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

更新时间:2024-07-25 浏览次数: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由于曹雪芹的天才创造,赋予了小人物与主角同样的生命力和别样的形象意义。这些小人物好似人的毛细血管和大树的枝叶,虽不是主动脉和主干,但边缘的处境却使其能较早感知时代的风雨。他们也许只出场一两次,有的来去匆匆,有的烟云模糊,但其在曹公有限的笔墨中所体现的边缘意识,却已悄然融入全书的意蕴中,构成了对主角的补充,对全书意脉的延展,这便是红楼小人物的独特价值。可以说,这些红楼小人物并非“微尘众”(蒋勋语),而是“结晶体”,只不过,他们往往淹没在红楼“几乎无事”的生活流之中,被冲到了边缘,这便需要我们于边缘处将其打捞和细品。

    ②《红楼梦》之所以被誉为“百科全书”,并不仅是指其已写尽人间天下事,更重要的是曹公总是力求在这一幕幕真切的生活细节流之中,蕴含对文化生态、文化心态的深刻思考,于有形的人、事、物中窥见和呈现其背后无形的文化基因和命运。主角无不是某种文化的承载者,他们的升沉荣辱也无不透露出一种文化的命运。同样,于边缘小人物,曹公也没有将其符号化,而是也赋予他们文化内涵。这些边缘文化,往往被中心文化所忽略、压抑乃至拒斥,殊不知其看似边缘实则蕴含了引领、制衡乃至更新中心文化的意义,是中华文化富有生机的部分。

    ③《红楼梦》的这些小人物在承载着封建时代的文化使命中,体现出对现代的守望。这些小人物之所以是边缘人,不仅是指其戏份少,还指的是他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具有边缘性,即往往表现出对封建传统文化的冷漠、不合作乃至反叛。他们游离于封建传统的边缘,跃跃欲试,向往着一种新的生活形式和生命状态——现代,尽管这些小人物和曹公本人对此还是模糊的。正如评论家所说:“现代人的前提就是不再有主人、奴仆、尊卑这些等级森严的概念,而代之以民主、自由、平等这些深入人心的观念。”《红楼梦》中的很多小人物,便是有这种现代意识的边缘人。不论是紫鹃对黛玉超越等级的忠诚和仗义,晴雯突破尊卑的勇敢和恣意,还是____ ,以及____,这些小人物身上的现代感直让我们今天的人惊叹、敬佩,乃至惭愧。

    (节选自王岩《边缘处的诗性复归与现代守望》,有删改)

    材料二:

    ①对刘姥姥来说,村庄上长大,农民都本本分分,“守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红楼梦》里刘姥姥来自生活的乡土语言太漂亮了,她一出现,常常就对比出书里某些无能的贵族知识分子生活的贫乏、语言的空洞。

    ②刘姥姥把女婿教训了一顿,顺便提醒他,王成家族当年跟王子腾家族连过亲戚,现在王成家族没落了,但金陵王子腾家族可是飞黄腾达了,做了京营节度使,马上要升九省统制。刘姥姥觉得这一条线虽然久未来往,还可以攀上关系,无论如何,对景况穷困一筹莫展的王狗儿是一个机会。

    ③王狗儿一听,觉得这岳母头脑出了问题。狗儿说了一句现实的话:“只怕他们未必来理我们呢!”

    ④王狗儿是负面思考的个性,任何事到他口中都没有了希望。刘姥姥恰好相反,乐观积极,她总是从正向去想事情,绝不放弃任何一点可能的机会。刘姥姥大概代表了千千万万在最底层讨生活的穷苦百姓吧,穷到这样子,没有什么会失去,豁出去都可以赌一赌,有任何机会都可以去试一试。

    ⑤刘姥姥是《红楼梦》所有女性中最有生命力的一个,这种生命力不来自知识,像是根源于生活的历练,也根源于母性原始的求生本能,接近于“大地之母”的类型。只是刘姥姥滑稽戏谑,常常装疯卖傻,掩盖了她内在“地母”的本质。

