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中考真题】山东省潍坊市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更新时间:2024-08-23 浏览次数:58 类型:中考真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潍坊) 下图是在浙江发现的一粒距今一万年的碳化稻米。这一发现再次印证了(   )

    A . 稻米是当时最主要的食物 B . 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南方 C . 南稻北粟局面已基本形成 D . 使用未耜提高了水稻产量
  • 2. (2024·潍坊) 《史记·周本纪》记载:“二十年,晋文公召襄王(周天子),襄王会之河阳,践土(地名),诸侯毕朝(朝觐)”这反映了(   )
    A . 王室衰微 B . 诸侯争霸 C . 百家争鸣 D . 民族交融
  • 3. (2024·潍坊) “‘大一统’的政治理念起源于三代,在秦朝变为现实。”下列文物可为此提供证据的是(   )

           

    A . 毛公鼎 B . 刀形币 C . 半两钱 D . 瓦当
  • 4. (2024·潍坊) 下图为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的魏晋南北朝佛教造像,她那传神的微笑穿越了千年。这反映了当时(   )

    A . 深刻的社会变革 B . 精湛的雕刻艺术 C . 安逸的社会生活 D . 尖锐的阶级矛盾
  • 5. (2024·潍坊) “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户部奏言:中国人自塞外来归及突厥前后内附……男女一百二十余万人。”与此相符的是(   )
    A . 文景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贞观之治 D . 康乾盛世
  • 6. (2024·潍坊) 某史料中有“谷熟后还官、免役钱、募人充役。测量土地以定赋税”等文字。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
    A . 秦国的商鞅变法 B .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 北宋王安石变法 D . 清初的开荒政策
  • 7. (2024·潍坊) 下图为某史学著作第二章的目录。最适合这一章的标题是(   )

    第二章 ____

    第一节  撤藩

    第二节  取台湾

    第三节  治河

    第四节  绥服蒙古

    第五节  定西藏

    第六节  移风俗

    A . 抗击外敌 B . 巩固统治 C . 加强集权 D . 发展经济
  • 8. (2024·潍坊)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照会英国:“从此万年和好,两国无争矣。”这表明清政府(   )
    A . 未能认清英国的侵略本性 B . 开始向西方学习 C . 给予英国片面最惠国待遇 D . 成为洋人的朝廷
  • 9. (2024·潍坊) 轮船招商局自1872年创立后,陆续开展了一系列业务(下表)。这些业务(   )

    1架设电话线

    2投资开平矿务局

    3试办保税仓栈

    4.创办南洋公学

    ……

    A . 维护了清朝统治 B . 实现了实业救国 C . 打击了封建顽固派 D .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 10. (2024·潍坊) 下图为电影《甲午风云》主人公邓世昌的形象。他的经典台词“开足马力,撞沉吉野!”表现了(   )

    A . 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B . 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 . 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 D . 坚持正义的可贵品质
  • 11. (2024·潍坊) 1896年,梁启超高呼“变者,天下之公理也”;1903年,邹容则主张“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三民主义传播 B . 义和团运动兴起 C . 民族危机加剧 D .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 12. (2024·潍坊)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这些规定旨在(   )
    A . 扩大统治基础 B . 宣传自由平等 C . 倡导三权分立 D . 维护民主共和
  • 13. (2024·潍坊) 1919年,“学生罢课”“游行示威”“提倡国货”“抗日救国”等成为社会热词。这说明当时(   )
    A . 工农运动高涨 B . 封建军阀割据 C . 民族企业发展 D . 爱国运动兴起
  • 14. (2024·潍坊) 长征中的标语是红军的一把精神利剑。下图标语反映了长征(   )

    图中文字:拥护共产党!打倒土豪劣绅把土地分给农民!

    A . 调整了斗争策略 B . 播下了革命种子 C . 完成了战略转移 D . 保存了骨干力量
  • 15. (2024·潍坊) 1947年,《人民翻身兴家立业》《儿童劳军》《参军图》等年画,深受解放区人民喜爱。这主要是因为解放区(   )
    A . 实行减租减息 B . 开展土地改革 C . 完成民主建设 D . 转入战略反攻
  • 16. (2024·潍坊) 胶济铁路曾先后被德国和日本攫取,直到1949年才真正回到中国人民的怀抱。其命运表明(   )
    A . 民族独立是维护主权的前提 B . 民族民主革命进程艰难曲折 C .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D . 资本输出是列强侵华的手段
  • 17. (2024九上·南宁开学考) 1954年至1956年底,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其政策被誉为“创举”。原因是(   )
    A . 实现经济恢复 B . 实行互助合作 C . 运用和平手段 D . 消灭剥削阶级
  • 18. (2024·潍坊) 2012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34位,到2022年迅速上升到第11位。这反映了我国(   )
    A . 落实全球治理观 B . 冲破外国技术封锁 C . 践行新发展理念 D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19. (2024·潍坊) 古埃及文明产生于公元前3500年,却没有延续下来。原因是(   )
    A . 尼罗河定期泛滥 B . 外族的不断入侵 C . 法老修建金字塔 D . 种姓制度的实行
  • 20. (2024·潍坊) 18世纪以来,欧洲开始摆脱教廷在思想上的束缚,不再停滞于“一切归诸于上帝”。这主要归功于(   )
    A . 阿拉伯文化传播 B . 文艺复兴 C . 资本主义的萌芽 D . 启蒙运动
  • 21. (2024·潍坊) 英格兰中西部有许多煤矿和铁矿厂,烟囱冒着黑烟,熏黑了建筑物,被称为“黑色地区”。导致这一现象的是(   )
    A . 黑奴贸易 B . 光荣革命 C . 殖民扩张 D . 工业革命
  • 22. (2024·潍坊) 《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却对其历史合理性给予了肯定。“肯定”的是资本主义制度(   )
    A . 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B . 结束了中世纪黑暗统治 C . 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 D . 开启了社会主义新阶段
  • 23. (2024·潍坊) 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如下三则材料,其相关历史事件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

