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三...

更新时间:2024-07-03 浏览次数: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 1. (2024高二下·西安月考) 汉唐时期,对内陆边疆地区主要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元朝在边疆地区先后设置辽阳、云南、甘肃、岭北等行省,边疆地区很多部落和地方首领直接隶属于行省,“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一变化( )
    A . 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 . 践行了民族平等的政治理念 C . 强化了元朝君主专制统治 D . 推动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
  • 2. (2024高二下·西安月考) 1793年,法国国民公会通过《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宪法》,规定行使法国最高行政权的执行会议由立法议会选举产生。后来拥有立法权的国民公会,可以通过救国委员会直接行使行政权。这说明当时的法国( )
    A . 扫除了保皇派政治势力 B . 背离了分权制衡的原则 C . 建立了议会共和制体制 D . 隐藏了执政官独裁风险
  • 3. (2024高二下·西安月考) 曹魏按照门阀定品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然其实质却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它既是世家大族控制士人的方式在国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又是对世家大族的一种制约。可见,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  )
    A . 力图把选举权由地方收归中央 B . 导致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 C . 有利于从地方选拔高素质人才 D . 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4. (2024高二下·西安月考) 西方文官制度要求文官对于党派、政治活动等保持中立,似乎文官是超阶级超政治的,其实不然,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政治中立,只是在垄断资本集团及其政党中间这一特定范围内保持中立。材料意在说明(   )
    A . 政治中立原则的丧失 B . 文官制度的阶级实质 C . 政党之间斗争的激烈 D . 政府权威的不断削弱
  • 5. (2024高二下·西安月考) 英国《大宪章》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判决,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这一规定体现了(  )
    A . 剥夺王权的治国理念 B . 权力分割的立宪思想 C . 控制权力的法治精神 D . 自由平等的政治传统
  • 6. (2024高二下·西安月考)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子弟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右今出榜散行晓谕外,更请父老各以此意劝率乡闾,教戒子弟,务令通晓,毋致违犯。”这则“乡约”有利于(  )
    A . 规劝乡民“存天理,灭人欲” B . 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C . 推动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 D . 强化政府对百姓的管理
  • 7. (2024高二下·西安月考) 1960年春,周恩来总理先后访问了缅甸、印度、尼泊尔、柬埔寨、越南和蒙古6国,不仅签订了中尼和平友好条约,而且交换了中尼边界协定批准书,还签订了中蒙友好互助条约、经济援助协定和科技合作协定。这些活动(  )
    A . 表明中国注重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B . 是对美苏冷战的挑战 C . 体现了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 . 有利于缓和中苏关系
  • 8. (2024高二下·西安月考) 1955年2月25日,美国国务院向驻美国的亚非各国使团发出一个长达4页的通函。通函指出,美国迫切希望友好国家代表团做好应对共产党代表的各项准备,提出那些有利于自由世界的议题。据此可推知,当时的美国( )
    A . 依然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 B . 反对万隆会议的召开 C . 拉拢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 D . 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
  • 9. (2024高二下·西安月考) 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进入20世纪70年代,一些西方国家要求美元贬值并兑换黄金,美国不予理睬。于是,德、意、比、荷、日等国先后实行浮动汇率制。在此情况下,美国于1971年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由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主要缘于(  )
    A . 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 . 第三世界经济发展的冲击 C . 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D . 反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
  • 10. (2024高二下·西安月考) 秦汉时期,每一个适龄农村男子都要完成地方劳役,其完役形式根据需要,或自行服役或以钱代役。以钱代役,其数量因时、因事、因地而异,具体多少,由基层决定。秦汉这一做法(  )
    A . 增加了基层吏治腐败风险 B .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C . 强化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 . 得益于商品经济的繁荣
  • 11. (2024高二下·西安月考)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乡、民族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区域,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农村按居民居住地设立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到1988年全国共有乡(镇)政府698万个。“社改乡”和“队改委”完成后,形成了一种新的乡村政治结构——“乡政村治”。据此可知,乡村政治结构的变革(   )
    A . 有利于激发乡村社会的活力 B . 强化了国家对农村基层的控制 C . 践行了地方分权的民主原则 D . 旨在提升农民群众的参政能力
  • 12. (2024高二下·西安月考) 西方国家福利政策理论发展经历了:二战后西欧普遍推选国家干预主义下的福利社会;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应由个人负责,倡导福利私有化新自由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20世纪90年代后又出现了主张福利的规则、筹资和提供应由不同部门负责共同完成的福利多元主义。这一系列政策变化(  )
    A . 说明了西方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备 B . 反映了西方国家多元分配方式的出现 C . 体现了西方国家对生产关系的再调整 D . 说明基层治理的成本与效率普遍提高
