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6 藤野先生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 6.藤野先生 ...

更新时间:2024-07-25 浏览次数:3 类型:同步测试
一、题目
  •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的注音。
    1. (1)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wǎn( )如小姑娘的发( )一般。
    2. (2) 解( )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yì yánɡ ( )的声调对我说道。
    3. (3) 日本报纸上很chì zé( )他的不( ),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4. (4) 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qī rán( ),便说了一个( )安他的谎话。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 .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B . 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C .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D . 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弘扬和传承国学文化需要凝聚各方力量。 B . 良好的心态是“天宫二号”发射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C . 周末的郊游踏青活动,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D . 今年的两会上,代表们就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安徽庐江发现的西汉古墓中的千年古棺由金丝楠木制成,油漆鲜艳无比,油光可鉴 B . 老鼠和麻雀经常到庄稼地或粮仓粮库等地方偷吃粮食,这一点在当时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尤其令人深恶痛疾 C . 我知道他疏懒,本不以杳无消息为奇,但有时也颇怨他不给一点消息。 D . 这部小说凝聚了创作者毕生的智慧,构思非常巧妙,故事情节抑扬顿挫 , 引人入胜。
  • 5.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 (1)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里的“变化”就是指鲁迅的弃医从文,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
    2. (2) “正人君子”这个短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的是哪些人?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3. (3) 从“我”经历的事情和“弃医从文”的选择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4. (4) 请写出一句表现爱国情怀的古诗词名句。
  • 6.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青春献礼”人物专访团约你共访陈望道先生

    个人档案:

    陈望道曾任复旦大学校长,是第一个把《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的人,对共产党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资料链接:

    凌冬不改清坚节——忆陈望道先生(节选)

    胡奇光

    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七六年,这二十年,正是我国的多事之秋。复旦大学也不例外。老校长陈望道先生沉稳地应对风云变幻,坚守学术独立的正路。他像寒风中的翠竹,不改变那清明坚贞的气节。

    (一)

    我一九五七年进复旦求学。入学三个月,即听到先生的学术报告《怎样研究文法、修辞》。报告里,他大谈读书,在当时的情势下多少有点奇特吧。他说读书有快读、慢读之分。在讲到“慢读”时,他放下稿子,看着我们,慢慢地说:

    “你读书,读到有一天,有一本书上的一两页字,叫你翻来覆去地读,读它一两个星期,到了那个时候,你可说是进步了!”

    有这么神么?!我立即把这奇特的说法默诵两遍储存在我的记忆里。

    第二年,我拜读先生的学术著作《修辞学发凡》,真的被书中谈修辞同题旨和情境的那两页黏住了,翻来覆去地读那就不止一两个星期。

    (二)

    一九五八年教育革命中,大家讨论大学的培养目标。先生作为一校之长,却别有所见。他说:“谈到全面发展,我看在德育、智育、体育之外,还可加上一个美育……”当场没人反对,可是有一段时期,这个意见竟被打成反毛泽东思想的黑话:只因为毛主席只做过要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得到发展”的指示。但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到如今,赞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不是越来越多了吗?

    (三)

    大概在一九五九年初夏,我与徐志民、陈四益几位同学一起去拜访先生。先生住在教工九舍的一幢绿瓦楼房的楼上,楼下是语言研究室和会客大厅。先生在会客大厅接见我们。坐定后,先生用右手食指向空中画个圈,郑重地说:“我们这里是讨论学术的!”在那个把学术当作资产阶级东西搞臭的岁月里,说出这句话,是要有胆识的。

    我们提出要搞“近百年语文运动史”的调查,先生是很支持的。

    那天,先生很高兴,讲了不少语文运动中的逸事,特别是大众语运动讲得更细。我现在还想得起先生讲话时右手一推、左手一挡的神态。凭这些动作我还可回忆起他当时谈话的要点。先生说,白话文到了一九三四年已有点变质了,这受到两个方面的攻击。先是复古派从右边批判白话文不够“文”要退回到文言文去,好,我们(指上海一批文化人)也来个批判,从左边批判白话文不够“白”,要提倡一种比白话文更白的大众语。这样做,为的是让我们多年拼命争得的白话文能健康地发展。说到这里,他脸上绽出了笑容。

    的确值得高兴。因为先生顶着复古逆风,发起大众语运动之后,即使有反对白话文的言论,也再不能形成气候了。

    (四)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我国主流报纸上出现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这些流行语。这些可是表述我们建国方针的词语啊!我当时有个疑问:为什么不用成语里常见的“发愤图强”而用并不常见的“发奋图强”呢?

