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七单元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自然情怀》单元教学练习

更新时间:2024-08-14 浏览次数:22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积累
  • 1. 下列注音和书写全都正确的( )
    A . 脉脉(mò)    梵(fán)文     玉砌雕栏     苍海一粟 B . 熨(yù)帖    追溯(shuò)    亘古不变    凭虚御风 C . 裙裾(jū)    坍圮(pǐ)    没精打采    蓊蓊郁郁 D . 隽(juàn)永    酾(lì)酒    众说纷云    不绝如缕
  • 2. 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并说明用法。

    A.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 )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C.西望夏口,望武昌( )

    D.多平方 , 少 

  • 3.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②日观西峰 B . ①不知东方既白    ②越长城 C . 子颍坐日观亭    ②苏子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D . ①正襟危坐问客曰    ②侣鱼虾友麋鹿
  • 4. 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郁达夫,现代作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成立创造社,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B . 朱自清,我国现代散文家、民主战士。其写景散文语言凝练明净,巧用修辞手法,景色优美,《春》《荷塘月色》《绿》都是朱自清写景散文代表之作。 C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他学识渊博,喜奖掖后进,曾任翰林学土,时人称苏学士。苏轼与辛弃疾同为宋代豪放派词派的代表人物,并称“苏辛”。 D . 姚鼐,明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登泰山记》是他的代表作品。
  • 5.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古时常常以籍贯来称呼人,例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所以称之为“孟襄阳”,“桐城姚鼐记”中的桐城是姚鼐的籍贯。 B . 古时候,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例如“汉阳”指的是汉江南面,“华阴”指华山南面。 C . 古代天文历法中,农历每月初一称之为“朔”,每月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最末一天为“晦”。 D . 城墙有内外之分,城是内城的墙,郭是外城的墙。“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
二、阅读理解
  • 6.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除大理评事,签书风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言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磔(zhé)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分裂。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日数千言        ;

      大理评事         

      有补于国          ;

    2. (2) 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 ①轼庐其上    ②徘徊斗牛之间 B . ①增筑故城木岸    ②何其然也 C . ①又事不便民者不敢言    ②举匏樽相属 D . ①神宗独怜    ②固一世雄也
    3. (3)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的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等到弱冠,精通经传历史,每天撰写文章,后来参加科举考试,欧阳修非常赞赏他的才华。 B . 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徐州期间,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 . 苏轼心系百姓,以身作则。任职期间,洪水泛滥,富人争相逃难,他为稳定民心,使富民回城,还调动军队,筑堤护城,身先士卒。 D . 苏轼在诗中揭示了新法的一些弊端,被御史李定等人引申附会所作之诗诽谤朝廷,苏轼被逮捕进御史台监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4. (4) 用“/”线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 7.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甲)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①____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②____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乙)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③____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④____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我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权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持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1. (1) 下列句子与“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 .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C .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D .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2. (2) 朱自清说:“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史铁生说:“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分析这两句话中“且”与“并且”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 (3) 《荷塘月色》写到了“另一世界”,《我与地坛》也写到了“另一个世界”。根据文意,比较这两个“世界”有何不同。
  • 8. 阅读下面《故都的秋》节选,完成各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荼,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徵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1. (1)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作为文章的标题,“故都”与“秋”组合在一起,既让人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又表明作者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眷恋和向往。 B .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将自己的审美体验投射在故都的秋景中,景色描写中融入了浓郁的个人情感。 C . 作者在第1段列举了5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因为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以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用简笔。 D . 作者在第1段中认为“牵牛花”下还需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因为这样,秋天的气氛才会更加和谐。
    2. (2) 有人说,《故都的秋》体现了郁达夫散文大雅大俗相结合的审美趣味。请你以选段中的一幅图景为例,从语言或内容方面加以分析。
三、写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