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武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

更新时间:2024-07-25 浏览次数:5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 1. (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 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的西水坡遗址出土了蚌塑的龙;在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有“中华第一龙”美称的C形玉龙(下左图);在长江流域的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了龙形玉牌(下右图)。这可用于说明(   )

    A . 龙文化成为区域间交流桥梁 B . 龙是中国先民共同的信仰 C .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D .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源头
  • 2. (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 有学者认为,商朝的王畿是“国都不远的地方,由国王直接控制”,王畿以外“隶属于商王朝距离遥远的诸侯方国,对王朝所负担的义务是很有限的,也只能是名义上的服从”。这主要是因为(   )
    A . 商朝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B . 商朝疆域局限于王畿地区 C . 内外服制度弱化商王统治 D . 商王对诸侯方国没有影响力
  • 3. (2024高二下·遂宁月考)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一些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等号召组织同盟,合力对抗他们认定的所谓“夷狄”国家。据此可知(   )
    A . 周王室的地位得到提升 B . 周边少数民族的威胁增强 C . 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D . 诸侯王对分封秩序的维护
  • 4. (2024高二下·唐县期末) “角力”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活动,它起源于周代的“讲武”习俗,据《礼记·月令》中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到了战国时期,“角力”由单纯的搏击技巧训练变为宣扬武威、展示军事实力的“讲武之礼”,各国多通过两国选手比赛的胜负来达到耀武扬威的目的。这种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    )
    A . 周王室权威不断衰微 B . 礼制观念已延伸至军事领域 C . 统一战争改变军事训练 D . 时代需要影响社会价值取向
  • 5. (2024高二下·唐县期末) 孟子认为“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荀子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据此可知,两者都主张(    )
    A . 无为而治 B . 尚贤使能 C . 以民为本 D . 兼爱非攻
  • 6. (2024高二下·唐县期末) 史书记载,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孝公提出要“成帝王之业”;张仪劝秦惠文王“以成伯(霸)王之名”;秦武王“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据此可推知(    )
    A . 秦国历代君主尚贤尊王 B . 秦统一天下具有历史基础 C . 秦国逐渐完成了国家统一 D . 秦国战略中心向西转移
  • 7. (2024高二下·唐县期末)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到:“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他是在肯定秦朝(   )
    A . 实行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 B . 开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C . 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D . 进行分类登记的户籍制度
  • 8. (2024高二下·吉林期末) 汉武帝一方面加强对商业和商人的管理,实行彻底的币制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地方铸钱,统一货币;另一方面将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 . 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发展 B . 使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 C . 使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得以提高 D . 使朝廷对社会的经济控制加强
  • 9. (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 公元前111年正月,汉武帝振司马迁为钦差负责新开拓地区的郡县设置。随之,汉朝廷不仅在河西设立郡县、移民屯垦,而且在西南夷和两越地区设郡置县。《史记·平淮书》记载:“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毋赋税。”这些举措(   )
    A . 表明国家行政效率显著提高 B . 印证了经济交流导致政治制度的变化 C . 说明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D . 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 10. (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 南北朝后期,宇文泰恢复被孝文帝改掉的鲜卑姓,并赐汉族功臣鲜卑姓,还经常赐功臣以名字,所赐的名都是汉字雅名,没有一个鲜卑语名。到了隋朝建立之初,这一批人又不论胡汉,都被恢复汉姓。这一过程(   )
    A . 实现了南北方政治的统一 B . 利于加强统治集团凝聚力 C . 适应了鲜卑族自身的发展 D . 是北魏封建化改革的延续
  • 11. (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 钱穆在《国史大纲》里指出:“贵族世袭的封建制度在战国、秦、汉时期就被打破。然而东汉以来的士族门第到魏晋南北朝时,其地位几已成为‘变相的封建,……它是从皇权政治而来,又依一定的条件向皇权政治转化,向皇权政治回归。”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 . 官僚政治体制的渐趋瓦解 B . 以官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 C . 封建割据势力的日益膨胀 D . 门阀政治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 12. (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 据下表可知,唐朝时期长安城(   )

    《旧唐书·儒学传》(上)

    是时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俄而高丽及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国学之内……儒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

    (宋)《南部新书》(上)

    西市胡人贵蚌蛛而贱蛇珠。蛇珠者,蛇所吐尔。唯胡人辨之

    A . 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城市 B . 是全国性政治经济中心 C . 汇聚了世界各地各类人才 D . 成为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 13. (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 唐朝敦煌壁画飞天造型精美,形态各异。多元的舞蹈风格鲜活展现各民族风貌,丰富的乐器种类彰显多民族智慧,是中华艺术瑰宝。这反映出唐代(   )
    A . 军事力量强大 B . 民族政策开明 C . 边疆开发充分 D . 政治制度先进
  • 14. (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 下图反映的是寒门子弟入仕比例的变化情况。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世卿世禄制的限制 B . 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C . 察举选官的盛行 D . 科举制度的推行
  • 15. (2024高二下·梅河口期末) 下表中诗句反应出两税法(   )

