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6月期...

更新时间:2024-08-07 浏览次数: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四五)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

    (四六)于是问题和结论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确的。

    (四七)讲到这里,亡国论和妥协论者又将跑出来说:中国由劣势到平衡,需要有同日本相等的军力和经济力;由平衡到优势,需要有超过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上述结论是不正确的。

    (四八)这就是所谓“唯武器论”,是战争问题中的机械论,是主观地和片面地看问题的意见。我们的意见与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如果中国人的大多数、日本人的大多数、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是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话,那末,日本少数人强制地掌握着的军力和经济力,还能算是优势吗?它不是优势,那么,掌握比较劣势的军力和经济力的中国,不就成了优势吗?没有疑义,中国只要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其军力和经济力是能够逐渐地加强的。而我们的敌人,经过长期战争和内外矛盾的削弱,其军力和经济力又必然要起相反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中国也不能变成优势吗?还不止此,目前我们不能把别国的军力和经济力大量地公开地算作自己方面的力量,难道将来也不能吗?如果日本的敌人不止中国一个,如果将来有一国或几国以其相当大量的军力和经济力公开地防御或攻击日本,公开地援助我们,那末,优势不更在我们一方面吗?日本是小国,其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孤立;中国是大国,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多助。所有这些,经过长期发展,难道还不能使敌我优劣的形势确定地发生变化吗?

    (摘自毛泽东《论持久战》)

    材料二: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著名的《论持久战》,系统阐述了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首先,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实施持久战的外部原因。他说:“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他列举了中日双方“互相反对”的四个特点。除战争的正义、非正义,以及与此相关的寡助、多助问题外,他特别强调了敌强我弱和敌小我大的问题。日本的强,表现在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能很快取得胜利。日本的小,表现在国度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这就决定了中国可以通过持久战而最终打败日本。

    其次,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实施持久战的内部条件。这个条件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把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毛泽东以“兵民是胜利之本”为标题,专门论述了全面抗战和全民族抗战的观点。关于军队,他强调要把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这样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关于民众,他提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共产党一直把“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作为自己的抗战路线,人民战争理论的科学性也得到了广泛印证。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提出了抗日持久战战略,而且具体阐释了实施抗日持久战的方法。毛泽东指出,在中国大而弱、日本小而强的情况下敌人可以占地甚广,却在占领地留下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毛泽东还具体分析了游击战的战略内容、游击战与正规战的配合等问题。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敌后广泛展开游击战争,卓有成效地牵制与消耗日军,发挥了巨大战略作用。

    有一种说法,认为抗日持久战的思想不是毛泽东最早提出的。这种说法主要依据蒋百里、陈诚等人的言论,蒋介石也有过“持久消耗战”的言论。这种认识都源于一个客观存在,即中国是一个落后大国,日本是一个先进小国。承认这个客观存在的人,并不需要特别的先见之明,就会得出中日战争将是持久战的结论。

    但是,仅仅看到由客观条件造成的抗日战争的持久性,还远远不是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思想。蒋介石等人缺乏对中国与世界关系以及世界格局演变的辩证思考,因此他们对所谓“持久”的把握往往脱离实际,盲目地寄希望于西方国家的调停或干预。而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战思想,是建立在对与战争相关的一切外部与内部复杂因素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对于战争不同阶段的关系、战略持久与战役速决的关系等,都有完整的科学分析。因此它的持久战战略,既不会因为一时顺利而幻想“速胜”,也不会因为一时挫折而失去必胜的信心。

    (摘编自荣维木《中国共产党抗日持久战的战略与实践》)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持久战》在分析抗战走势时,并未局限于中日两国,而是展现出对世界整体局势变化的宏观把握。 B . 落后大国面对先进小国的侵略,不可能速胜,必然要经历由劣势到平衡、由平衡到优势的持久战争过程。 C . “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指在承认军力和经济力差距的前提下,相信人力和人心才是胜利之本。 D .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思想不只体现在判断抗战将会长久,更体现在对战争走向作出了全面科学的分析。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并不占优势,因为它们仅仅掌握在日本少数人的手中。 B . 抗日游击战要更多承担外线单独作战的任务,这是当时战争的客观形势决定的。 C . 抗战整体进程是持久的,不过具体到某一场战役,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速战速决。 D .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持久战相信得道多助,也愿意接受国际力量的援助。
    3.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实施持久战的“内部条件”的一项是( )
      A . 敌虽强,但敌之强已为其他不利的因素所减杀。 B . 除东三省等地外,敌人实际只能占领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 C . 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 D . 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4. (4) 材料一多处使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5) 习近平总书记曾以《论持久战》例,指出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请根据材料谈谈《论持久战》对我们“看问题、想问题”有什么启示。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景谈