    ⑥从一件事就可以看出这外表憨傻的穷老太太的精明仔细。她对八竿子打不到的王子腾家族系谱做了分析,知道当年见过一面的王家的二女儿如今嫁给了贾政,正是荣国府邸当家的夫人,贾宝玉的妈妈;刘姥姥甚至打探到王夫人“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这样的信息就给了又“贫”又“老”的刘姥姥莫大的希望,她准备好要进京到豪门前试一试机会了。

    (节选自蒋勋《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曹雪芹力求在真切的生活细节流之中,蕴含对文化生态、文化心态的深刻思考,所以《红楼梦》被誉为“百科全书”。 B . 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中的小人物戏份少,游离于封建传统的边缘,向往有别于封建传统的生活形式和生命状态。 C . 蒋勋认为刘姥姥虽没有什么文化,但是来自生活的历练和母性原始的求生本能,让她身上散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D . 刘姥姥积极打探、分析王家的信息,准备进京到豪门求取救济,蒋勋觉得她是一个貌似憨傻、实则精明能干的人物。
    2. (2) 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认为红楼小人物往往淹没在红楼“几乎无事”的生活流之中,被冲到了边缘,因此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B . 材料一指出紫鹃是个忠诚和仗义的人物,但曹雪芹塑造人物时内心是模糊的,并未意识到她所具有的性格。 C . 材料二中提到狗儿说了一句现实的话“只怕他们未必来理我们呢”,这和他凡事都喜欢做负面思考的个性有关。 D . 刘姥姥是红楼所有女性中最有生命力的,但为了掩盖内在“地母”的本质,她常常装疯卖傻,插科打诨。
    3. (3) 下列选项,最能作为论据支撑“刘姥姥具有*地母’本质”观点的一项是( )
      A . 在大观园吃饭时,刘姥姥说自己“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哄得贾母十分开心,逗得众人大笑。 B . 在酒席上贪杯喝醉后的刘姥姥,迷了方向,无意间走进怡红院,躺在宝玉床上鼾齁如雷、四仰八叉地睡着了。 C . 刘姥姥准备到贾府讨一些好处,她找到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不惜撒谎,打探消息,最终经她引荐见到了王熙凤。 D . 曾得到过王熙凤的二十两赏银,刘姥姥在得知贾府落败后,去探望关在狱神庙的凤姐,救下沦落风尘的巧姐。
    4. (4) 材料一结尾部分评论《红楼梦》中的很多小人物是具有“现代意识的边缘人”,请根据语境,在画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要求从以下人物中选择两个,使填写后上下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备选人物:焦大、龄官、尤三姐、鸳鸯。

    5. (5) 材料一和材料二均谈到了“小人物”,两者在对“小人物”的看法上有何异同?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厨娘出嫁
    [俄]契诃夫

    格里沙是个七岁的小胖子,正在厨房门口站着偷听,凑着钥匙眼往里看。厨房里发生一件依他看来颇不平常的事情。厨房桌旁坐着个魁梧结实的乡下人,头发棕红色,留着大胡子,身穿出租马车车夫所穿的长襟外衣,鼻子上冒出一颗大汗珠。他用右手的五个手指托着茶碟,正在喝茶,同时把糖块咬得那么响,弄得格里沙背上直起鸡皮疙瘩。年老的保姆阿克西尼娅·斯捷潘诺夫娜在他对面坐着,也在喝茶。厨娘佩拉格娅在炉子旁边忙这忙那,分明极力要把脸藏起来。可是格里沙看见她脸上大放光彩:那张脸像是起了火,变换着各种颜色,起初是紫红,最后却转成死白了。她一刻也不停地伸出颤抖的手去拿刀子,拿叉子,拿柴火,拿抹布,身子转来转去,嘴里嘟嘟哝哝,弄得东西乒乓地响,可是实际上,她什么事也没做。人家在桌旁喝茶,她对那张桌子却一眼也不看。保姆问她话,她总是头也不回,说出一句简短的、没好气的答话。

    “喝吧!”保姆招待马车夫说,“您为什么总是喝茶,不碰别的?您该喝点白酒嘛!”

