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

更新时间:2024-11-15 浏览次数:0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 1. (2024七上·东莞期末) 2022—2023年,考古学者在陕西石川河流域首次发现旧石器遗址,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石片、石核、石制锯齿刃器、砍砸器、刮削器等工具。确认其为旧石器遗址的依据是(     )
    A . 人工取火的遗迹 B . 出土的生产工具 C . 原始人复原头像 D . 古典文献的记录
  • 2. (2024九下·长沙模拟) 1996年,我国为了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遗产发行了一套特种邮票,其中两张是《稻作农业》和《干栏建筑》(如图)。这两张邮票描绘的遗址是(       )

    图1:《稻作农业》                    图2:《干栏建筑》

    A . 河姆渡遗址 B . 北京人遗址 C . 半坡遗址 D . 大汶口遗址
  • 3. (2024九下·重庆市模拟) 《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 . 民族认同 B . 华夷有别 C . 民族差异 D . 国家统一
  • 4. (2024九下·惠阳月考) 周礼规定,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用七鼎。但在太原金胜村251号春秋晋墓,墓主上大夫赵卿的随葬品也使用了七鼎,另外还有编镈、编磬等礼器。这说明我国春秋时期(    )
    A .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 . 商品贸易逐渐活跃 C . 晋国成为中原霸主 D . 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 5. (2024九下·德宏模拟) 关于殷商的考古探究,张贵余的《一座蕴藏殷商灿烂文明的宝库》记载到:妇好墓室共出土青铜器468件,刻有铭文的近200件,文物种类以礼器和武器为主,随葬铜酒器多达15种。由此可知,商朝时期(       )
    A . 冶铁技术,精妙绝伦 B . 神话传说,源远流长 C . 青铜技艺,发端中原 D . 青铜文明,丰富多彩
  • 6. (2024七上·东莞期末) 在春秋时期,人们起名字往往把“牛”和“耕”连在一起,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 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字子耕。此外,《论语》中也有“犁牛之子驿且角”这样把“耕” 和“牛”连用的句子。这种现象体现了( )
    A . 牛耕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 B . 牛耕在春秋时期已全国普及 C .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D . 牛耕的使用推动井田制瓦解
  • 7. (2023七上·英德期末)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记载“民之见战也,如恶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凡战者,民之所恶也。能使民乐战者,王。”基于此认识,商鞅变法( )
    A . 鼓励耕织 B . 奖励军功 C . 严明法度 D . 确立县制
  • 8. (2022七上·龙岗期末) 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墨子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从材料可知,战国时期(    )
    A . 思想界出现统一的趋势 B . 各派学说并非完全对立 C . 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 D . 百姓利益成为关注焦点
  • 9. (2024七上·东莞期末) 与下图所示的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

    A . 上承夏商,创立分封 B . 诸侯争霸,铁犁牛耕 C . 百家争鸣,诸国变法 D . 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 10. (2023七上·武汉期中) 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这表明,当时( )
    A . 地方治理强化 B . 南方土地开发 C . 社会矛盾缓和 D . 中央机构完善
  • 11. (2024七上·东莞期末) 陈胜、吴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新书》记载:“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忧虑)。”材料反映出当时陈胜、吴广起义“揭竿而起”的根本原因是(       )
    A . 争夺皇位 B . 秦朝的暴政 C . 割据争霸 D . 焚书坑儒
  • 12. (2024七上·东莞期末) 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汉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采取了措施是:(    )
    A . 以德化民,废除残酷的肉刑 B . 勤俭治国,以身作则 C . 把奴婢释放为平民 D . 提倡以农为本
  • 13. (2024七上·东莞期末) 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汉长安城的八条大街之上各有两条排水沟将每条大街分为平行的三股道、即所谓“道有三涂”。中股道宽约20米,两侧的两股道较窄。中股道即“中涂”“驰道”,是专供皇帝行走的,其他官吏和平民只能走两边的道路。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 . 皇权至上 B . 中央集权 C . 执政为民 D . 以法治国
  • 14. (2024七上·东莞期末) 《汉书・食货志》记载: “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一种刑罚)左趾,没入其器物。”该项法规反映出当时
    A . 统一铸造钱币 B . 实行盐铁官营 C . 统一调配物资 D . 废除严刑峻法
  • 15. (2024七上·东莞期末) 人口增长与粮食安全是古代社会稳定的两项重要条件。据统计:“公元25年至公元57年(刘秀去世),中原地区人口增长约1 000万,粮食价格常年趋于稳定。”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 . 楚汉之争 B . 光武中兴 C . 三足鼎立 D . 重农抑商
  • 16. (2024七上·东莞期末) 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他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以治病来传道,太平道在民间传播很快。184年,张角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这表明黄巾起义(     )
    A . 对抗了社会不公 B . 获得了多方支持 C . 推动了道教发展 D . 借助了宗教手段
  • 17. (2024七上·东莞期末) 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讲道:“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作者意在说明丝绸 之路
    A . 起到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作用 B . 是完备的商业网络通道 C . 开通与西汉政府有密切关系 D . 推动了佛教向中国传播
  • 18. (2024九下·三元模拟)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