    白居易

    “胡为秋夏税, 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 农力日已殚。”

    柳宗元

    “蚕丝尽输税, 机杼空倚壁”

    杜荀鹤

    “任是深山更深处, 也应无计避征徭。”

    A . 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 . 抑制了土地兼并之风 C . 简化了政府的税收名目 D . 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
  • 16. (2024高一下·衡阳期末) 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佛寺从布局到建筑本身的阁楼、密檐、雕墙粉壁等都发展成了中国的民族形式。悬空寺的最高处为“三教殿”,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如来佛祖,佛祖右手边(南侧)为老子,左手边(北侧)为孔子。这反映出(   )
    A . 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 B .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 . 儒佛道互相吸收融合 D . 社会动荡急需儒学复兴
二、材料分析题(52分)
  • 17. (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认为先王因为有善心,所以才实行仁政,仁政之所以是正确的、合理的,是因为它植根于人的本性中,是合乎人性的。他总结历史经验,发现桀纣之失民,实际上是失去了民心。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顺从了天下民心。因此认为君主之行事,必须以民意为依归,认为民意即天意,若君主不能以人民意志为意志,人民可以把君主当作仇敌,起来推翻他。孟子希望国君能“贵德而尊士”,让“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广泛地招揽人才,达到“王天下”的目地。孟子还主张发展经济、轻徭薄赋,使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对人民施行教化,以达到王道。

    ——摘编自李秋华《孟子仁政思想初探》

    材料二

    稷下学宫整体上是齐国官学,但前往讲学的学者大都办有私学,带其弟子同入稷下学宫。众人推举学界名流来担任学宫的祭酒,国君不直接干预教学与学术研究。学宫中容纳“百家之学”,成为百家争鸣的文化沙龙。荀子在学宫三为祭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他扬弃以往儒家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吸收春秋以来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天道观,构建其天人关系学说。

    ——张秉楠《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

    1. (1) 根据材料一、概述孟子“王道”政治思想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齐国稷下学宫的办学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荀子改造而成的“天人关系说”?
  • 18. (2024高一上·靖远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政治体制、政治机构适时的调整,是政府活力的表现,也是保持社会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这种调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哪一个时期调整得快一点,整个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就会快一点。这在汉武帝时期、唐前期表现得尤为突出。

    ——据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 19. (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设十三部刺史,以六条问事,第一条就是“强宗豪右,田宅喻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与此同时,汉武帝通过“算缗”“告缗”剥夺豪强地主土地。“算缗”即财产税,又称为“算”,由个人申报,财产一万以上者每万钱征收120钱,不足万钱免征。这本来是针对工商业者的专门税收,但当土地成为私有财产以后,其也被纳入征税范围。因为财产计算由个人申报,地主、手工业主隐瞒不报现象多有。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诏令检举偷税行为,检举内容一经查实,财产没收,并将其家产之半奖励检举人,是为“告缗”。全国将近一半的大地主、大手工业主、大商人因告缗而被没收家产。元狩三年(前120年),御史大夫张汤建议盐铁官营,这一建议于元狩六年(前117年)全面实施,由国家在出产盐铁的郡国设立盐铁官,统一负责盐铁的生产和销售,从而使盐铁收入归于国库,收到了“民不益赋而国用饶”的效果。元狩五年(前118年),武帝统一发行五铢钱,严格形制和重量,规定五铢钱周边和中间方孔的四周隆起,规定钱径、孔径、厚度,使其文重一致。但因为各郡国分散铸币,铸币质量难以统一,为盗铸留下了空隙,盗铸屡禁不止。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下诏停止郡国铸钱,以前所铸钱币一律熔毁,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非上林三官钱不得流通,违者严惩。元鼎二年(前115年),桑弘羊“置均输以通货物”,之所以称为均输,桑弘羊解释说“郡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故曰均输”。其具体内容就是在中央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令,各郡国设立对应机构和官员,把规定的各地贡赋折合成本地出产最多最便宜的物品,再由均输官把该物品运往需要的地方售出,收益归国家所有。

    ——摘编自臧知非《汉武帝财政改革与中央集权的强化》

    1. (1) 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财政改革的措施及突出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财政改革的历史作用。
  • 20. (2024高二下·河北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

    户籍年代

    均田户数

    受足户数

    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

    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

    1

    0

    101.0

    69.0

    武则天时期

    4

    0

    143.5

    102.0

    玄宗时期

    32

    2

    148.7

    106.6

    代宗时期

    11

    2

    149.3

    89.8

    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

    ——改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弹”;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

    ——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