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

更新时间:2024-10-29 浏览次数:2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填涂相应选项。
  • 1. (2023七上·斗门期末) 某校七年级学生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寻找马坝人”的研学之旅,探寻旧石器时代中期马坝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其中最真实的史料来源是(       )
    A . 史书记载 B . 神话传说 C . 学者推断 D . 化石遗存
  • 2. (2024九上·禅城期末) 如图,这些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

    A . 已经会种植农作物 B . 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C . `已经学会制作陶器 D . 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 3. (2023七上·斗门期末)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陶寺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陶寺类型房址分台基、平地、半地穴式和窑洞四种。与陶寺人居住形式相类似的是(       )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河姆渡人 D . 半坡人
  • 4. (2023七上·斗门期末)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中下列选项中能够支撑该观点的是(       )
    A . 元谋人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B . 北京人遗址发掘的厚厚灰烬 C . 山顶洞人靠采集、狩猎为生 D . 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稻谷堆积
  • 5. (2024九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模拟) 某微信公众号有一篇推文的标题为《在这里读懂中国最早王朝》,据此推测这篇文章介绍的最有可能是(       )
    A . 二里头夏都遗址 B . 安阳殷墟博物馆 C . 秦始皇陵博物院 D . 南越王墓博物馆
  • 6. (2023七上·斗门期末) 我国省级行政区简称有些是由古地名或古国名演化而来的,如:山西省简称“晋”、山东省简称“鲁”、陕西省简称“秦”。这些省的简称与周朝哪一项政治制度有关(       )
    A . 禅让制 B . 世袭制 C . 分封制 D . 郡县制
  • 7. (2023七上·斗门期末) 就三星堆文明遗址的发掘,考古专家王巍说:“古蜀文明是中国商代青铜文明当中非常有特色的一支,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这就像一个花园中百花齐放、千姿百态,共同构成了青铜时代的中华文明。”其意在强调(       )
    A . 中华文明的同一性 B . 中华文明的多样性 C .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 D .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 8. (2023七上·斗门期末) 李华同学在山西青铜博物馆内看到了一件“网红”文物--2600年前的孟姬“嫁妆”晋公盘。盘中圆雕动物都能在装置原处360度转动,盘内壁还有珍贵铭文七处183字,清晰呈现了晋文公时期的晋国盛世气象。它应该铸造于(     )

    A . 商朝 B . 春秋时期 C . 战国时期 D . 秦朝
  • 9. (2023七上·斗门期末) 《作秋》记载:鲁隐公三年,周平王去世,筹措不到丧葬费用,周王室家周大夫武氏之子到鲁国“求鹏(钱财)”,以安葬周平王。这一事件反映了(       )
    A . 王室衰微 B . 诸侯争霸 C . 民族交融 D . 群雄兼并
  • 10. (2024七上·黑龙江期中)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    )
    A . 背景 B . 目的 C . 内容 D . 影响
  • 11. (2023七上·斗门期末)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面时间轴上①处对应的阶段特征是(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 中国古代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 中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 12. (2023九下·揭阳模拟) 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仅奠定了此后发展的基础,更从文化上、民族心理上铸就了大中国、大中华这个东方大国不可撼动的牢固根基。材料强调秦统一中国( )
    A . 结束了分裂局面 B .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 促进了各地联系 D . 产生了深远影响
  • 13. (2023七上·斗门期末) 在评论秦朝的灭亡时,历史学家张岂之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以下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A . 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B . 自称“始皇帝”,拥有无上权威 C . 焚书坑儒,修筑长城 D . 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
  • 14. (2023七上·斗门期末) 如图,汉代瓦当种类丰富,纹饰精美,反映了当时的艺术审美,社会状况和思想意识形态。下图的文字瓦当(       )