    演讲摘抄

    著作目录节选

    论文摘要

    全世界也知道我们怎样拯救联邦,在给予黑人奴隶自由的同时,也保证自由的人会有自由。

    第5章  改革的大名

    第6章  不满的武士

    第7章  攘夷运动

    第8章  维新运动

    改革派与保守派针对是否解放农奴,如何解放等问题进行了论战。改革派主张废除农奴制。

    A . 增强了资本主义力量 B . 推动了拉美民主改革 C . 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D . 加剧了列强间的矛盾
  • 24. (2024·潍坊) 下图为1988年出现在柏林墙上的“涂鸦”它使人们仿佛“看到了”对面的世界。这反映出当时人们要求(   )

    A . 解决民族矛盾 B . 消除强权政治 C . 打击恐怖主义 D . 结束美苏冷战
  • 25. (2024·潍坊) 下图为“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变化柱状图”。这种变化(   )

    A . 加速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B . 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C . 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 D . 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6分,第27小题18分,第28小题16分,共50分。
  • 26. (2024·潍坊) 古代丝绸之路如同历史画卷,如诗如画地展现着其路、其人、其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丝绸之路示意图

    图2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据《中国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下表为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著名人物

    朝代

    人物

    主要事迹

    汉朝

    张骞

    两次出使西域,带回了西域见闻,带去了中原物产。

    甘英

    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了解了沿途风俗。

    唐朝

    鉴真

    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医药、书法、建筑等中国文化

    玄奘

    西行天竺,带回并翻译大量佛经,口述成书《大唐西域记》。

    吉备真备

    两次出任遣唐使,把唐代的历法、音乐、语言等传播到日本。

    元朝

    马可·波罗

    在元朝生活了十七年,回意大利后口述形成《马可·波罗行纪》,介绍了中国的富庶和先进。

    ——据吕思勉《中国史》

    材料三  丝绸之路上,原产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向西运输到中亚、伊朗、阿拉伯和罗马帝国的消费者手里。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首饰、橄榄油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各类瓷器,其器形、色彩、花纹等都与中国瓷器类似。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 (1) 据材料一,由图1到图2反映了古代丝绸之路怎样的变迁?
    2. (2) 据材料二中的“主要事迹”,将上述人物分类并简要说明理由。
    3. (3) 综合上述三则材料中的“路、人、物”,谈谈对丝绸之路的认识。
  • 27. (2024·潍坊) 歌曲是历史的见证,折射社会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把音乐变成武器,先后创作出四百多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如《大刀进行曲》《埋地雷》《热爱人民新政权》《选举代表》《我们是无敌的游击队》《拥军优属歌》《南泥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

    ——摘编自《延安时期抗战歌曲与中共革命话语的塑造与转达》

    材料二 20世纪五十年代部分歌曲的歌词节选

    《我们要和时间赛跑》

    火车在飞奔,车轮在歌唱,装载着木材和食粮,运来了地下的矿藏,多装快跑,快跑多装……我们的力量移山倒海……我们要和时间赛跑,走向工业化的光明大道。

    贵州民歌

    共产党来是救星,领导我们翻了身,

    当家作主真高兴,制定宪法为人民。

    ……

    兄弟民族团结紧,建设祖国大家庭,

    民族平等政策好,宪法上面写得明。

    ——摘编自《中国工人歌曲选》《中国民歌选》

    材料三 1981年,陈晓光赴安徽等地考察,被农村的巨大变化所感染,满怀激情地写出《在希望的田野上》。1992年,蒋开儒前往深圳,被“神话般崛起的城市”所震撼,创作出《春天的故事》,歌颂了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为中国“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摘编自《共和国记忆》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文艺工作者怎样“把音乐变成武器”的?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歌曲歌颂了新中国哪些重大成就?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人们满怀“希望”走向“春天”?
  • 28. (2024·潍坊) 罗斯福的“炉边谈话”沟通了民众、宣传了政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标题

    谈话内容摘抄

    1933年

    3月12日

    谈银行危机

    新法律准许联邦政府帮助银行进行迅速有效的改组工作,甚至准许向其提前注入至少一部分新的必要的资金。

    1933年

    5月7日

    简述“新政”规划

    《农业调整法》将寻求使用一种或数种方法来增加农民售卖主要农产品的收入,同时防止在此期间发生灾难性的生产过剩。

    1938年

    4月14日

    论经济形势

    你们在银行的钱是安全的;农民不再那么贫穷,而且拥有了更大的购买力;国民收入比1932年增加了将近50%。政府已经建立并承担起了复兴经济的责任。

    1941年

    12月9日

    关于对日宣战

    日本人背信弃义,破坏了我们两国之间长期的和平。许多美国士兵死于非命,美国舰船被击沉,美国的飞机被摧毁。

    1942年

    10月12日

    关于大后方的报告

    我们运输船的船员,工作十分出色,每时每刻都在冒着生命危险,将枪支、坦克、飞机、弹药和食品输送给斯大林格勒英勇的防御者,输送给世界各地的盟军部队。

    1944年

    6月12日

    发起第五次战争筹款运动

    今晚人们关注的焦点是英吉利海峡和诺曼底的海滩、农场和城市。在太平洋,我们已削弱了日军的海军力量。

    ——摘编自[美]富兰克林·罗斯福《炉边谈话》

    1. (1) 上述材料主要涉及哪些重大事件?
    2. (2) 依据材料中相互关联的内容,确定一个主题,对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