    茅盾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那在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返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即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溶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叮当,叮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叮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小米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依旧只有蓝天明月黑魆魆的山,歌声可是缭绕不散。

    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所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我们都曾见过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在公园的角落,绿荫下长椅上,悄悄儿说话,但是试想一想,如果在一个下雨天,你经过一边是黄褐色的浊水,一边是怪石峭壁的崖岸,马蹄很小心地探入泥浆里,有时还不免打了一下跌撞,四面是静寂灰黄,没有一般所谓的生动鲜艳,然而,你忽然抬头看见高高的山壁上有几个天然的石洞,三层楼的亭子间似的,一对人儿促膝而坐,只凭剪发式样的不同,你方能辨认出一个是女的,他们被雨赶到了那里,大概聊天也聊够了,现在是摊开着一本札记簿,头凑在一处,一同在看,——试想一想,这样一个场面到了你眼前时,总该和在什么公园里看见了长椅上有一对儿在偎倚低语,颇有点味儿不同罢?如果在公园时你一眼瞥见,首先第一会是“这里有一对恋人”,那么,此时此际,倒是先感到那样一个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安上这么两个人,是一个“奇迹”,使大自然顿时生色!他们之是否恋人,落在问题之外。你所见的,是两个生命力旺盛的人,是两个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在任何情形之下,他们不倦怠,也不会百无聊赖,更不至于从胡闹中求刺激,他们能够在任何情况之下,拿出他们那一套来,怡然自得。但是什么能使他们这样呢?

    不过仍旧回到风景罢。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再有一个例子:如果你同意,二三十棵桃树可以称为林,那么这里要说的,正是这样一个桃林。花时已过,现在绿叶满株,却没有一个桃子。半爿旧石磨,是最漂亮的圆桌面,几尺断碑,或是一截旧阶石,那又是难得的几案。现成的大小石块作为凳子,——而这样的石凳也还是以奢侈品的姿态出现。这些怪样的家具之所以成为必要,是因为这里有一个茶社。桃林前面,有老百姓种的荞麦,也有大麻和玉米这一类高秆植物。荞麦正当开花,远望去就像一张粉红色的地毯,大麻和玉米就像是屏风,靠着地毯的边缘。太阳光从树叶的空隙落下来,在泥地上、石家具上,一抹一抹的金黄色。偶尔也听得有草虫在叫,带住在林边树上的马儿伸长了脖子就树干搔痒,也许是乐了,便长嘶起来。“这就不坏!”你也许要这样说。可不是,这里是有一般所谓“风景”的一些条件的!然而,未必尽然。在高原的强烈阳光下,人们喜欢把这一片树荫作为户外的休息地点,因而添上了什么茶社,这是这个“风景区”成立的因缘,但如果把那二三十棵桃树,半爿磨石,几尺断碑,还有荞麦和大麻玉米,这些其实到处可遇的东西,看成了此所谓风景区的主要条件,那或者是会贻笑大方的。中国之大,比这美得多的所谓风景区,数也数不完,这个值得什么?所以应当从另一方面去看。现在请你坐下,来一杯清茶,两毛钱的枣子,也作一次桃园的茶客罢。如果你愿意先看女的,好,那边就有三四个,大概其中有一位刚接到家里寄给她的一点钱,今天来请请同伴。那边又有几位,也围着一个石桌子,但只把随身带来的书籍代替了枣子和茶了。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现在却静静地坐着,温雅得和闺女一般。男女混合的一群,有坐的,也有蹲的,争论着一个哲学上的问题,时时哗然大笑,就在他们近边,长石条上躺着一位,一本书掩住了脸。这就够了,不用再多看。总之,这里有特别的氛围,但并不古怪。人们来这里,只为恢复工作后的疲劳,随便喝点,要是袋里有钱;或不喝,随便谈谈天;在有闲的只想找一点什么来消磨时间的人们看来,这里坐的不舒服,吃的喝的也太粗糙简单,也没有什么可以供赏玩,至多来一次,第二次保管厌倦。但是不知道消磨时间为何物的人们却把这一片简陋的绿荫看得很可爱,因此,这桃林就很出名了。

