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泰州兴化2024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学业质量评价试卷

更新时间:2024-08-12 浏览次数:4 类型:开学考试
一、积累和运用(24分)
  • 1. 积累与运用

    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优秀的国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能永远给予中华儿女精神zī 养。以《尚书》为代表的中华典籍,见证了民本思想的发端,构建了古老文明的体系(A)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医药学典籍,传承了中华医者求真务实、心系民生;以《天工开物》为代表的科技典籍,记载了古代良工巧匠的奇思妙想,míng刻了先贤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追本sù 源,旁征博引,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鉴古知今,学史明智,这些xuàn丽的文化密码,讲述着我们中国人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又该去向何方(B)

    1. (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2. (2) 在A、B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逗号 句号 B . 逗号 问号 C . 分号 句号 D . 分号 问号
    3. (3)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鉴古知今”“良工巧匠”“国学典籍”三个短语的结构类型相同。 B . 画横线句子“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医药学典籍,传承了中华医者求真务实、心系民生”有语病,应在句末加上“的精神”。 C . “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的主干:典籍是一盏明灯。 D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虞夏商周四代。
  • 2.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蒹葭萋萋,。(《诗经·蒹葭》)

    ②城阙辅三秦,。(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黄发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是故学然后知不足,。(《虽有嘉肴》)

    ⑤古代诗词中,有很多诗人善用鲜明的对比。白居易在《卖炭翁》中用“”两句形成不合情理的对比,表现卖炭翁的矛盾心理;杜甫《石壕吏》中用“!”形成鲜明对比,展现诗人强烈憎恶差役、深刻同情老妇人的感情。

  • 3. 综合性学习活动。

    九(1)班同学在学习“古诗苑漫步”后,打算以“古诗中的离情别绪”为专题编篆一本诗集,请阅读材料完成如下任务。

    材料一:古诗中的“离情”

    ①海内存知己,天涯如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④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二首》

    ⑤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材料二:腰封也称“书腰纸”,图书附封的一种形式,是包裹在图书封面中部的一条纸带,属于外部装饰物。腰封上可印与该图书相关的宣传、推介性文字。腰封主要作用是装饰封面或补充封面表现的不足。

    1. (1) 请阅读材料二,请你为该诗集拟写几句推荐性的文字作为诗集的腰封。
    2. (2) 同学们拟把材料一中的诗收入诗集,并打算按照情感的不同进行分类,请根据下面提示,把相应的诗句序号填在相应类别后的横线上。

      劝勉安慰:

      依依惜别:

    3. (3) 小张同学拟邀请校园文学社的王老师为诗集写一篇序言,请你作为代表邀请王老师,你会如何表达,请写下来。
二、阅读理解(共66分)
  • 4. 阅读辛弃疾的《清平乐·检校①山园书所见》,回答问题。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②肉,白酒③床④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⑤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释】①检校:核查。②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逢到“社”日,就要分肉。③白酒:此指田园家酿。④床:指“糟床”,为榨酒工具。⑤遣:让、使。

    1. (1) 词的上片,用“”描绘自然美景,暗示隐居生活;用“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描写了(填一短语)的农家生活。
    2. (2) 请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
    3. (3) 结合全词,说说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 5.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庐山之面,在南康,数十里皆壁。水从壁罅①出,万仞直落,势不得不森竖跃舞②,故飞瀑多,而开先为绝胜。登望瀑楼,见飞瀑之半,不甚畅。沿崖而折,得青玉峡,峡苍壁立,汇为潭,巨石当其下,横偃侧布,瀑水掠潭行,与石遇,啮③而斗。不胜,久乃敛狂斜趋④,侵其趾而去。

    次日晨起,复至峡,观香炉紫烟,心动。僧曰:“至黄岩之文殊塔,瀑势乃极。”杖而往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面。少进,石愈嵌⑤。白日蒸崖,如行热冶⑥中。微闻诸客皆有嗟叹声。

    既至半,力皆惫,游者昏昏愁堕,一客眩思返。余曰:“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且而与其死于床笫,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客大笑,勇百倍。

    (节选自袁宏道《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

    【注】①罅:缝隙。②森竖跃舞:耸立舞动。③啮:咬。④敛狂斜趋:收敛狂态,斜着快速流过。⑤嵌:高险。⑥冶:熔炉。

    1. (1) 参照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表格中加点字。

      原文词句

      方法

      解释

      侧布

      成语推测法:偃旗息鼓

      侵其趾而

      语境推测法

      见飞瀑之半,不

      课内迁移法:渔人甚异之

      而开先为绝

      查阅工具法:A.能承担;B.超越;C.美好。

      (填序号)

    2.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巨石当其下

      A . 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B . 名为鲲(《北冥有鱼》) C . 真无马邪(《马说》) D . 欲穷林(《桃花源记》)
    3. (3)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杖 而 往 磴 狭 且 多 折 芒 草 割 人 面

    4.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且而与其死于床笫,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 (5) 【甲】【乙】两文两篇游记,写景手法多样,极富情趣,请结合提示填空。

