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

更新时间:2024-08-09 浏览次数:7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42分)
  • 1. (2024高一下·深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为开辟中国文学创作的新局面,“五四”文学的主倡者几乎一边倒地否定“文以载道”。因而出现了一个矛盾现象:一方面,文论界持续百年地批判“文以载道”,在文学史研究中那些受到批判的载道派作家又转身获得很高的地位。“文以载道”被误解为是一个功利主义观点。殊不知,它能成为中国文论的超级概念,哪来如此殊荣?

    ②其一,“文以载道”提出的不是“两项式”问题,而是“三项式”问题。持“两项式”的看法,在创作之前,文是文,待到创作时,拿起“这个文”去载“那个道”。如果这“道”又是某个抽象观念,“文以载道”包括三个问题,多出的这个“载”就是指创作主体。即使将“载”理解成“记载”,他在记载中必然体现自己的倾向性。这时候,再用“这个文”去记载“那个道”,它将“道”转换成“载”,再将“载”转换成“文”。“文”不是表现从外部搬来的陌生的“道”,这时候的“道”与其说是客体对象,不如说是主体体验。于是“载道”成了“言志抒情”,忽略三项式的事实,怎么能够正确认识“文以载道”?

    ③其二,“道”的内涵不是对应特定时期的统治思想或利益,也不是仅指特定的道德观念,它指万物的本原,这是从本体论探寻宇宙万物的起源及意义。就此而言,它指不同思想流派的思想传统。在儒家,指的是仁义之道,指的是自然之道;在佛教,它与统治者某一时期采用何种统治术相关,但这些统治术不能体现这些思想传统的整体义涵。在多数情况下,但不是完全采用孔孟的仁政思想。第三,指万物之道,这与具体统治的关系也甚远。如在主张“文”与“道”相关时,苏轼强调描写“人情物态”,明人情之冷暖,创作变成了表现具体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故强调“文以载道”,久可以通向历代治乱变迁,微可以通向一物一人之形态特征。

    ④其三,其中的“文”与道虽是关联的,却又具有自身活动规律而独立发展。大作家与大文论家既是文与道关系的肯定者,无情就无法创作;“丽文”表明文的美丽可爱、光彩四射,文章要气韵饱满。曾国藩认为创作应扫除旧习,在干干净净的基础上创立新的,“文以载道”要创造的是“天地之至文”的大文学景观。在“天人合一”观念影响下,“文”的构成除了“人文”外,三者之间是相通相生的。

    ⑤____?因为现代人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于古代。“文以载道”要表现天地自然之大、历史过往之久、人情物态之微等,现代创作则侧重要求反映现实人事的当下境遇等。古今创作虽有交叉处,但已经异趣。用现代眼光去看古代,但却以现代为唯一标准,以古代为挑选对象,结果只是现代样式的替代品。这样的“现代转换”不能在差异中丰富现代,只能在数量中充实现代。提出“古今文论的双向转换”,强调主观认知和客观事物的对立,注重理性分析,则认为主客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虽然今人认为古人的认识缺乏理性清晰度,但今人一味区分主客,而难以揭示文学与天地自然的那种难解难分的状态。因此,古代文论和现代文论之间需要相互转换,创造出“天地之至文”这样一种文学情状并展示在现代人面前,让他们去比较、去吸收,创造不出气象万千的大文学景观。