    “我不喝,您免了吧,干我们这一行的可不能沾上这玩意儿。”

    “那么您一天能挣多少钱?”

    “那要看情形。有的日子能挣上一张绿票子 , 有的日子一个小钱也没挣着。我吃得饱,穿得暖……甚至还能让另一个人过上幸福的日子。”马车夫斜起眼睛看了看厨娘。

    妈妈打发格里沙到儿童室去温习功课,在他的头脑里引起一大堆问题。

    “厨娘要结婚了……”他想,“奇怪。我不明白人为什么要结婚。妈妈嫁给爸爸,表姐韦罗奇卡嫁给帕夫洛·安德烈伊奇。不过,嫁给爸爸和帕夫洛·安德烈伊奇倒还有可说的:他们毕竟有金表链和讲究的衣服,他们的皮靴也老是擦得锃亮,可是嫁给那个可怕的马车夫,生着红鼻子,穿着毡靴……!而且保姆为什么一定要可怜的佩拉格娅嫁出去呢?”

    等到客人从厨房里走掉,佩拉格娅仍然很激动。她脸色通红,仿佛吓坏了似的。她手里的扫帚几乎没碰到地板,每个墙角都扫了五次。她分明不愿意一个人待着,想说说话,跟别人谈一下她的印象,把心里的话都讲出来。

    “他走了!看得出来,他是个好人,”妈妈说,眼睛没有离开针线活,“他不喝酒,挺稳重。”

    “说真的,太太,我不嫁给他!”佩拉格娅忽然叫道,满脸通红,“真的,我不嫁给他!”

    “你这是胡闹!你还要找什么样的鬼东西呢?你也不是小孩子了。这是终身大事,得好好想一想,这么嚷叫是没好处的。你喜欢他吗?”

    “您想到哪儿去了,太太!”佩拉格娅害臊地说,“大家净说些那样的话,闹得我……真的……”

    “她应该说她不喜欢他!”格里沙暗想。

    “可是你这人也真爱装腔作势……你喜欢他吗?”

    “可是,太太,他年纪大!唉!”

    “哪儿的话!”保姆在隔壁房间里顶撞佩拉格娅一句,“他四十岁还不到。再者你要年轻的干什么?脸子好不顶事……你嫁给他就是,保管没错儿!你还想找什么样的男人,若是别人早就对他跪下了。你就喜欢跟那些邮递员和家庭教师挤眉弄眼。对了,太太,她还跟我们的家庭教师眉来眼去呢。”

    “真的,我不嫁给他!”佩拉格娅尖声叫道,“阿克西尼娅不知从什么地方把他带来了……该死的魔鬼……他不知从哪儿跑来,缠住了我!”

    开饭的时候,厨娘把菜端上来,吃饭的人都端详她的脸,拿那个马车夫跟她开玩笑。所有的菜都做得太咸,没烤熟的童子鸡渗出血来。碟子和刀子不住地从厨娘的手里掉下地,就像从散了的架子上掉下来一样。可是谁也没对她说一句责怪的话,因为大家都了解她的心情。只有一次,爸爸怒冲冲地扔掉食巾,对妈妈说:

    “你何必叫人家去娶亲和出嫁!这种事跟你什么相干?要是他们想结婚,就让他们自己去结好了!”

