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3NO2+H2O=2HNO3+NO,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含氮 | 含磷 | 含钾 | |
土壤肥量标准(g/kg) | 0.62 | 0.34 | 17.8 |
测定结果(g/kg) | 0.63 | 0.28 | 17.9 |
选项 | 物质 | 目的 | 主要实验操作 |
A | Fe 粉末和 CuO 粉末 | 鉴别 | 取样,分别滴加稀 H2SO4 ,观察现象 |
B | 稀硝酸中含有稀盐酸 | 验证 | 取样,加入适量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 |
C | 硫酸铁溶液中混有少量硫酸 | 除杂 | 加入足量的铁粉,过滤 |
D | CaCl2 和 CaCO3 固体混合物 | 分离 | 加水溶解、过滤, 洗涤干燥滤渣, 并蒸发滤液 |
A |
B |
C |
D |
|
操作 |
分别向等质量的镁粉、铁粉、锌粉中加入等浓度稀硫酸 |
一定温度下,向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固体 |
向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
向H2SO4、MgSO4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
图象 |
||||
结论 |
三种金属与硫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Mg>Fe>Zn |
该氢氧化钙溶液已经饱和 |
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全部变质 |
pH为7时水平线段表示硫酸镁和氢氧化钠反应 |
请分析表格,并回答下列问题:
试剂 | 稀盐酸 | 蔗糖水 | 蒸馏水 | 肥皂水 | 烧碱溶液 | 石灰水 |
颜色 | 红 | 黄 | 黄 | 绿 | 绿 | 绿 |
①金属表面涂抹油漆 ②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 ③用湿布擦拭,保持金属表面清洁④在金属表面进行电镀⑤使金属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
【建立猜想】
猜想①:氢氧化钡过量;猜想②:盐酸过量;猜想③:正好完全反应。
【实验设计】
步骤一: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不变色,得出猜想①错误。
步骤二:继续探究
方案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Ⅰ | 重新取样,滴加少量AgNO3溶液 | 白色沉淀 | 猜想②正确 |
Ⅱ | 重新取样,滴加足量Na2CO3溶液 | 猜想②正确 | |
白色沉淀 | 猜想③正确 |
步骤1:向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酚酞后,Na2CO3溶液中显红色,
说明Na2CO3溶液显性;
步骤2:小强把三支试管中的溶液同时倒入一只烧杯中,发现有气泡产生,最终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溶液显红色;
步骤3:把烧杯中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得到滤液,滤液中一定不含.
(选填答案:A、稀盐酸 B、澄清石灰水 C、碳酸钠溶液)
【实验猜想】步骤3所得滤液中溶质可能为:
①NaCl Na2CO3; ②NaCl CaCl2和NaOH; ③NaCl Na2CO3和NaOH; ④…
【实验验证】(提示:CaCl2溶液显中性)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 |
|
猜想③成立 |
【反思评价】有同学提出CaCl2溶液改为稀盐酸,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且红色消失,则证明猜想③成立。小刚同学认为不正确,其理由是:。
【查阅资料】铬(Cr)是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在空气中表面能生成抗腐蚀的致密氧化膜。铬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亚铬(CrSO4)。
【提出猜想】对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①:Cr>Al>Cu 猜想②:Cr>Cu>Al 猜想③:Al>Cr>Cu 猜想④:Al>Cu>Cr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室温下,将大小相同并打磨光亮的铬片、铝片、铜片分别投入盛有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的试管中。 |
铬片表面产生气泡缓慢,铝片表面产生气泡较快,铜片表面无现象 |
猜想. (填序号)成立 |
① 把甲放入乙的盐溶液中 ②把乙放入丙的盐溶液中 ③把甲放入丙的盐溶液中
你认为该方案中的 (填序号)没有必要做。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
【实验探究】甲、乙两同学分别设计了不同方案加以实验。
甲同学的方案及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与结论 |
①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振荡至全部溶解 |
无色溶液 |
②用pH试纸测①溶液的pH值 |
溶液的pH>7,说明氢氧化钠固体没有变质 |
乙同学的方案及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与结论 |
①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进行振荡至全部溶解 |
无色溶液 |
②向①溶液中加入适量氯化钡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氢氧化钠固体已变质 |
【进行实验】
实验一: 用不同温度的水,配制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2%、6%和10%的Na2CO3溶液,依次测量溶液pH,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 a1 | a2 | a3 | b1 | b2 | b3 | c1 | c2 | c3 |
溶质质量分数 | 2% | 2% | 2% | 6% | 6% | 6% | 10% | 10% | 10% |
水的温度(℃) | 20 | 40 | 60 | 20 | 50 | 60 | 20 | 40 | 70 |
溶液pH | 10.90 | 11.18 | 11.26 | 11.08 | 11.27 | 11.30 | 11.22 | 11.46 | 11.50 |
实验二: 将10%的Na2CO3溶液从20℃持续升温到70℃,所测得的pH如下表:
温度(℃)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溶液pH | 11.22 | 11.35 | 11.46 | 11.48 | 11.50 | 11.52 |
【解释与结论】
烧杯1 | 烧杯2 | 烧杯3 | |
样品溶液(克) | 10 | 20 | 30 |
氯化钙溶液(克)) | 30 | 30 | 30 |
沉淀质量(克 | 2 | 4 | 5 |
①如图所示, ▲ 烧杯内样品中的纯碱完全反应 。
②请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要求写出具体的解题过程)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加入溶液的质量/克 | 100 | 100 | 100 |
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克 | 197.8 | 295.6 | 39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