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2024) /七年级上册(2024)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

更新时间:2024-10-29 浏览次数:3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某部著作中写道:“从‘首倡义兵’到‘屯田备战’,曹操在战争中已由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将领成长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高手。”曹操实行屯田制客观上(  )
    A . 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 B . 导致了土地兼并的出现 C . 促进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D . 缓和了北方社会的矛盾
  • 2. “战争结束后,曹操豪迈地说:‘这场战争决定了中国未来五百年的历史。’在此战斗打响前,曹操已准备好了遗书,那封遗书是为袁绍写的。”材料中的“战争”最有可能是(  )
    A . 长平之战 B . 官渡之战 C . 巨鹿之战 D . 赤壁之战
  • 3. 唐朝诗人李白曾作诗描绘中国古代某次战役:“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这场战役的影响是(  )
    A . 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B . 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C . 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D . 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 4. 李明在查阅课外资料时,看到书中对某一战争的描述有“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据此可知,该战争是(  )
    A . 涿鹿之战 B . 巨鹿之战 C . 官渡之战 D . 赤壁之战
  • 5. 晋武帝实现全国统一后“日益骄侈,荒淫怠政,后宫姬妾过万”。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穷极珍异,骇人听闻。上述材料反映出西晋(  )
    A . 宗室诸王势力强大 B . 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C . 中原汉族意欲南迁 D . 社会生产严重破坏
  • 6. 晋人孙惠曾评价:八王篡夺国家权力导致了亲人被杀害、王室被囚禁、妃主离散的悲剧。回顾历史,虽然国家遭遇过许多祸乱和亲人之间的纷争,但没有像今天这样严重的情况。上述材料所述事件产生的影响是(  )
    A . 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 . 西晋实现了对全国的统一 C . 西晋从此衰落和北人南逃 D . 北方出现多个少数民族政权
  • 7. 人口迁移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西晋末年,出现了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其主要背景是(  )
    A . 大泽乡起义 B . 淝水之战 C . 八王之乱 D . 黄巾起义
  • 8. 成语“乱七八糟”源于两个历史典故。“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这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  )
    A . “推恩令”的实行 B . 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 C . 民族矛盾激化 D . 统治阶级的昏庸腐败
  • 9. “北魏孝文帝以其远见卓识,顺应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 推动了本族封建化及民族融合。”下列做法与此相符的是(  )
    A . 与前秦决战于淝水 B . 灭东晋建立南朝 C . 全面推行汉化措施 D .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 10. 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人内迁到陕北、晋北等长城一带,羌人、氐人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这一做法(  )
    A . 加快了国家大一统的出现 B . 导致了民族危机的加重 C . 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D . 促进了分封制度的强化
  • 11. 据史书记载,魏晋时期,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从事农耕,善于织布;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部分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该现象反映了(  )
    A . 国家政局的长期统一 B . 民族之间的不断交融 C .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D . 江南地区的持续开发
  • 12. “北方战乱,大批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祸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这则材料说明(  )
    A .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B .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 C .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 D .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
  • 13. 水稻生产技术出现重大进步,粮食产量有了很大提高,并实行农业多种经营,手工业也有了快速进步,南朝时的建康成为商业活跃的大都市。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  )
    A . 背景 B . 原因 C . 特点 D . 结果
  • 14. 魏晋南北朝历时三百余年,先后出现了三十多个政权,最短的仅有两年,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特点是(  )
    A . 中外交流,道教传入 B . 社会和谐,国家稳固 C . 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D . 政权分立,更替频繁
  •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依存,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进而形成新的“中国”——隋唐国家。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  )
    A .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 . 彻底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C . 奠定了隋唐繁荣与发展的基础 D . 加速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 16. 考古学家在对北魏晚期墓葬进行研究时发现,汉贵族墓中出土的陶俑男戴风帽;而鲜卑贵族的墓葬行制则是典型的汉族墓葬风格。这一现象说明了(  )
    A . 民族交融影响社会生活 B . 国家统一利于民族交融 C . 民族交融改变婚丧传统 D . 服饰变迁见证经济发展
  •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中原的民族纷纷宣称自己是炎帝和黄帝的后裔,如建立北魏政权的拓跋鲜卑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此举旨在(  )
    A . 开发南方地区 B . 发展商品经济 C . 佐证政权合法 D . 完善礼仪制度
  • 18. 北魏孝文帝采取一系列措施,要求鲜卑族使用汉语,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孝文帝采取上述举措的目的是(  )
    A . 减少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 B . 收复中原进而统一中国 C . 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D . 接受汉族地区的先进文化
  • 19. 北魏迁都洛阳后规定用汉服代替鲜卑服,孝文帝从前线返回洛阳时,在街头看到有人仍穿着鲜卑服装,就斥责留京贵族和官员没有制止这种现象。这表明孝文帝( )
    A . 注重经济发展 B . 强调保留鲜卑传统 C . 改革北魏官制 D . 坚决推行汉化措施
  • 20.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两次改革都(  )
    A .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 B .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C .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 D . 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式
  • 21. 李凭在《北魏平城时代》中记载:“平城地处黄河以北,土地资源有限,气候偏于寒冷,更主要的是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众多。”为此,孝文帝(  )
    A . 通婚姻 B . 移风易俗 C . 易胡服 D . 迁都洛阳
  • 22. 《史记》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匈奴人的祖先。据《魏书》记载,北魏统治者也自称鲜卑拓跋氏是黄帝的后裔,与中原华夏同源共祖。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 . 多元一体 B . 国家统一 C . 民族自治 D . 民族冲突
  • 23.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通用语言,各民族间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
    A . 背景 B . 目的 C . 内容 D . 影响
  • 24. 下面是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中记载的部分农作物的种植时间,这说明该农学著作(  )