  • 13. (2024高二下·西安月考) 《周书》记载:“神农耕而作陶。”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 半坡原始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B . 大汶口墓葬中有大量陶器随葬品 C . 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 D . 原始居民中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 14. (2024高二下·西安月考) “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现象表明(  )
    A . 物种交流丰富了亚欧社会生活 B . 外来物种引起了当地环境恶化 C . 物种交流是西方对外侵略手段 D . 外来物种导致当地物种的减少
  • 15. (2024高二下·西安月考) 在18世纪的英国手工工场里,成品的生产过程都被分解成许多细小、单一操作的工序。如每织1尺布,平均需要14道工序;生产1枚小小的胸针,则需要18道工序。这表明(  )
    A . 实现机器大生产已为时不远 B . 工业生产操作日趋复杂化 C . 提高生产效率变得非常紧迫 D . 手工工场专业化程度提高
  • 16. (2024高二下·西安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了铁农具,西汉发明了楼车,隋唐发明了曲辕犁,北宋时出现了犁锥和踏犁。这些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  )
    A . 表明牛耕技术已达到完善阶段 B . 推动农业发展成为独立体系 C . 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D . 说明中国原始农业比较发达
  • 17. (2024高二下·西安月考) 清末民初,有些人于江西景德镇、河北唐山、北京等处,筹集资本,购置机器,聘请技师,组织陶瓷生产。一些“制瓷新厂”,所造瓷器“坚白光莹,比诸进口洋瓷殆无差异”,“一时商贩麇集,行销极为畅旺”。由此可见,当时这些人的做法(    )
    A . 促进了传统行业向近代转型 B . 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想的萌发 C . 阻止了列强对华的商品输出 D . 动摇了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
  • 18. (2024高二下·西安月考) 有学者说“古希腊人几乎将全部的建筑热情都倾注在大型公共建筑的身上”,现存的建筑遗址,如大量使用不易朽坏的石材的神庙、剧场、竞技场等,都深深反映了古希腊人的艺术趣味。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大型公共建筑反映中央集权的加强 B . 多山临海的恶劣环境无法营建民居 C . 民主政治有助于人们投身公共事务 D . 古希腊的建筑形态受到罗马的影响
  • 19. (2024高二下·西安月考) 《人类简史》中写道:河流也给人类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他们能够乘着独木舟和小船来回航行。而地中海对水手和商人们来说,是一条贸易和探险的黄金水道。该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
    A . 古代西欧的水上交通 B . 古代人对水路的探索 C . 中东经济格局的变迁 D . 罗马国家疆域的扩大
  • 20. (2024高二下·西安月考) 汉朝至隋朝,瘟病学说以内科理论为基础;宋元以来,瘟病与伤寒从论症和治法等方面区分开来;明清时期,瘟病学说逐渐形成体系。这说明(  )
    A . 医学发展具有阶段性 B . 医学理论发展离不开实践 C . 瘟病最早出现在汉朝 D . 中国古代的医学水平领先世界
  • 21. (2024高二下·西安月考) 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的“大熔炉”;也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拼盘”,对于这两种观点的看法,下列选项中合理的是(  )
    A . “大熔炉”指美国已经没有民族差别 B . “大拼盘”反映了美国文化的多样性 C . “大熔炉”表明美国民族政策的平等 D . “大拼盘”指移民来自欧洲不同地区
  • 22. (2024高二下·西安月考)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汉武帝时期,“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由此可知(  )
    A .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B . 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 C . 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D . 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 23. (2024高二下·西安月考)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文化帝国主义愈演愈烈,艺术、影视和时尚所表达的西方价值观无所不在,以至于新兴民族国家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依然是国家身份的保持。该学者旨在说明(  )
    A . 保持传统文化的完整性 B . 重视文化交流的开放性 C . 警惕西方价值的虚伪性 D . 捍卫文化主权的重要性
  • 24. (2024高二下·西安月考) “如何让我们的遗产有生命地鲜活地传下去,而不仅仅是标本和遗迹?”面对这一问题,相应的措施是(  )
    A .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B . 反对对文化遗产本身及其周围的环境作任何的改动 C . 加大开发文化遗产的力度 D . 把增加资金投入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根本手段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 25. (2024高二下·西安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摘编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材料二 国内各少数民族、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三区革命政府”参加了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共同表决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要“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各民族“一律平等”,“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民族地方治理与施政问题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摘编自宋月红《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与功能》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汉代民族政策的差异。
    2. (2)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问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26. (2024高二下·西安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恰克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距多伦、张家口等地也较近,于是恰克图成为清中后期中俄经济贸易往来的最重要枢纽。18世纪中叶,由于沙俄威胁边疆,故清朝采取罢市的方式使其被迫与清廷谈判订立条约。沙俄在东西伯利亚地区兴建了许多呢绒厂、制革厂和羊毛加工厂,恰克图边市贸易还为俄国国库填充了巨额税收。经营着“万里茶道”的晋商为及时运送茶叶等货物,不断扩充商路上的船行、车帮、驼队等运输组织。张家口在明朝时只是一个小边堡,到清朝却成为华商从事边市贸易输出输入货物的重要基地。中俄《天津条约》签订后,俄国获得了许多在华贸易的特权,特别是1903年东清铁路的全线通车,使贸易的重点转移至黑龙江地区和铁路沿线,致使商品赴欧洲的运输时限大为缩短。至此恰克图市场丧失了中俄贸易的中心地位,并逐步走向衰落。