    格里沙半夜醒来,听见保姆和厨娘在儿童室里的帷幔后面叽叽咕咕说话。保姆不住劝说,厨娘时而发出呜咽声,时而嗤嗤地笑。这以后格里沙睡着了,梦见厨娘被黑海魔王和一个巫婆掳去了……

    一个星期日早晨,格里沙往厨房里看一眼,惊讶得呆住了。厨房里挤满了人。佩拉格娅站在厨房中央,穿着新的花布衣服,头上戴着花。马车夫跟她并排站着。军士从桌上拿过一块大面包来,跟保姆站在一起,开始为新婚夫妇祝福。

    第二天早晨,厨娘又在厨房里了。马车夫来了一会儿。他向妈妈道了谢,严厉地瞧着佩拉格娅,说:

    “求您管教她,太太。您就做她的生身父母吧。还有您,阿克西尼娅·斯捷潘诺夫娜,也别不管,要照看她,叫她处处走正道……不要胡闹……还有一件事,太太,请您从她工钱里支给我五卢布。我要买个新的套包子。”

    这在格里沙看来又是一个问题:佩拉格娅本来自由自在地活着,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别人谁也管不着,可是,忽然间,平白无故,出来一个陌生人,这个人不知怎么搞的,居然有权管束她的行动,支配她的财产!格里沙感到难过。他急得眼泪汪汪,巴不得安慰她,同她亲热一下。他就到堆房去拣一个最大的苹果,偷偷溜到厨房里,把那个苹果塞在佩拉格娅手里,然后一溜烟跑出来了。

    (1885年)

    【注】①帝俄时代的三卢布钞票。(选自《契诃夫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第一次见到这位年长魁梧的马车夫时,厨娘“一刻也不停地”忙碌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害羞、慌张等复杂感情。 B . 保姆竭力撮合厨娘和马车夫的婚事,是因为她看不惯厨娘对邮递员、家庭教师等人挤眉弄眼,嫉妒他们关系亲密。 C . “你这是胡闹!”女主人认为马车夫是个好人,厨娘与稳重不喝酒的他很般配,如果不嫁给他就是不知足。 D . 面对众人让她嫁给马车夫的建议,厨娘多次用“真的”这个词表明自己对这桩婚事的抵触,但她最终还是妥协了。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以外貌、动作、神态等描写塑造了马车夫憨厚、谨慎、能干的形象,为下文他成功迎娶厨娘做了铺垫。 B . 同为女性,保姆、女主人等次要人物却在厨娘的婚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增添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C . 小男孩格里沙一些“天真”的想法和做法,表现了儿童纯洁的善和爱,给作品添加了一抹温情的暖色调。 D . 契诃夫没有采用宏大叙事,而是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厨娘不幸的婚姻遭遇反映了严峻的社会现实。
    3. (3) 这篇小说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 (4) 本文和《祝福》都讲述了不幸的社会底层女性的故事,但讲故事的方式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郑伯曰:“谁可往说秦公者?”叔詹对曰:“佚之狐可。”郑伯命佚之狐。狐对曰:“臣不堪也,臣愿举一人以自代,此人乃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之士,但其老不见用主公若加其官爵使之往说不患秦公不听矣。”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烛武拜,奏曰:“主公召老臣何事?”郑伯曰:“佚之狐言子舌辩过人,欲烦子说退秦师,寡人将与子共国。”烛武再拜辞曰:“臣学疏才 , 当少壮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今老。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犯颜进说,动千乘之听乎?”郑伯曰:“子事郑三世,老不见用,孤之过也,今封子为亚卿,强为寡人一行。”

    (选自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有删节)

    材料二: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 ,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1. (1) 材料一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但其老A不见用B主公C若加D其官爵E使之F往说G不患H秦公不听矣