    (摘编自刘锋杰《“文以载道”研究三问题》)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被批判的载道派作家在文学史研究中的地位,并未因为长期以来文论界对“文以载道”的激烈批判而降低。 B . “文以载道”并非功利主义的观点,而是代表着中国文学精神——比如, 以文学关注天地自然、历史人生。 C . 统治者的统治术名义上遵循某一思想传统,实际上却并未完全依此施行,如“仁政”并未完全施行仁政思想。 D . 主张“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学者以现代为唯一标准,将古代文论视为过时的遗存,有厚今而薄古的倾向。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言志抒情”就是“载道”,也就是说“道”可包含在创作主体的体验中,这说明“道”本身就带有主观性。 B . 《赤壁赋》关于“变与不变”的论断,可印证苏轼对“道”的理解,其行文特点也符合他主张的“文而沛然”。 C . 刘勰追求“文”的美丽、绚烂,曾国藩注重“文”的干净、新颖,两人都重“文” D . “文以载道”主张主客融合,虽缺乏理性清晰度,却能揭示文学与天地自然的关联
    3. (3) 下列各项中,“道”的内涵不属于第3段论述的“道”的范畴的一项是( )
      A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B .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 C . 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 D . 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4. (4) 下列填入第5段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为什么现代人会误读“文以载道” B . 为什么古今的文学观念差别如此之大 C . 为什么“文以载道”不能解决现代问题 D . 为什么现代文学创作面临的问题难以解决
    5. (5) 作者在指出对“文以载道”的错误理解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请结合文本,完成下面的表格。

       

      错误理解

      作者观点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 2. (2024高一下·深圳期末)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圈马谷

    了一容

    圈马谷在喀纳斯草原腹心,牧人们常聚在这里驯马、遛马,交流马术和畜牧知识。此刻圈马谷的马圈门口站着一群人

    哈儿早晨就从三道湾出发,空旷的大草原上,潮湿的花草树木正散发出马奶般的芳香。当哈儿看见圈马谷时,那座用粗木橡围成的马圈在大峡谷里一片茂盛的草坡下面,显得颇为壮观。万千草木在风的作用下相互摩擦碰撞

    哈儿才十四五岁,此行的目的就是在圈马谷找个活计干。他谦卑诚恳地向每一户牧民申请,但人家一看他是个(①),都说:“不论是铡草的、放牧的,还有砌墙的、脱土坯的,你再到前面看看吧!”

    哈儿记得那些已经在草原上找到工作的人们,脸上流淌着劳动带给人的荣耀和满足。其实,谁都明白(②)了。他笑一笑,继续向前。

    快到午饭时间了,哈儿挤在圈马谷马圈门口的人群当中,一股炭火燃烧的烟味从马圈右侧的板棚旁边飘了过来。他想起了家乡

    哈儿走近一家打马镫的铁铺,一对父子正在忙碌。父亲拿长钳子夹住烧红的钢筋,用一只小锤子轻轻敲击,儿子的大锤就准确无误地应声而落。铿锵、铿锵、铿锵!父亲一下,儿子一下,父亲一下,听得久了,却又仿佛是:儿子一下,儿子一下,父亲一下。两人你来我往,完全沉浸在劳动的快乐之中。哈儿对这个草原青年的非凡膂力心生敬意,身体里的血液仿佛也热了起来。

    守护炉火的小女儿问哈儿:“你是路过圈马谷的吗?”

    “不,我是来圈马谷找活计的。”

    “哦,那你得去问牛虎阿卡,他是这儿的壮辣辣!”辣辣是一种野菜,肯定会遭到拒绝,等时机成熟再说吧。

    这当儿,一匹年轻儿马的嘶声从马圈那边传来。人们都说,没有人能够降伏这匹烈性子的家伙。

    驯马师手里扬着套马杆,对这匹像老虎一样迅猛的枣骝马(③)。但枣骝马不肯屈服,猛然抡起套马杆,套在了枣骝马的脖子上。枣骝马拖着他冲出马圈,也甩出了套马索。两个驯马师一左一右拽着套马杆,仰着身子,推土机似的推起草地上厚厚的泥土和草皮。草屑和泥土像子弹一样呜呜乱飞,射向四周。

    人群旋风般跟着驯马师往草地那边去,那片空阔草地变成了马和人相互角逐的竞技场。哈儿的血液也被这(④)的场面点燃了。他自小爱马,流传着可汗骑兵的故事。他也练过武术,肉体已然因各种摔打洗礼变得异常皮实。

    两个驯马师最终支撑不住,只得一前一后丢开了套马杆。此时,哈儿跟一头猎豹似的,眼看枣骝马疯跑过来,猛然从草坎子上一跃而起,就是为了等待这一跃。

    所有在场的人被这一幕惊得下巴都快要掉了,几个女人和孩子吓得大气都不敢出。有人惊叫:“勺子!勺子!哪来的这么个勺料子啊?”