      【甲】文运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写游鱼与潭水相映成趣,来表现潭水①

      【乙】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之水从好胜到妥协的变化,

      表现它②的一面。山水本无情,却被历代文人士大夫赋予丰富的情感内涵。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心中的苦闷难以排遣,只能寄情山水。甲文中“③”(用文中的话)与久谪荒远的孤寂、凄凉的心情相吻合。袁宏道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十一年赋闲,四处游山玩水。游庐山瀑布,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瀑布之景的④之情。可见山水寄情,因人而异。

  • 6. 阅读名著语段和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语段一】

    A望着飞舞的铁锹,望着那些在紧张的劳动中弯着的脊梁,低声对阿基姆说:“用不着开群众大会,这儿没有人需要宣传鼓动。托卡列夫,你说得对,他们真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语段二】

    后来有元稹、白居易二人在政治上都升沉了一番,他们却继承B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他们开始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主张诗要“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人情”,“嘲风雪,弄花草”是没有意义的。他们反对雕琢字句,主张诚实自然。他们将自己的诗分为“讽谕”的和“非讽谕”的两类。他们的诗却容易懂,又能道出人人心中的话,所以雅俗共赏,一时风行。当时最流传的是他们新创的谐调的七言叙事诗,所谓“长庆体”的,还有社会问题诗。

     (节选自《经典常谈》)

    【语段三】

    序曰: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节选自《白居易集》卷三)

    1. (1) 结合上面三个语段,完成下面三小题。

      ①语段一中A和语段二中B分别是谁?

      A: B:

      ②从语段二中找出与语段三画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③语段二和语段三都体现了白居易诗歌写实的特点,请结合《卖炭翁》分析这一特点。

    2. (2) 小静同学在追梦路上屡屡受挫,作为同桌的小敏想给她加油打气。请你结合语段一的情节, 写一张“加油便利贴”鼓励小静。
    3. (3) 下列关于《经典常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作,书中讲到造字和用字,指出“日”“月”都是象形字。 B . 《史记》一书开创了“纪传体”的形式,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 C . 达雅陪同患伤寒症病愈后的保尔来到烈士墓前悼念革命战友,墓前默念的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名言成了保尔人生的准则,同时也揭示了全书的主旨。 D . 保尔发现车厂团员的不正之风时,挺身而出,向车厂共青团领导指出问题,号召大家同不正之风作斗争。
  • 7. 阅读《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回答问题。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①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②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③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④这时候,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⑤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⑥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⑦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1. (1) 通读全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阅读文章第③段,说一说,与传统出版业相比,网络信息具有哪些局限性。
    3. (3) 信息时代为什么更需经典阅读?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归纳原因。
    4. (4) 下列不能证明第⑥段中“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 
      A . 《蒹葭》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引发了年轻人对于美好真挚的爱情的向往。 B . 《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无数诵读它的人产生了情感共鸣。 C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既让我们感受到知己之可贵,又能涵养我们豁达的情怀。 D . “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鲁迅语)《西游记》中的铁扇公主因为与孙悟空有仇,不但不愿借扇,还想加害悟空,可以看出她的重亲情,同时也显示出她胸襟狭隘。
  • 8. 阅读季羡林的《槐花》,回答问题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我从前曾看到一幅印度人画的人像,为了夸大印度人眼睛之大,他把眼睛画得扩张到脸庞的外面。这一回我真仿佛看到这一位印度朋友瞪大了的眼睛扩张到面孔以外来了。

    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⑤“什么奇迹呀?”

    ⑥“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得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⑪“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⑫“什么神奇?”

    ⑬“这木棉花。”

    ⑭“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⑮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⑰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1. (1) 同一株槐花,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景所见,却有不同的感受和思考,请结合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所见

      感受

      移家朗润园

      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

      陪同印度朋友

      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

      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

    2. (2) 第⑩-⑮段所写的事件似乎与“槐花”无关,能否删去?为什么?
    3. (3) 读书时,除了在书中直接圈点批注,还可以做一些摘抄和笔记。欣欣同学读了本文后,做了摘抄,请你结合摘抄内容,补充笔记。

      摘抄

      批注

      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①这里的加点词用得很妙,

      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②其实,要看见“新”的风景,发现“新”的美,我们可以这样做:

    4. (4) 季羡林借槐花表达人生的感慨,梁衡借壶口瀑布抒发炽热的情感,比较下面二则材料,说说两段文字在表达方式和情感上有何不同。

      【材料一】

      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

      (节选自季羡林《槐花》)

      【材料二】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节选自梁衡《壶口瀑布》)

三、作文(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光如流水,三年的初中生活快要接近尾声了。此时的你,是否会想起第一天上初中时的情景,是否注意到爸爸妈妈黑发里不知何时冒出了几根白发,学校操场边的小树悄无声息地变成了一棵大树。

    面对将要来临的中考,你是否会想起你所经历的那一场场考试,回忆起那些令你难忘的经历……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以“时间的痕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