    2. (2) 下列对材料加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辞”意为“推脱”,与《鸿门宴》“何辞为”中的“辞”意思不同。 B . “千乘”是诸侯国或诸侯的代称,周制国家有事,诸侯要出车千乘。 C . “执事”指办事官员,文中指左右侍从的官员,用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D . “厌”意为“满足”,与《短歌行》“山不厌高”的“厌”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郑伯寻求出使之人,叔詹推举佚之狐,佚之狐又举荐烛之武,侧面突出烛之武的才华。 B . 近臣看到白发苍苍、走路蹒跚的烛之武入朝,想到有人出使为国解围,都非常高兴。 C . “夜缝而出”暗示了兵临城下的严峻,也刻画了烛之武勇敢果断、深明大义的形象。 D . 烛之武分析了存郑与亡郑的利弊,思路清晰,有理有据,最终说服秦穆公与郑国结盟。
    4. (4)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学疏才拙,当少壮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况今老耄。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5. (5) 从两则选文看,郑伯在遭到烛之武拒绝后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宋]苏轼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闱 , 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 , 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注】①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兄弟面临第一次离别,苏轼被任命为凤翔签判,苏辙由汴京送行至郑州,然后返回汴京侍奉其父。②庭闱:父母的居处。此处代指苏洵。③畴昔:往昔。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标题交代诗人与弟弟苏辙两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马上赋诗”足见兄弟情深。 B . “胡为”即“为何”,未饮酒却似醉,开篇就点出因离别而恍惚的精神状态。 C . 诗人叙写离别场景,又想象别后弟弟在苦寒中独自骑行,虚实相生,意蕴悠长。 D . 诗中描写路人、居人、僮仆的快乐场景,以旁人的愉悦之情来反衬诗人的凄恻。
    2. (2) 本诗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四、默写题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两句,用鸡狗的声响衬托田园生活的静谧美好。
    2. (2) 苏轼《赤壁赋》中“”侧面描写了箫声的悲凉凄恻,哀婉动人。
    3. (3) 苏洵《六国论》用“”两句总结了燕国灭亡的经验教训。
    4. (4) 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王安石面对秋色,感慨六朝历史如流水逝去的句子是“”。
    5. (5) “樽(尊)”就是酒杯,也常代指饮酒,古诗文中带“樽(尊)”的句子不少,如“”或“”。
五、语言表达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____。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

    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____,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时间的年轮引起人如何的联想,等等,而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框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 .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C . 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 D . 别里科夫是一只被“套子”箍住了手脚和思想的可怜虫。
    2. (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我而言,开端,是北京的一个普通四合院。我站在炕上,扶着窗台,透过玻璃看它。与世界最初的相见就是这样,简单,但印象深刻。复杂的世界尚在远方,或者,它就蹲在那安恬的时间四周,看一个幼稚的生命慢慢睁开眼睛。

    ……

    我蹒跚地走出屋门,走进院子,一个真实的世界才开始提供凭证。太阳晒热的花草的气味,太阳晒热的砖石的气味,阳光在风中舞蹈、流动。西番莲顾自开着硕大的花朵,蜜蜂在层叠的花瓣中间钻进钻出,嗡嗡地开采。蝴蝶悠闲飘逸,飞来飞去,悄无声息仿佛幻影。天上,或者是云彩里,有些声音,有些缥缈不知所在的声音——风声?铃声?还是歌声?说不清,很久我都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声音,但我一走到那块蓝天下面就听见了他,甚至在襁褓中就已经听见他了。那声音清朗,欢欣,悠悠扬扬,不紧不慢,仿佛是生命固有的召唤,执意要你去注意他,去寻找他、看望他,甚或去投奔他。

    我迈过高高的门槛,艰难地走出院门,走向东边的朝阳,走进西边的落日。东边和西边都不知通向哪里,都不知连接着什么,唯那美妙的声音不惊不懈,如风如流……

    1. (1) 画横线部分连用三个问句,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2. (2) 文中画框的句子如改为:“那清朗、欢欣、悠悠扬扬、不紧不慢的声音,仿佛是生命固有的召唤,执意要你去注意、寻找、看望甚或去投奔他。”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六、材料作文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同学特地请假去别的城市看明星演唱会,同学们议论开了:

    有人说,这是盲目崇拜偶像的行为,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金钱;

    有人说,偶像身上有我想要学习的美好品质,他能给我信心和力量;

    有人说,每一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最独特的存在,努力活出精彩,你就是自己的偶像。

    ……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