曾皙对孔子的回应,没有立即以语言作答,而是“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曾皙在老师面前并不唯唯诺诺,而是敢于表现自己的个性;同时我们发现曾皙是以感性的音乐作导引,然后才开始用语言来描绘他心目中至乐的人生审美境界,并且这种描绘亦非抽象语言的概括,而是形象化的对艺术人生的审美描摹。朱熹曾高度评价曾皙的这一理想境界,谓其“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缺。……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朱说不仅点出了曾皙之志意在言外的艺术旨趣,还把这一境界与孟子“上下与天地同流”的人生理想联系起来。这就提醒我们,曾皙和孔子所畅想的人生境界其实和孟子的“上下与天地同流”之境一样,乃是将“心源”“扩而充之”的结果;此外,作为学生的曾皙能达到与孔子相似的精神境界,亦为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之说作了注脚——可见孟子的心性论美育思想与孔子的美育实践确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徐承《中国美育传统中的准“民主”经验》)

    材料二:

    《论语》中所叙述的师生对话,从形式上来看是以孔子的话语为核心,但是孔子并不希望学生因自己年长、学识更渊博等而不敢言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孔子鼓励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即便弟子的发言和他的想法相差甚远,孔子也只是坦然“哂之(微笑)”,并不急于反对和纠正。对于那些不敢或不愿发言的学生,孔子也积极鼓励之。“‘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我和他们三人的志向不同)。’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先进》)同时,师生之间的对话也往往是由学生的主动提问而启动的,如《论语》中所记载的学生提问有100多次,有“季康子问政”“ 子贡问友”“叶公问政”“宪问耻”“樊迟问仁”“子路问成人”“子路问君子”等等,且孔子对学生的提问常有表扬与鼓励,如“大哉问”(《论语·八价》)、“善哉问”(《论语·颜渊》)等等。孔子对学生的提问也未必会直接作答,而是从学生的问题中牵引出更多的问题,请学生自己思考后作答,随后再进行回应。如子张曾问孔子:“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孔子反问:“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回答道:“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孔子则指出:“是闻也,非达也。”而后对“达”和“闻”的内涵及其区别进行了点拨(《论语·颜渊》)。

    在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学生质疑孔子观点、与孔子争论的情形时有存在。子路是提出疑问最多的学生,如《论语·子路》中就曾提到,子路问:“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的回答是:“必也正名乎!”子路随后提出疑问:“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尽管子路经常挑战孔子权威,但孔子并未因此厌弃子路,反而多有肯定与赞许之时,甚至将他置于与颜回同样的地位。如《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记载,“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断也)予。’”可见孔子对子路之珍爱。在所有弟子中,孔子最喜欢颜回,但孔子对颜回凡事都以他的话马首是瞻、从不当面提出不同意见的做法也是不满的,“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论语·为政》);只有在得知颜回私下里会进行反思、表达个人意见时,孔子才表达出肯定之意,“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摘编自高振宇《儿童哲学探究团体的重构与创新》)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人往往认为儒家教育教学生硬死板,而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代表的孔子教育实践的常态,可能会稍稍改变人们的成见。 B . 孔子对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社会理想不置可否,说明这些社会理想没有触动孔子的内心,不符合其心目中人生的终极状态。 C . 孔子积极鼓励曾皙回答问题,而曾皙的回应有两大特点:一是不卑不亢、彰显个性;二是用形象的语言对艺术人生进行审美描摹。 D . 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常由学生先主动提问,孔子对此加以赞赏,并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最后全部回应。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孔子对学生的鼓励引导,都旨在表明孔子平等的教育观念。 B . 曾皙以音乐作导引,用语言形象地描绘心中至乐的人生审美境界,得到朱熹的高度评价。 C . 因为子路经常挑战孔子权威,所以孔子对其多有肯定赞许,甚至将他与颜回同等看待。 D . 孔子不满学生对他从不质疑,可见孔子在意的不是自己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思考与收获。
    3.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当仁不让于师。 B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 .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D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 (4) 作者为什么认为“孟子的心性论美育思想与孔子的美育实践确是一脉相承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 (5) 下面是一节语文课中出现的小插曲,请结合材料一、二,对老师的教育特点加以分析。

      同学王云读课文时错把“还有后来人"读成了“还有后人来",大家哄笑不止。老师从容不迫地问:“同学们,你们笑什么?王云的意思没有表达错啊。"有的同学说:“是啊,一个是说还有人来接班,一个是说还有接班人。”老师说:“说得很好啊。如果王云愿意再朗读一遍,读出来的效果肯定会更好。”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王云也情绪激昂地朗读起来。