    A . 反映了西汉文字瓦当纹饰精美 B . 证实了小篆文字出现于两汉 C . 体现了汉朝大一统的思想理念 D . 展示了西汉社会的盛世风貌
  • 15. (2024九上·吉林月考) 有学者认为:“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   )
    A . 统一思想 B . 以法治国 C . 顺应自然 D . 选贤任能
  • 16. (2023七上·斗门期末) 季羡林先生曾说:“在世界上延续时间长、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中国、印度、阿拉伯和西欧。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新疆地区。其所以能够在这里汇流,则须归功于贯穿全区的丝绸之路。”这段话不能说明(       )
    A . 世界文化的源头在中国新疆地区 B . 丝绸之路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 C . 世界上多国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在新疆融汇 D . 丝绸之路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 17. (2023七上·耿马期末) 近数十年考古工作的收获表明,西安灞桥、新疆罗布淖尔、甘肃敦煌马圈湾遗址等都曾经有西汉麻纸残片发现。这些发现证明了(    )
    A . 造纸术起源于西汉 B . 西汉时造纸术传到国外 C . 西汉时纸已经出现 D . 西汉时纸已取代简帛
  • 18. (2023七上·斗门期末) 宦官们的亲属及党羽占据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职,而大多数太学生及地方儒生的仕进之路由此被堵塞,朝政日趋黑暗,时人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 . 春秋前期 B . 战国时期 C . 秦朝时期 D . 东汉后期
  • 19. (2023七上·斗门期末) 《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的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A . 仅凭史书记载 B . 注重史料考证 C . 忽视文学价值 D . 秉承朝廷旨意
  • 20. (2023七上·斗门期末) 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我国提倡的“预防为主,防控结合”措施与张仲景“治未病”的理念不谋面合。查询这一理念可以翻阅的医学书籍是(       )
    A . 《史记》 B . 《缀术》 C . 《道德经》 D . 《伤寒杂病论》
  • 21. (2023七上·斗门期末) 卜正民在《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中指出:“这次战役首次显示,北方军队想要占领南方会面临怎样的困难——首先面对的就是需要进行长途跋涉,而且要适应水上而非陆上作战。曹操向北方撤退使其尽快统一中国的希望落空”这次战役指的是(       )
    A . 长平之战 B . 牧野之战 C . 官渡之战 D . 赤壁之战
  • 22. (2022七下·白云期中) 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或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作为研究三国历史第一手史料的是( )
    A . 电视纪录片《三国的世界》 B .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C .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D . 诸葛亮的《出师表》
  • 23. (2023七上·斗门期末) 西晋末年我国出现了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南方政治经济发达 B . 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C . 社会风气奢侈腐化 D . 八王之乱相互混战
  • 24. (2023七上·斗门期末) 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北方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自称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       )
    A . 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B . 证明北方民族与汉族同祖宗 C . 加剧了北方民族之间的矛盾 D . 促使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内迁
  • 25. (2023·唐河一模) 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该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 . 北方战乱不断 B . 妇女地位提高 C . 儒家思想盛行 D . 北方经济衰退
  • 26. (2023七上·斗门期末) “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东晋时期门阀士族显赫一时、权倾朝野,有时甚至可以与皇帝平起平坐的景象。这里的“马”是指(       )
    A . 司马炎 B . 司马睿 C . 司马懿 D . 司马衷
  • 27. (2024九上·禅城期末) 某同学制定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是“从成语中读懂历史”,他选取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山再起”等成语,从这些成语可以读懂(       )
    A . 淝水之战 B . 阪泉之战 C . 涿鹿之战 D . 桂陵之战
  • 28. (2023七上·斗门期末)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曾下诏:“迁洛之民,死葬向南,不得北还”,孝文帝此举的意图是(       )
    A . 避免思乡之苦 B . 消灭鲜卑贵族 C . 减少洛阳人口 D . 学习中原文化
  • 29. (2023七上·斗门期末)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称赞中国哪位书法家的笔势(       )
    A . 钟繇 B . 欧阳询 C . 颜真卿 D . 王羲之
  • 30. (2023七上·斗门期末) 南朝宋明帝在《文章志》中说:“顾长康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平平耳。世云有三绝:面绝,文绝,痴绝。”下列能体现顾恺之“画绝”的是(       )
    A . 《兰亭集序》 B . 《齐民要术》 C . 《张猛龙碑》 D . 《女史箴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小题12分,32小题14分,33小题14分,共40分。
  • 31. (2023七上·斗门期末) 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曾游说于齐、魏、滕、薛、宋等国,阐述儒家的理论和政见。他到魏国,惠王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当魏惠王问他“何以利吾国”时,孟子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都江堰水利系统从设计建造之初到近代时期的2200多年历程中,人类活动始终遵循“道法自然”的理念,形成了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系统,完美应用了“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

    ——摘编自颜文涛等《探索传统人类聚居的生态智慧——以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为例》

    材料三   这个词很适合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主张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和冲突。如儒、道对立早就为大家所熟知,墨家从一开始就是儒家的对立物,至于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对于各家都有尖锐的批评……但在彼此的冲突和批评中,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种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的局面在战国后期表现得越加明显。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都江堰的设计蕴含了哪一学派的思想?都江堰的建造有什么历史意义?
    3. (3) 材料三中提到的“这个词”是什么?据材料三归纳该局面所呈现的特征。
  • 32. (2023七上·斗门期末) 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在制度建设方面建树颇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周文王、周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率,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造就》

    材料三   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 (1)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回答,指出“周文武所封子弟”导致的后果是什么?秦朝吸取周朝的教训,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
    2. (2) 结合所学指出在地方治理方面,材料二中“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的具体表现是什么?针对这种情况,汉武帝实施了什么政策?
    3. (3) 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个自己的观点,并围绕该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00字以上。)
  • 33. (2023七上·斗门期末)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渡人口不下百万……南朝境内的人口中有近六分之一为北方南下流民……侨流人口具有更强烈的经济开发要求,以便在江南重建家园……东晋南朝各代封建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大都推行功课农桑,奖励耕织等政策措施,……此外南方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条件以及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也有利于经济的开发。

    ——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哪一种人口迁徙的现象?根据材料一归纳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北魏统治者”的“抉择”是什么?这一“抉择”产生了什么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