    ——摘编自史军伟《试论清代中俄恰克图边市贸易》

    材料二  近代以来,徽州茶叶和福建茶叶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徽商具有“贾而好儒”的特征,在商业活动中往往是重义轻利,南宋大儒朱熹曾在福建生活讲学多年,其思想对福建商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近代徽州茶商和福建茶商的经营活动中,家族传承的经营模式屡见不鲜。明清时期,广州地区的外销茶贸易几乎为福建茶商和徽州茶商所垄断。五口通商以后,徽州和福建地区茶叶出口贸易迅速发展。徽州茶商往往在本地进行茶叶的收购和加工活动,依靠长江和京杭运河两大水系,然后运往上海或广州进而销售到国外,销售的产品多为精装绿茶。而福建茶种类丰富,以红茶、绿茶和砖茶为主,就地销售给山西茶商,再由他们北运至恰克图等地销售,产茶地与贸易地之间的距离遥远,给茶叶的外销造成了极大不便,尤其“自粤逆窜扰两楚,金陵道梗,商贩不行,佣工失业。”

    ——摘编自楚子轩《近代福建茶商与徽州茶商比较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中俄恰克图贸易的历史地位,并分析其衰落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福建茶商与徽州茶商的相同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对外贸易给你带来的启示。
  • 27. (2024高二下·西安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宋思想家叶适对理学的批判,首先是针对理学家大肆宣扬的“道统说”展开的。按照程朱理学的“道统说”,“道”之传递,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而至孔子,孔子传曾参,曾参传子思而再传孟轲,至宋代又为二程和朱熹相继承接。叶适对尧至孔子的道统传递并无异议,但对孔子之后的传递系统,他认为这明显属于杜撰。在此基础上,叶适进一步剖析理学的思想来源,揭示其“中国之学”和“夷狄之学”相混杂的内在本质。叶适认为,理学尤其是程朱之学实际上并不是源于尧、舜、子思之道,而是发挥孟子的“新说奇论”,再掺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部分内容的产物。其结果是“道之本统晦矣”。

    ——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理学思潮》

    材料二  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还十分注意把中国儒家经典传到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如1593年,利玛窦把《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意大利。1626年,比利时传教士金尼阁又译《五经》为拉丁文,在杭州刻印。入清以后,意大利传教士殷铎泽和葡萄牙传教士郭纳爵将《大学》译成拉丁文,称之为《中国之智慧》。随之,殷铎泽又译《中庸》,书名为《中国政治道德学》。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不同之处。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之际欧洲出现的“中国热”现象。
  • 28. (2024高二下·西安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数千年的漫长历史,负陆面海的地理环境,既塑造出中华民族辉煌的陆地文明,也孕育了悠久的海洋文明。尽管在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内陆理念逐渐确立了在国家战略中的主流位置,但是不能以此判断中国对海洋无欲无求,也不能因而忽略昔日尤其是汉唐宋明的“海洋强国”地位。古代中国的海洋经略同世界上其他涉海大国一样,都遵循着普遍性的历史逻辑,直至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从而发生了海洋经略的历史“断档”,这在经济基础、政治安全与文化传统等层面都存在着特殊性逻辑。

    ——摘编自刘笑阳《古代中国海洋经略的历史逻辑》

    材料二 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一个国家,它若能够轻而易举地进入公海,其地理位置的战略价值就十分之高。建立起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海上军事力量,拥有适当位置的殖民地是在海外支撑这个国家海上权力的最可靠手段。成功的殖民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于商贸与海上霸权的影响,在本质上依赖于国民性格,因为当它们自然地起源于自身时,这些殖民地才能最好地成长。一个完全与民众的自然根基相协调的政府政策将会在各个方面最为成功地促进其成长。英国较少在陆上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是努力成为海上霸主,凭控制海洋和欧洲以外的世界确保国家的胜利。

    ——摘编自马汉《海上权力要素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是“海洋强国”的表现,并分析明清海洋经略“断档”的特殊性逻辑。
    2. (2) 根据材料二马汉所述影响海权的要素,分析英国长期掌控世界海上霸权的原因。
    3. (3)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提出建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