  • 2. (2024高一下·广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阳透过玻璃

    薛舒

    我清晰地记得他哪一天开始不再认识自己的家,又是在哪一天不再认识我们,他的妻子,他的女儿和儿子;我同样记得,他突然不会走路的那一天来临的时刻。

    那天下午,他如同以往任何一天一样在客厅与卧室之间蹒跚移步,没有目标的行动很快使他失去耐心,他忽然让自己席地坐下,沉默着,再不肯起来。他深陷在自己的世界中,垂着眼皮,若有所思,他听不见我们劝他起来的声音,自始至终不屑于看我们一眼。我们动用了两个人,试图让他站起来,①他被我们拉着手,臀部却紧紧贴着地板,没有一丝要借力的主动性。我们只能分别夹住他的两条手臂,托住他腋下,用尽全力把他提起来。他被我们牵扯着,终于发出一些如同劳动号子一般的声音,“哎哟噻”“哎哟噻”,脚上却没有使出一丝力气。他像一个狡猾的孩子,用“哎哟噻”骗取我们的信心。我们哄他,承诺于他;起来,起来吃蛋糕……他不要蛋糕,他就是不要起来,狡猾的孩子变成了耍赖的孩子,他懒得和我们周旋,就那么坐在地板上,无声,目光空洞。最后,我们动用了四个人,把他抬到了床上。

    我知道,他不是不愿意站起来,而是,他的大脑再也无法对他的肌体和器官发出有效的指令,他以不配合的姿态宣布,从此以后,他失智与失能的积累达到了质的飞跃。

    在这之前一年,我们就开始考察周边的一些养老院和护理院,谁都知道,未来,他一定需要住进那样的地方。只不过那时候,他还能走路,还能自己拿着筷子扒饭吃,还能和我们交谈几句,像两三岁的孩子,鹦鹉学舌,答非所问。他被我们关在家里,无所事事却不忘寻找出路,院门锁住了,他出不去,便在三个房间与一个客厅之间兜圈子。偶尔,进入洗手间,却再也找不到出来的门,四面都是墙壁,他就面对着其中一堵墙,一站就是半天,无声无息。直到母亲找到他,把他拉出卫生间。他不再如发病最初两年那般躁狂、恐惧,他变得越来越温顺。我猜测,他脑库中的记忆已然消失殆尽,再没有令他留恋、追悔、惧怕,以及唯恐失去而挣扎夺取的东西,他正日益变成一具空壳,有血有肉的空壳。

    那个周末,我的先生开着车,我们载着父亲和母亲出了门。他问:去哪里?

    我说:爸爸,带你出去玩,好不好?

    他举起双手,张开巴掌拍起来:好噢好噢!去玩了!哈哈……

    他从来不是一个不苟言笑的父亲,他爱笑,大声,豪放,从我有记忆开始,他就是家里的气氛大使。他开母亲的玩笑,与她斗嘴,把母亲逼急了,自己发出一阵“哈哈哈”的大笑,那是他们之间的打情骂俏,并不避讳儿女,他愿意让我们分享他们作为成年夫妻的快乐。他还爱唱歌,家里随时都会响起他脱口而出的歌声,他的声带柔韧而灵活,最擅长的是蒙古歌,婉转周折的长调,一开口,余音绕梁。遇到我和弟弟考了好成绩,或者得奖,②他会在晚餐的时候给自己倒一杯小酒,嘬一口,咽下,而后抿起嘴,嘴角上翘,薄薄的上唇透出一股笑的意味 , 很帅的样子,那是他在最自豪与自信的时候的笑。接下去,他的自豪与自信会绽放得更盛大,两杯小酒下肚,他就会发出“哈哈哈”的笑声,为儿女童言无忌的某一句妙言,或者,为我母亲偶尔的幽默细胞,他慷慨地送出喝彩、捧场以及鼓励。是的,他担负着把家庭气氛搞得更欢乐更活跃的责任,当然,有时候,他也会把气氛搞砸。比如,在我不尽如人意的考试成绩出来的那一天晚上,或者,他被我的班主任告状,有高年级男生给我写信……他不知道如何处理女儿的早恋问题,③只能虎着脸,瞪着眼睛,伸出手:把信交出来!