    A . 侧重史书记载 B . 注重史料考证 C . 注重史学文学价值 D . 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 19. (2024七上·东莞期末)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河南省南阳市有一著名景点一“医圣祠”,这是为纪念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而修建的。他的著作是
    A . 《伤寒杂病论》 B . 《千金方》 C . 《本草纲目》 D . 《唐本草》
  • 20. (2023七上·磐石期末) 诸葛亮说:“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下列最能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A . 长平之战    B . 楚汉之争 C . 官渡之战    D . 赤壁之战
  • 21. (2024七上·东莞期末)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如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的是(     )
    A . B . C . D .
  • 22. (2023七上·宣化期末)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追求的核心素养之一,而“国家主权意识”又是“家国情怀”的主要内容之一。下列史实中,能体现当今“家国情怀”的“国家主权意识”的有(   )
    A .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B .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C . 氐族人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整顿吏治,厉行法治,提倡儒学 D . “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中,宋朝疆域最大
  • 23. (2024七上·东莞期末) 历史推论离不开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推论正确的是哪一项

    史实

    推论

    A

    八王之乱

    标志着西晋走向衰落

    B

    王与马,共天下

    反映了东汉初期的政治格局

    C

    光武中兴

    反映了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

    黄巾起义

    加速了东晋王朝的瓦解

    A . A B . B C . C D . D
  • 24. (2024七上·东莞期末) 十六国时期,氐族皇帝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形成“英儒毕集”局面。这说明前秦政权(     )
    A . 深受汉族文化影响 B . 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C . 采用“无为而治”思想 D . 以促进民族交融为目的
  • 25. (2024七上·东莞期末)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东晋以8万精兵打败了号称有百万大军的前秦。东晋获胜的根本原因是( )
    A . 前秦将士无心恋战,有意想输掉战争 B .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经济发展快 C . 前秦士兵不习水战,晕船怕水忙逃跑 D . 东晋将领指挥得当,火烧连营建奇功
  • 26. (2024九下·东台期中) “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这说明(     )
    A . 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B . 北魏统一了北方地区 C . 汉化措施促进民族交融 D . 改革冲破了层层阻力
  • 27. (2024七上·东莞期末) 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流,但没有充分考虑本民族的特点,没有对中原封建文化的区分,既引起鲜卑贵族的不满,也导致贵族的腐化。此观点强调(   )
    A . 改革导致贵族的腐败 B . 应辩证看孝文帝改革 C . 改革有利于民族交融 D . 要着力维护民族特色
  • 28. (2024九下·广东模拟) 广东客家人先民来自中原,他们先后经历了五次南迁。第一次在东晋时期,客家人避开沿江膏腴之地,逐空荒而居,不与当地土著发生经济利益冲突,而且多向江南的岗阜地区发展,种植麦、菽。据此可知,客家先民南迁( )
    A . 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 B . 加剧了南方的阶级矛盾 C . 导致了封建国家的分裂 D . 有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
  • 29. (2023七上·衡阳期末) 2023年暑假出圈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反映了对流失海外文物早日回家的期盼。“以形写神”的珍贵画卷摹本《女史箴图》,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其原作可追溯至(   )
    A . 东汉 B . 西晋 C . 东晋 D . 隋朝
  • 30. (2024七上·东莞期末) 根据下面信息,该书的书本是(     )

    目录

    卷一:耕田、收种、种谷各1篇。

    卷二:谷类、豆、麦、麻、稻、瓜、芋等13篇。

    卷四:园篱、栽树(园艺)各1篇,枣、桃、李等果树栽培……

    A . 《史记》 B . 《九章算术》 C . 《水经注》 D . 《齐民要术》
二、综合题(本大题2小题,31.题14分,32题14分。共28分)
  • 31. (2024七上·东莞期末) 秦汉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所示

    材料二   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材料三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

    ——摘编自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   根据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并命令天下郡国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 (1) 比较秦朝疆域图与西汉疆域图,指出西汉开始对今天哪一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武帝“用主父偃之计”的措施是什么?这一措施有何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与材料四,指出秦汉两朝在思想上各采取了什么措施,并概括二者的共同目的。
    4. (4)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
  • 32. (2024七上·东莞期末) 古代辉煌的中华文明是五千年来劳动人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晶。七年级(1)班想通过“举办图片展览活动”来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请你一起参与。
    1. (1) 为参与本次图片展,一组同学围绕“建筑工程”制作了上面的图片展板。请你根据示例(秦长城遗址),另选一个建筑工程,帮助他们撰写推介词及推介理由。

      示例:

      选择:秦长城遗址。

      推介词:军事防御工程;连绵不断,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推介理由:秦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民族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

    2. (2) 如果要给上面的农具分类,你会怎样划分,说明理由。

    3. (3) 任选图一到图四中的一幅图,编写解说词。

三、小论文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3题2分,第34题10分,共12分)
  • 33. (2024七上·东莞期末) 小论文题

    材料:“拓跋鲜卑史诗之路”特展,2023年9月22日-12月10日在东莞市博物馆展出。本次展览由东莞市博物馆与大同市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洛阳博物馆、呼伦贝尔博物院共同承办,再现拓跋鲜卑走向民族交融的史诗之路。文化是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之根,是生生不息的灵魂与血脉。回望拓跋鲜卑的历史,即是文化交融、血缘交融的历史,中华民族强劲的机体中始终流淌着拓跋鲜卑的血液,互相化育,生生不息。本次展览以“黑毡上的拓跋鲜卑”“北魏的平城时代”“从平城到洛阳”三大部分展示拓跋鲜卑民族发展史。展览共展出171件。(套)北魏时期文物精品,演绎拓跋鲜卑驰骋草原、纵横大漠、统一北方的铁血与辉煌,讲述北魏孝文帝的迁都与改革,掀起轰轰烈烈的汉化运动,胡汉并存,牧耕并举,实现民族交融,谱写波澜壮阔的拓跋鲜卑民族发展史,承继汉家天下,开启盛唐时代的故事。

    1. (1) 根据材料指出北魏孝文帝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包括东莞地方史),请以“民族交融促进国家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