    在一九六二年冬的一个小型座谈会上,先生谈修辞研究时,举了个例子恰好是“发奋图强”,好像专门为我答疑似的,我专心听,几乎逐词逐句记住了先生的原话。

    原来在一次人代会上,是用“发愤图强”还是用“发奋图强”,代表们就有争论,先生主张用“发奋图强”。先生说:

    “愤怒的‘愤’和奋发的‘奋’,语音相同,语意相关,稍有点差异。用愤怒的‘愤’,大多是受到外界的刺激。毛主席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这个道理看,用奋发的‘奋’更好些。不管是有刺激也好,没有刺激也好,反正中国人民历来是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

    先生用内因与外因的学说来分析,可谓一语破的。照此看来,与“自力更生”连用的,最好是“发奋图强”,而与“卧薪尝胆”连用的,常常是“发愤图强”。

    会后,我赶快查《说文解字注》,“奋”的繁体字作“奮”,这字的“田”指田野,“隹”是短尾鸟,“大”表鸟自张毛羽。从“奮”字里,我们仿佛看到一只大鸟振翅高飞、直冲蓝天的风姿。用这个字隐喻中国人民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精神,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五)

    一九六三年暑假过后,先生自己花钱,从青岛买来百日红(即紫薇)、马尾松、蚊母树等树苗,种在复旦园内,开了校领导绿化环境的新风。老实说,“蚊母树”我还是平生第一次听到的。奇怪的是,观赏树成百上千,为什么偏偏选中蚊母树等几种呢?后来从修辞角度看,好像明白了:蚊母树是期望大学成为“文化之母”“文明之母”吧;百日红是祝愿教育事业永远红红火火吧;马尾松原是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这应是勉励复旦学子做开拓创新的尖兵闯将吧!先生以种树来行“不言之教”,好让欣欣向荣的花木,时刻向人们倾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奥秘。

    (六)

    大概在一九七四年夏秋之交,我有事去语言研究室。我看到那绿瓦楼房背阴处,先生正靠在竹椅上休息。他已是八十四岁高龄了,穿着白衬衫、蓝长裤,有病缠身,人瘦了,颧骨更突出了,我看了有点心酸。

    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想得起来的,只有关于《修辞学发凡》修订的一段对话:

    “望老近来在修订《修辞学发凡》?”

    “唔。”他慢慢坐直身子看着我说“如何修改得好我想请你贡献一点意见。”他说得又率直又诚恳。

    1. (1) 本文主要写了陈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陈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语段

      事件

      人物品质

      语段(一)

      陈先生教授读书方法

      教学有方

      语段(二)

      ① 

      有胆有识

      语段(三)

      陈先生发起大众语运动

      语段

      事件

      人物品质

      语段(四)

      语段(五)

      陈先生自费买树苗种在校园

      无私奉献

      语段(六)

      陈先生修订《修辞学发凡》

    2. (2) 结合上下文,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味下面的句子。

      坐定后,先生用右手食指向空中画个圈,郑重地说:“我们这里是讨论学术的!”

    3. (3) 阅读小贴士,概括“人物传记”的特点,并结合本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 贴 士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传记要求真实,凡是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准确的,有时还要引用一些可靠的资料,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但是,传记又不是枯燥的生平简介或履历表,作者可以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在记述事件时,要具体表现人物的言行,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等。传记不一定要像散文、小说那样对人物做细致入微的描摹,记录典型语言和重要行为,往往就能达到所需要的表达效果。

      (选自统编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学写传记》,有删改)

    4. (4) 本文和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都属于回忆老师的文章。请结合下面的选文材料,从写作特点、谋篇布局和情感角度分析两文异同点。

      材料一: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材料二: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材料三:“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

      材料四: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