    枣骝马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吓了一跳,开始拖着哈儿疯狂驰骋。草棵和各种荆棘密集地抽打在哈儿身上,一粒粒血滴洒落在茂密的草丛深处,驴绊重。所以,他不怕马摔,也没能将哈儿从身上甩掉,这个人就跟焊在它脖子上似的。牧人们既担心却又希望这一幕能够继续下去

    枣骝马逐渐感到疲惫和沮丧,但依旧跑呀跑,终于跑累了、跑乏了,鼻孔张得像簸箕似的,冒着热气,速度也一点一点慢了下来。最后它不得不停下来歇息,乖乖地认命,哈儿睁开眼睛,就像上树那样,完成了从少年到一个牧人的过渡。当哈儿驾驭着枣骝马回到圈马谷马圈门前的草坡上时,人们为他欢呼雀跃。

    牛虎走到哈儿跟前,笑着说:“哎,巴郎子

    “阿卡,我是想寻一份活计来的!”哈儿腼腆地说。

    “活计有呢,给我放马行吗?”

    “行,阿卡!”

    哈儿忍着浑身剧烈的疼痛,一瘸一拐跟着铁匠铺的丫头去吃饭,趁人不注意,活计,____!他看见那两个驯马师正懊恼地躺在马圈旁边的草地上,整个圈马谷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里。

    (有删改)

    1. (1) 下列依次填入小说括号内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瘦骨伶仃  ②称心如意  ③奋起直追  ④扣人心弦 B . ①瘦骨伶仃  ②心满意足  ③奋起直追  ④惊心动魄 C . ①瘦骨嶙峋  ②称心如意  ③紧追不舍  ④扣人心弦 D . ①瘦骨嶙峋  ②心满意足  ③紧追不舍  ④惊心动魄
    2. (2) 下列填入最后一段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活计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寻得的 B . 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寻得活计的 C . 活计必须克服许多困难才能寻得 D . 必须克服许多困难才能寻得活计
    3. (3)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的情节主要集中于圈马谷的一天之内,重点讲述了哈儿从一个少年过渡为一个牧人的过程。 B . 牧民们拒绝为哈儿提供工作,而牛虎阿卡为他提供了放马的工作,可见牛虎阿卡更有识人之明。 C . 哈儿会因思乡而孤独伤感,也会在向牛虎寻求工作时感到难为情,这些细节表现少年内心的敏感。 D . 哈儿形象有立体感,他因疼痛而忍不住流泪,有脆弱的一面,有好强的一面。
    4. (4)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画线句子在整饬中又有变化,表现劳动的铿锵节奏、默契配合;儿子变成主导 B . 作者用草原上的猎豹来形容哈儿,既与他身材瘦小却又皮实、敏捷的形象一致,又突显了他勇敢的品质。 C . 小说善用衬托,通过描写枣骝马无比暴烈的性子、两位驯马师懊恼惭愧的心理,正面衬托出哈儿的了不起。 D . 大草原的各种景物、对话里的方言词、与“马”相关的元素一再地出现,使得小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5. (5) 从哈儿开始驯马到骑马归来,牧民对他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请梳理概括。
    6. (6) 哈儿飞身抱马看似突然却合乎情理,小说为此做好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 3. (2024高一下·深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谏论

    苏洵

    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

    夫君之大天也人之不能抗天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犹惧其怯懦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未有避赏而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予千金,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故刑而后谏焉。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此三代所以兴也。末世不然,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此无他

    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傥言而不获,吾不信也。

    (选自《老泉文钞•谏论(下)》)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涂对一处得1分,超过三处不得分。