    二月上旬

    麻子

    三月

    黍稷

    三月上旬

    大麦

    八月

    A . 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 B . 强调生产技术要不断更新 C . 对后世农学发展影响深远 D . 强调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
  • 25. 《齐民要术》写道:“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
    A . 统治者要体察民情 B . 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C . 要注重法律的制定 D . 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 26. 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友人在会稽山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写下了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  )
    A . 《女史箴图》 B . 《兰亭集序》 C . 《水经注》 D . 《洛神赋图》
  • 27. 下列是四位同学看到下面这幅名画时发出的感慨,其中表达最准确的是(  )
    A . 人物鲜明,史家典范 B . 治病救人,泽被后世 C . 线条优美,人物传神 D . 辨证施治,治未病
  • 28. 北魏前期的云冈石窟佛像唇厚鼻隆,继承了印度佛像的风格;中后期的龙门石窟佛像则眉目疏朗,其服饰风格开始接近当时中原地区。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 民族交流不断加强 B . 统治区域逐步扩大 C . 中印交流日渐频繁 D . 文明成果相互吸收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其中第29题8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
  •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摘编自《闽西历史》

    1. (1) 根据材料,概述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发展状况。
    2. (2) 小历认为: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社会生产发展出现那种状况是大批人口南迁的结果。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北魏都城平城地处塞上,屡遇灾荒,大部分粮食需要从黄河流域运输而来。孝文帝倾心于汉化,有意南征一统天下。494年,近百万人口跟随孝文帝来到有深厚汉文化底蕴的中原腹地——洛阳……迁都后,北魏统治地区呈现出升平富庶的景象,洛阳都市走向繁盛,吸引着大批周边民族人民涌入。

    ——摘编自中国地图出版社《地图上的中国史》

    材料三 东晋南朝以前,南方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西晋末年以来大规模移民迁徙大多以原籍或宗族为单位,常常一次移民潮就“以十万计”,给南方提供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南贫北富的情形逐渐转变。南迁人口及其后裔,与南方土著长期杂居、联姻,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也变北为南。

    ——摘编自胡阿祥《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简述西晋末年人口迁移的两种类型。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北魏时期人口迁入洛阳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晋末年以来南方移民潮的特点。
    4. (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晋末年以来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同北魏壁画《夫妇并坐图》中男女皆着典型少数民族服饰

    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中北魏迁都后男女皆着汉人服饰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生前把皇族的姓氏由拓跋改为元;他要求鲜卑官员“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材料三 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

    ——摘编自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1. (1) 史料按照史料价值可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指出材料一属于哪种史料类型,简述北魏服饰的风格发生了什么变化。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此次改革的影响。
    3. (3) 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这一阶段的时代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由此产生的影响。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商周时期

    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甲骨文出现

    公元前256年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公元前202—公元前87年

    西汉初期,造纸术出现;司马迁著《史记》

    25—220年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20—581年

    书法逐渐兴起;祖冲之推算圆周率;贾思勰《齐民要术》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编制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至少一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