    因此,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 , 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940年12月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风景谈》文章从《塞上风云》影片引起的联想开篇,借助丰富的艺术联想,纵横驰骋,描绘了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六幅风景画。 B . 文章表面上谈的是自然“风景”,实际上是在写主宰“风景”的人。自然景观与人物的出现、活动构成一种类比或衬托关系,通过线条、色彩、声音各种因素,突出每个画面的美感。 C . 《风景谈》中人是风景的主体,也是精神的主体。在全文描写的这六个场景中表现了景和人的完美结合,更加突出再现人的精神风貌。 D . 文章主题是赞美共产党领导下的以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延安为中心的抗日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以及抗日军民为创造美好生活表现出的崇高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解放区战斗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 (2) 在“北国晨号”这一“风景”中,作者写两名战士的形象插入一段关于贴照簿上小号兵的描写,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对照片上的形象印象极深,赞叹不已,所以一听到号声立即引起回味,引发作者“打算看一看”的情节便顺理成章了。 B . 这是一种反面衬托的写法。照片上的号兵,写得较细,可以补充朝阳下小号兵的形象,一虚一实,一近一远,使小号兵的形象更加丰满清晰。 C . 作者采用背景烘托的方法写两个战士的形象,以高山和朝霞为背景,不仅烘托出“犹如雕像一般”的持枪战士凝重、威严的姿态,有刚有柔,体现出凛然难犯的民族精神。 D . 作者勾画小号兵的形象,更着意于歌颂他们的精神。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则是贴照簿和朝阳下的小号兵所共有的精神品质,他们不仅仅是两个战士,更是抗日军民民族精神的象征。
    3. (3) 第二自然段描写种田人晚归的情景,为什么要从山上“层层的梯田”、“颀长而整齐”的“高秆植物”写起,要以“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歌声可是缭绕不散”结尾? 
    4. (4) 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删除吗?为什么?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 , 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 , 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论者或曰:“魏文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

    1. (1) 给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B . 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C . 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D . 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燕,同“宴”,指宴饮,成语有“新婚燕尔”,其中的“燕”字意思与此相同。 B . 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 C . 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此相同。 D . 式,同“轼”,指扶轼,与《周亚夫军细柳》“改容式车”的“式”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文侯曾经师从子夏学习儒家经艺,他崇礼敬贤,在诸侯之中享有美誉。每次乘车经过名士段干木居住的里巷时,他一定会行礼致意。 B . 汉高祖想废掉太子,改立赵王如意,吕后为此十分恐慌,派人强行要留侯出主意,留侯认为如请到汉高祖景仰已久的四位贤人,将会对太子有利。 C . 四位贤人表示太子仁孝爱士,汉高祖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希望他们好好辅助太子;四人本是留侯亲自招来的,这也是没有另立太子的一个因素。 D . 王充认为,假如有儿童持刀与孟贲相斗,儿童肯定不能取胜;如果儿童对孟贲恭敬有加,孟贲就不忍心伤害,魏国与秦国的情况正与此相类似。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②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5. (5) 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
  • 4.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

    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清樽画舫倩分题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B . 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 C . 斥鷃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D . 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2. (2) 颈联中“软”“低”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离骚》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2. (2) 在杜甫《客至》一诗中,描写主人打扫庭院小路,打开紧闭的家门,表达作者在寂寞之中,对嘉宾到来的喜出望外的两句话是: ,
    3. (3) 《氓》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
    4. (4) 李密在《陈情表》中,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州官催促自己急切就职的句子是:
三、课内相关知识 (本题共5小题,16分)
  • 6. 综合性学习
    1. (1) 阅读下列四首杜牧的诗,请把下列四句诗分别还原到上面四首诗中去。

      A.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B.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C.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D.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荫子满枝。

      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①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②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春尽江南草木凋。③

      叹花

      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④

    2.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悟已往之不(规劝) ②而鸡豚(成,养好)

      万物之得时(羡慕) ④余方心欲还(动摇)

      ⑤故且怠(生病) ⑥则山下皆石穴(裂缝)

      A . ①③⑤ B . ①④⑥ C . ②④⑤ D . ②③⑥
    3.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不抑耗其实而已 B . 幼稚盈室 C . 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D . 空中而多窍
    4. (4) 下列选项中的句式特征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乐夫天命复奚疑

      A . 此世所以不传也 B . 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C . 既自以心为形役 D .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5. (5) 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曷不委心任去留?

      为什么不随心所欲,生与死都顺随自然?

      B .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又怎么能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

      C .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但没有对人说。

      D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象去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

四、写作(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班级要组织一次主题为“历史人物纵横谈”的专题讨论会,请你写一篇文章,从《屈原列传》《苏武传》《五代史伶官传序》三篇课文涉及的主要历史人物中选择一位,谈谈你对他的认识和评价,以及从他身上汲取的精神力量或获得的经验教训。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