      夫君A之B大C天也D人之E不能F抗G天H亦明矣。

    2. (2) 下列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例:此三代所以兴也

      A . 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B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C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 D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3. (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就,接近,与成语“避难就易”中“就”含义相同。 B . 耻,意动用法,与“项伯杀人(《鸿门宴》)中“活”用法不同。 C . 迁,迁移,与“终继五国迁灭”(《六国论》) D . 或,有时,与“或师焉(《师说》)中“或”含义不同。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洵认为关于臣子如何让君主纳谏的论述已经很多了,在本文中重点论述君主应如何使臣子进谏。 B . 臣子因慑于君主的威严或因自身缺少闻过则改的习惯,往往不愿进谏,需要用奖惩措施进行激励。 C . 激励不同性格的人跨越深渊的办法要因人而异,同理,使不同的人进谏也要合理使用奖赏与刑罚。 D . 国家兴盛或衰败与能否正确赏罚臣子密切相关,因此,对今天刑赏制度的不合理之处要保持警醒。
    5. (5) 翻译句子。

      ①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

      ②将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 4. (2024高一下·深圳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读渊明集

    文同

    吏人已散门阑静,公事才休耳目清。

    窗下好风无俗客,案头遗集有先生。

    文章简要惟华衮 , 滋味醇醲是太羹

    也待将身学归去,圣时争奈正升平。

    【注释】①华衮:古代王公贵族的多彩的礼服。②太羹:不加五味的肉汤。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静”“清”二字与结句“正升平”相呼应,强调正值盛世,天下太平。 B . 颔联将场景从首联的办公环境切换至书房,聚焦在“案头”的渊明集上。 C . 诗人借视觉的华美和味觉的醇厚,形象地表达自己读渊明集的美妙感受。 D . 从诗人的角度来看,在盛世为官不应该选择辞别官场、归隐田园这条路。
    2. (2) 诗歌第三联充分表达诗人对渊明集的喜爱之情,其他各联也含蓄表达这种情感。请结合第一、二、四联简要分析。
  • 5. (2024高一下·深圳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白处。
    1. (1)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苏轼《赤壁赋》)
    2. (2) 一人之心,。(杜牧《阿房宫赋》)
    3. (3) 有善始者实繁,。(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4. (4)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苏洵《六国论》)
    5. (5)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借用典故感叹王朝的接连覆亡。
    6. (6) 古诗词中常以冰雪比喻高洁的人格,比如“”。
三、整本书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6. (2024高一下·深圳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吴泓老师认为读《红楼梦》时,可以采取“瞻前顾后”法,通过梳理相关情节、理清来龙去脉,还可以采取“左顾右盼”法,结合人物与周遭其他人物的互动关系,把握其形象。例如,对王熙凤称赞林黛玉的这段话:“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我们可以这样分析:表面上;实际上,她是在奉承贾母;由此可见,熙凤为人八面玲珑。

    1. (1) 下列解读运用“瞻前顾后”法,与《红楼梦》原文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
      A . 梳理黛玉试探宝玉、宝玉“诉肺腑”等细节,发现宝黛关系越来越亲密。 B . 梳理香菱创作三首咏月诗的过程,发现她不但聪敏伶俐,而且十分虚心好学。 C . 将宝玉第二次摔玉与第一次比较,可以看出他与封建家庭的矛盾终于白热化。 D . 将抄检大观园与前面的大观园题诗进行比较,更能看出贾府由盛转衰的变化。
    2. (2) 请仿照材料中运用“左顾右盼”法的例子,对林黛玉的回答进行品评。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什么书!不过认几个字罢了。”……宝玉便走向黛玉身边坐下,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

四、写作(60分)
  • 7. (2024高一下·深圳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中,少年哈儿完成了从少年到一名牧人的过渡。对于每个人来说,这种提升层级、转变角色的过渡都非常重要,又往往需要满足很多条件,经历不少波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