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中考真题】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更新时间:2024-08-14 浏览次数:16 类型:中考真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本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 (2024·牡丹江)  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考古学者发掘的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可用于研究(    )
    A . 人类起源 B . 农耕生活 C . 部落联盟 D . 国家产生
  • 2. (2024·牡丹江)  商朝缔造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能够佐证这一论断的是(    )
    A . 制作打制石器和保存火种 B . 铸造青铜器和创造甲骨文 C . 实行分封制和统一度量衡 D . 使用铁制农具和推广牛耕
  • 3. (2024·牡丹江)  “孝公即位之后,用了商鞅,定了变法之令,把全国的人,都驱到‘农战’一途,于是秦国的国势,就骤然强盛起来了。”由此可见秦国国势的强盛源于(    )
    A . 建立县制 B . 严明法度 C . 奖励耕战 D . 废除特权
  • 4. (2024·牡丹江)  数千年前,中国、印度、阿拉伯一伊斯兰、西欧四大文化体系,汇流到中国的新疆地区。其所以能够在这里汇流,则需归功于(    )
    A . 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B . 驻藏大臣的设置 C .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D . 伊犁将军的设置
  • 5. (2024·牡丹江)  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这表明(    )
    A . 人口迁徙促进物种交流 B . 南方适合种植所有作物 C . 生产工具提高劳动效率 D . 先进技术推动农业发展
  • 6. (2024·牡丹江) 我国古代先民非常注重兴修水利。阅读下面图文信息,可知这两项工程都(    )

    都江堰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而成,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隋朝大运河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成为连接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

    A . 推动了国家统一的完成 B . 促进了南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C . 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 D . 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 7. (2024·牡丹江)  在历史故事分享会上,同学们讲述了孝文帝改革、唐蕃和亲、澶渊之盟、回族的形成等故事。这场故事会最恰当的主题是(    )
    A . 政治互鉴 B . 中外交流 C . 政权并立 D . 民族交融
  • 8. (2024·牡丹江)  原产于中东地区的苏麻离青(颜料),于明朝永乐年间大量引入我国。这得益于(    )
    A . 张骞通西域 B . 玄奘西行 C . 郑和下西洋 D . 鉴真东渡
  • 9. (2024·牡丹江)  下图能够反映出中国古代(    )

    A . 君主专制统治的逐渐削弱 B . 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C . 内轻外重局面的形成过程 D . 重文轻武政策的延续发展
  • 10. (2024·牡丹江)  “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由此可知,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是为了(    )
    A . 维护鸦片贸易 B . 打开中国市场 C . 促进文化交流 D . 加强友好往来
  • 11. (2024·牡丹江)  如下思维导图中“?”处的内容应该是(    )

    A . 列强特权领域减少 B . 中国经济负担减轻 C . 列强侵略范围扩大 D . 中国割地面积增加
  • 12. (2024·牡丹江)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 . 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了 C .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D . 工人阶级成为了五四运动的主力
  • 13. (2024·牡丹江)  与图中“★”处发生的历史事件相关的词语是(    )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A . 井冈星火 B . 政治建军 C . 生死攸关 D . 转危为安
  • 14. (2024·牡丹江)  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曾赠毛泽东诗云:“阔别羊城(广州)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重庆),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此行渝州的目的是(    )
    A . 争取国内和平与民主 B . 推动实现全民族抗战 C . 达成国共的再次合作 D . 商讨成立苏维埃政府
  • 15. (2024·牡丹江)  张謇说:“国家如同一棵大树,教育是花,军队是果,而实业是根。”他认为救国的根本是(    )
    A . 重视教育事业 B . 增强军事实力 C . 发展社会经济 D . 解放人们思想
  • 16. (2024·牡丹江)  歌词蕴含着历史信息。下列最能反映新中国成立的歌词是(    )
    A .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B .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 C .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D .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 17. (2024·牡丹江) 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这一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如果为该栏目撰稿,你会选择的题目是(    )
    A . 《中国农村改革见闻》 B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 . 《古方新用攻艰克难——记屠呦呦优秀事迹》 D . 《我们胜利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18. (2024·牡丹江)  下面史实说明我国(    )

        20世纪50年代,我国建造的第一艘国产护卫舰下水。

        1974年,我国建造的第一艘核潜艇编入海军战斗序列。

        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A . 国产护卫舰种类比较丰富 B . 海军的主要装备是核潜艇 C . 航空母舰实现了规模建造 D . 海军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强
  • 19. (2024·牡丹江)  某小组为进行项目化学习准备了“两弹一星研制成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九二共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等材料。他们的学习主题是(    )
    A . 科技成就助力经济发展 B . 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 C . 国防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D . 国力强盛推动祖国统一
  • 20. (2024·牡丹江)  根据下面资料得出的结论中最恰当的是(    )

    《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王国文明的象征,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十二铜表法》