    他把那位男生的信收走了,第二天,我在忐忑中度过了整个白天。他会去找那个男生吗?高我两个年级,学生会干部,不高,不帅,却是学霸。他会不会骂他一顿?要是男生犟头倔脑,他会不会出手甩人家一耳光?或者,去找男生的家长理论?也许会争吵起来,相互指责没有教育好儿女,拉上各自的班主任评理……我在想象中预习了一遍丢尽脸的感觉,这让我几乎生出离家出走的念头。

    傍晚,他回家了,拎着两条鱼,一颗牛心。那天不是任何节日,可是那天我们家的晚餐比任何节假日都丰盛。他还喝了点酒,二锅头,从一个贴着红商标的绿色玻璃瓶里倒出来,续了两次。他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吃得津津有味,而我,也已沉溺于美餐的享用,甚至忘了至少应该做出一副忐忑不安的样子。

    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而我,一直没敢问他,他是怎么处理那封信的。

    多年以后,我已工作,有一次,在公交站排队等车,我前面的年轻人扭头,顿时,我们面面相觑。男生与高中时相比,并没有多大变化,不高,不帅,戴眼镜,腮帮子上留着大片青春痘消逝之后的疤痕。我们上了同一班车,我们聊了不少共同认识的人以及很多有趣或者无聊的话题。他占据了对话的主动权,语速略快,带有一丝自诩的刻意,是属于年轻人的自大抑或自卑。从头至尾,我们没有说起那封信的归处与结局,我不问,他也不提。

    这是我青春的悬案,破案者是他,唯一的人,我的父亲。然而现在,我已经无法从他口中得到答案。

    这会儿,我们正开着车,带着他,我们准备去参观一所养老院。④那个地方,也许是他未来的归处。他会带着一个属于我的秘密,在那个地方度过他一无所知的余生吗?可是,他并不知道我们要带他去哪里,我告诉他:爸爸,我们出去玩好不好?

    (摘自2023年《收获》春卷,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父亲性格豪放开朗,喜欢唱歌,爱开玩笑,也喜欢充满自豪自信的独酌独饮,宽容处理女儿的早恋。 B . 文中通过多处细节描写展现了父亲的衰老与疾病,也启发读者思考老龄化时代严峻的养老问题。 C . 父亲生病后逐渐出现失智与失能,“我”和家人不得不考虑将他送往养老院,那里也许是父亲的归处。 D . 文中使用非线性叙述,描述与高年级男生的久别重逢,是对前文情节进行补充,也是“我”青春悬案的揭秘。
    2. (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处写“我”和家人想将生病的父亲从地上拉起来,但父亲的身体不受大脑控制的情形。 B . ②处喝酒时的动作描写,生动描绘了父亲年轻时喝酒的微表情,体现“我”对父亲的熟悉。 C . ③处的神态刻画,是父亲发现“我”早恋,却不知道如何处理,只好佯装生气。表明父亲缺乏教育智慧。 D . ④处的提问,暗含“我”对父亲后面何去何从的迷茫,既是自身的自省,也包含启迪读者思考的意味。
    3. (3) 小说中回忆“我”与父亲的相处往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有评论说这篇小说“像大浪腾涌之后的舒卷,笔调走向平静、忧伤”,请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4高一下·广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之初即位也,尝与群臣语及教化,上曰:“今承大乱之后,恐斯民未易化也。”魏征对曰:“不然。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譬犹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也”上然之。封德彝非之曰:魏征书生未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国家征曰:“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 , 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上卒从征言。贞观二年六月戊子 , 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贞观六年三月,长乐公主将出降 , 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长公主。魏征谏曰:“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倍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后叹曰:“妾亟闻陛下称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陛下不可不从也。”因请遣中使赍钱四百缗、绢四百匹以赐征,且语之曰:“闻公正直,乃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勿转移也”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 , 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注】①浇讹:浮薄诈伪。②出降:此处指帝王之女出嫁。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魏A征B书C生D未E识F时G务H若I信J其K虚L论M必N败O国P家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深,与《谏太宗十思疏》“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的“深”字含义不同。 B . 戊子,文中是指一种干支纪日法,古时还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时。 C . 矜,文中意为骄傲,与《促织》“虫翘然矜鸣”的“矜”字含义相同。 D . 故,意为原因,与《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故”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太宗和大臣们谈论百姓教化时,魏征认为经历过战乱的百姓容易接受教化,如同饥渴之人容易对饮食满足,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 B . 长乐公主将要出嫁时,唐太宗下令她的嫁妆要比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征进谏阻止,唐太宗并不同意,将这件事转告皇后,由她决定。 C . 皇后知道魏征在长乐公主出嫁之事上的谏言后,就请求派宫中的宦官赏赐魏征财物,并勉励魏征要始终保持正直之心不要改变。 D . 魏征在朝廷上的直言进谏曾触怒过唐太宗,唐太宗下朝后也曾生气地表示要杀掉魏征,而皇后却巧妙地化解了唐太宗心中的怒气。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

