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2024) /七年级上册(2024)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

更新时间:2024-08-02 浏览次数:9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 道试题,每题2 分,计24 分。每道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 1.  《编年纪》是睡虎地秦墓竹简之一,它以年份为线索,完整地记录了墓主人“喜”的一生。根据下图,可以确定“喜”参加的战争是 ( )

    A . 秦灭六国的战争 B . 秦朝反击匈奴 C . 秦末农民大起义 D . 推翻王莽政权
  • 2.  观察下列图片,秦始皇实行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

                       

    A . 发展经济 B . 文化交流 C . 巩固统治 D . 便利交通
  • 3.  公元前209 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下列属于该起义的口号是 ( )
    A . 尊王攘夷 B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 . 挟天子以令诸侯 D .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 4.  成语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历史教学也有特殊的价值。下列成语中,与刘邦、项羽楚汉之争的史实相关的是 ( )
    A . 四面楚歌 B . 卧薪尝胆 C . 围魏救赵 D . 退避三舍
  • 5. 小明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事件时制作了如下知识卡片,其中横线处应填写的内容为 ( )

    西汉的建立

    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属于____)

    建立者:汉高祖刘邦

    都城:长安

    A . 公元前2 世纪早期 B . 公元前2 世纪晚期 C . 公元前3 世纪早期 D . 公元前3 世纪晚期
  • 6.  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一书中指出:“一些看来对农民有利的措施,都对地主、商人更为有利。例如文景减免田赋,地主获利最大;入粟拜爵,也大有助于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所以这些措施归根到底还是会助长兼并势力的扩展,加剧阶级矛盾。”材料评述的是文景之治的 ( )
    A . 历史背景 B . 基本内涵 C . 历史局限 D . 积极作用
  • 7. 卫青和霍去病都曾经立下赫赫战功。他们死后,都陪葬在汉武帝茂陵附近,得享殊荣。他们的“赫赫战功”是( )
    A . 平定七国之乱 B . 镇压农民起义 C . 率军击败匈奴 D . 打压地方豪强
  • 8.  东汉前期,统治者释放奴婢,整顿吏治,减轻刑罚,注意民生,与民休息。各项政策措施不同程度的实行,使得垦田、人口都有大幅度增加,从而奠定了东汉前期国家强盛的物质基础。这一强盛局面被称为 ( )
    A . 文景之治 B . 汉武盛世 C . 光武中兴 D . 百家争鸣
  • 9.  “后汉(即东汉)屡有冲幼之君,产生不出皇族摄政的制度来, 而只会由母后临朝。母后临朝, 自然要任用外戚。”该观点认为“母后临朝”会引起 ( )
    A . 外族入侵 B . 外戚专权 C . 农民起义 D . 宦官专权
  • 10.  《后汉书》记载,张角等领导的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该史料反映的是 ( )
    A . 秦末农民大起义 B . 七国之乱 C . 黄巾起义 D . 国人暴动
  • 11.  有人说,它的设立表明早在2 000 多年前,汉朝就对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和治理,极大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它”指的是( )
    A . 西域都护府 B . 刺史 C . 御史大夫 D . 盐铁官
  • 12.  东汉时,有官方记载的传染病暴发就有11 次,其中发病于寒冷季节的就有9 次,张仲景所在的南阳,在不到10 年间,大宗族因传染病而死亡的人数达三分之二,其中因伤寒而死的竟占十分之七,严峻的疫情促使他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说明了 ( )
    A . 季节交替与疾病暴发相互影响 B . 医学发展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 C . 宗族关系与疾病预防密不可分 D . 人口减少与疾病暴发存在联系
二、非选择题(共3 道试题,计36 分)
  •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图

    材料二 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材料三 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最重要的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卡。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 (1)  根据材料一,将下面的示意图补充完整。

      →河西走廊→ →中亚、西亚→

    2. (2)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汉代丝绸之路交流的特点及影响。
    3. (3)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给我们留下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其申遗的优势。
  • 14.  为准备“楚风汉韵”的宣传活动,同学们分组搜集了如下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地耀青铜。

       春秋云纹铜禁

    春秋礼器。当时承放酒器的案具称为“ 禁”。用失蜡法铸就,工艺复杂

           王孙诰编钟

    由26 枚甬钟组成,每一枚钟均刻有铭文,为春秋中期的礼乐器

          王子午鼎

    春秋礼器。鼎腹有84 字“鸟篆铭文”,是研究楚文化的珍贵资料

              透雕倗矛

    这件兵器是楚庄王之子、楚国令尹倗的兵器,装饰透雕纹饰,实用且美观

    材料二

                      

    1. 沤竹 2. 蒸煮 3. 抄纸 4. 晒纸

    材料三

                    

    图A 四川成都青城山 图B 河南洛阳白马寺

    1. (1) 从材料一的青铜器图片和图片介绍中,你能获取到哪些历史信息?

      示例:通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能了解当时的文字。

    2. (2) 材料二所示的技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它改进于哪一个朝代?对此项技术的改进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谁?
    3. (3) 与材料三中的图片有关的宗教分别是什么?请写出图B 所反映宗教的传入时间及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4. (4)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请你为弘扬传统文化提出合理的建议。
  • 15.  某校七年级(2)班的同学们以“西汉的统治”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残破恢复】

    材料一 刘邦称帝的时候,到处是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由于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加上连年战争的杀掠,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经济凋敝,人民大量逃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恢复封建统治秩序,发展封建经济?这是关系到西汉地主政权能不能维持并巩固下去的首要问题。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初步发展】

    材料二 这期间国家规定的田租,一般均在“十五税一”或“三十税一”之间,汉文帝十三年还免除过一年的田租……文帝元年“尽除收帑相坐律令”,文帝十三年下令“ 除肉刑法”……文帝、景帝时期,社会呈现一片稳定、升平景象,所谓“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这就是“与民休息”的直接结果。

    材料三

    齐铁官印封泥

    该官印是西汉时期齐王自行设立的铁官的官印。汉初开放山林川泽之禁,各地富商大贾和诸侯王纷纷控制冶铁、煮盐之业,以增加自身收入

    到汉武帝初年,市场和民间所流通的货币名为四铢,实际上早已减轻到只有三铢或不足三铢。尽管政府明令私铸要处以死刑,但是盗铸犯令的案件依然增多。公元前133 年后,汉朝与匈奴之间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军费激增,府库空虚,而许多家财万贯的富商大贾却不急公家之所急。

    ——摘编自《文物秦汉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初经济凋敝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恢复封建统治秩序,发展封建经济”,刘邦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治理国家的主要措施。他们的统治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3. (3)  请为材料三①处拟定一个小标题。(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即位之初存在的经济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汉武帝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4.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西汉王朝建立和发展的历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