    罗马共和国最伟大的遗产之一,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罗马民法大全》

    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A . 人类社会发展中王权始终受到法律的制约 B . 人类社会的法制建设源远流长并不断发展完善 C . 《罗马民法大全》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D . 《汉谟拉比法典》和《十二铜表法》都是欧洲法制建设的成就
  • 21.  “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 罗马扩张 B . 城市自治 C . 大学兴起 D . 大化改新
  • 22. (2024·牡丹江)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广泛吸取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共同创造了富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
    A . 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 B . 是唯一科学的理论 C . 指导了各国无产阶级革命 D . 推动巴黎公社建立
  • 23. (2024·牡丹江)  有人评述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英美日都在分赃的一方,中国却在被分的一方。”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 《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B . 《凡尔赛条约》的签订 C . 《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D . 《九国公约》的签订
  • 24. (2024·牡丹江) 1946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宣称:“……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强大)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世界)的担子并承担责任。”为实现这一目的,美国(    )
    A . 推行冷战政策 B . 实行社会保障制度 C . 建立华约组织 D . 遏制民族解放运动
  • 25. (2024·牡丹江)  “各个国家的生产活动都是世界工厂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贸易组织、欧洲联盟等全球性及区域经济组织建立起来。”这表明当今世界(    )
    A . 政治多极化 B . 社会信息化 C . 经济全球化 D . 文化多样化
二、图表题(本题1小题,共12分)
  • 26. (2024·牡丹江)  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结合图文信息,回答问题。

        

    图一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    图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图

    图三  中国近代化探索示意图

    1. (1) 图一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2. (2) 请用一个词形容图二革命的历程。该国是如何解决王权专制问题的?
    3. (3) 面临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加深,近代中国的不同政治派别,通过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三探索历程的变化。任选图三中一个事件,总结其对中国发展起到的作用。
    4. (4) 综上所述,你从中获得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智慧?
三、材料分析题(本题共2小题,27题12分,28题11分,共23分)
  • 27. (2024·牡丹江) 东北,我热爱的家乡!曾经的你备受屈辱苦难,后来成长为无私奉献的“共和国长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北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1858年     俄国通过《瑗珲条约》割占东北6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1894年     甲午中日战争,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19世纪末     俄国强租旅顺和大连,其“势力范围”包括东北等地

    1931年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2年     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1945年     日本投降

    1947年     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解放区推行土地改革

    1948年     辽沈战役,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北全境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材料二:

    (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东北创造了许多历史上的第一

    1953年,中国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矿——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建成投产。

    1956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

    1956年,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在沈阳试制成功。

    1956年,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二)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特产丰富。到20世纪40年代末,大约有人口3000余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图一  八女投江雕像

    1938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战士陷入敌人包围后,舍身投入冰冷的乌斯浑河,英勇殉国。

    ——摘编自李颖著《文献中的百年党史》

    图二  王进喜

    当井喷的险情发生时,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与“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存在因果关系的事件。除上述两个事件外,再从材料中任选一例列强的侵略罪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它给东北带来怎样的危害?
    2.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7年与1948年的两个事件之间的联系。
    3. (3) 根据材料二(一),推断当时我国工业发展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根据材料二(二),归纳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东北地区成为重点建设地区的原因。
    4. (4) 根据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及文字信息,分别概括东北地区在“重振雄风,再创佳绩”的路上,哪些“精神密码”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力量?
  • 28. (2024·牡丹江) 治国思想和政策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卡片一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卡片二
    清朝实施近两百年的国策(如下)

     

    材料二:19世纪50年代,日本先后与美、英、俄、法等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使日本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开始对日本的社会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经济的混乱使人民生活日益艰难,19世纪60年代,农民起义次数剧增……1868年4月6日(旧历3月14日),天皇首次发布了新政权的国策方针。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三:

        

    图一 1913—1938年美国失业率                        图二  新政期间,美国政府投资建设田纳西水利工程

    1. (1) 根据卡片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卡片二中的“国策”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消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面临的困境。列举日本发布国策方针后,出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流行词语。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一和图二之间的内在联系。图二措施能体现出美国经济政策有什么特点?
    4. (4) 以史为鉴,我们可以从上述古今中外国家治理的史实中得到哪些启示?
四、综合探究题(本题1小题,共15分)
  • 29. (2024·牡丹江) 探究人类文明,构建文明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政治文明】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思想理论】

    材料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科技文明】

    材料三:“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摘自培根《新工具》

    材料四: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摘编自狄更斯《双城记》

    1. (1) 哪个王朝开创了图一政治制度?写出图二所示制度进步性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回答,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人是宇宙的精华”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思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南方谈话对改革开放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培根的评述,任选其中的一种发明,说明它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
    4. (4) 通过材料四自定一个观点,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5. (5) 通过上述探究活动,你认为现代文明社会该有怎样的表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