      ②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

    5. (5) 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魏征在向唐太宗进谏时,每每引用历史,请结合材料概述他引用了哪些史实。
  • 4. (2024高一下·广信月考)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阳关引

    宋·寇准

    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春朝雨霁,轻尘歇、征鞍发。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

    更尽一杯酒,歌一阕。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注]①“引”是词体的名称。宋代,多取唐五代轻便短小的“令曲”,漫衍其声,翻成新调,称之为“引”。“阳关引”此调始于宋代寇准之词作,依据唐代王维《阳关曲》而作。②歌曲的最后一遍为“彻”。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边塞的青草茫茫无际,渭水波涛发出呜咽之声,写景远近结合,有色有声。 B . 春天的清晨细雨初停,尘土不扬,柳色青青,渲染出送别时伤感的氛围。 C . 下片结尾两句融情于景,与《春江花月夜》中“愿逐月华流照君”手法相同。 D . 本词化用了前人的诗意,由眼前设想未来,叙说错落起伏,抒情绵邈深婉。
    2. (2) 这首词与李白《将进酒》都描写了劝人饮酒的场景,二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5. (2024高一下·广信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历代君王能创业却不能守业的不变规律的句子是“。”
    2. (2) 《阿房宫赋》中,“?”两句,用疑问语气指出了秦在财富的搜刮与挥霍上的反差行为。
    3. (3) 《六国论》中,苏洵认为,齐国没有贿赂秦国,结果“”,原因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4高一下·广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永远是一个令游子(1) 的地方。奔波漂泊的诗人笔下常常集结着乡愁。“(a)”,漂流在外的游子,在落日行将西下的时候,思乡之情(2) 。浩浩长江,雾气迷茫,更添(3) ,诗人在楼上发出的叹息,成为登高处对于乡愁最典型的咏叹。透着些许豪迈,却难掩缠绵思乡之情。相比之下,“(b)”,则成为低回处对于乡愁的最感人的排遣。虽然直白如话,却是离情万种。彼情彼景,早把千万种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写在脸上,留在天地间。

    思乡之情如此之切,又有了“(c)”。唯有情之切,才会如此张开想象的翅膀;唯有爱之深,一腔乡愁才化作千古佳句。这样的乡愁牵着你,引着你,一程程,一步步,山山水水入诗来。山水承载着乡愁,乡愁赋予古诗词以魂魄。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诗句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A . a①,b②,c③ B . a②,b①,c③ C . a②,b③,c① D . a①,b③,c②
  • 7. (2024高一下·广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细雨淅沥的时节,有一次我误打误撞地走进了深山。抬头一望,群山之巅灰色的天空滚涌着黑色的云翳,山峦上是被雨雾湿透的,一眼望不到边的森林,如黛如墨……刹那间,我眼前一片灰蒙蒙。忽然,头顶上裂出一道亮光。我抬头仰视,天穹与群山似乎正在亲昵,也就在那一瞬间,霞光万千从云霭中透射了出来。阳光恰逢雨露,天穹豁然,次第开朗、辽阔,①____的光影绚丽夺目,我看得②____,完全抛掉了内心的阴沉……

    这时候阳光明媚。(A)雨丝透过云层泄下,千万缕银丝漫空飘洒。阳光和雨丝就这样相互交织、蒸腾。(B)阳光照亮了雨丝,晶莹剔透;雨丝伴随着阳光,光怪陆离。雨里有太阳的颜色,太阳里又有雨的光亮。好像无数根银针……淅淅沥沥的太阳雨里,一些植物发出“嘎巴嘎巴”清脆的拔节声。泥土清香里,蘑菇撑开了春天的小伞。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同样是写雨丝和阳光,画横线的两处句子句式明显不同,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
四、写作(60分)
  • 8. (2024高一下·广信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4年元旦,哈尔滨火了。雪城哈尔滨不断“整活”,从冻梨摆盘、冻梨咖啡,到人造月亮、飞马踏冰,每一种设计都别具匠心,受到游客的频频点赞。所有这些,都展示了哈尔滨以“冷资源”成就“热经济”的良苦用心。

    类似这种“冷”“热”的相互转化,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对我们也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