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七单元 /15 我与地坛(节选)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5.《我与地坛》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24-11-25 浏览次数: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甘之如怡   自我安慰   哀怨   截瘫 B . 半途而费   窸窸窣窣   祭坛   雕栏 C . 旁征博引   九坛八庙   安详   车辙 D . 撕叫不停   骄阳高悬   倔强   羞涩
  •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守(kè)    惚(huǎnɡ)     耀(xuán)    宿命(sù) B . (tuì)    玉(qiè)       烈(zhuó)      坍(pǐ) C . 然(cù)      永(juàn)      帖(yù)       漫(mí) D . (jiànɡ)   告(dǎo)        间(xùn)    独(chǔ)
  • 3.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我与地坛》是有口皆碑的好散文,其丰沛的力度,使所有读过的人都不得不认真思考人生的诸多问题。人生是苦役,但并不是说,人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苦役中就找不回尊严和欢乐。 史铁生的文字有一些苍凉,但在那苍凉的底色下埋藏的正是对人生入木三分的认识。

    A . 有口皆碑 B . 丰沛 C . 旷日持久 D . 入木三分
二、语言表达
  • 4. 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第三节(课文未选),作者以种种事物比喻四季,象征着“我”对自身酸甜苦辣的经历和复杂多变的人生的种种感受。请你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之分别组成前后衔接、呼应的排比句。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飘浮着的鸽子的哨音,,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 5. 有人评价史铁生的散文“如太阳迸发,却是冬季的中原,那种冷冽乃至苍白的阳光,打在脸上,令人焦灼”。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看法。
三、现代文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泸溪·浦市·箱子岩

    沈从文

    在浦市镇头上向西望,可以看见远山上一个白塔,尖尖的向透蓝天空矗着。白塔属辰溪县的风水,位置在辰溪县下边一点。塔在河边山上,河下名“斤丝潭”,打鱼人传说要放一斤生丝方能到底。斤丝潭一面是一列悬崖,五色斑驳,如锦如绣。崖下常停泊百十只小渔船,每只船上照例蓄养五七只黑色鱼鹰。这水鸟无事可作时,常蹲在船舷船顶上扇翅膀,或沉默无声打瞌盹。盈千累百一齐在平潭中下水捕鱼时,堪称一种奇观,可见出人类与另一种生物合作,在自然中竞争生存的方式,虽处处必需争斗,却又处处见出谐和。箱子岩也是一列五色斑驳的石壁,长约三四里,同属石灰岩性质。石壁临江一面崭削如割切。河水深而碧,出大鱼,因此渔船也多。岩下多洞穴,可收藏当地人五月节用的狭长龙船。岩壁缺口处有人家,如为造物者增加画意,似经心似不经心点缀上这么大小房子。最引人注意处还是那半空中石壁罅穴处悬空的赭色巨大木柜。上不沾天,下不及泉,传说中古代穴居者的遗迹。端阳竞渡时水面的壮观,平常人不容易得到这种眼福,就不易想象它的动人光景。遇晴明天气,白日西落,天上薄云由银红转成灰紫。停泊崖下的小渔船,烧湿柴煮饭,炊烟受湿,平贴水面,如平摊一块白幕,绿头水三只五只,排阵掠水而去,消失在微茫烟波里一切光景静美而略带忧郁。随意割切一段勾勒纸上,就可成一绝好宋人画本。满眼是诗,一种纯粹的诗。生命另一形式的表现,即人与自然契合,彼此不分的表现,在这里可以和感官接触。一个人若沉得住气,在这种情境里,会觉得自己即或不能将全人格融化,至少乐于暂时忘了一切浮世的营扰。现实并不使人沉醉,倒令人深思。越过时间,便俨然见到五千年前腰围兽皮手持石斧的壮士,如何精心设意,用红石粉涂染木材搭架到悬崖高空上情景。且想起两千年前的屈原,忠直而不见信,被放逐后驾一叶小舟飘流江上,无望无助的情景。更容易关心到这地方人将来的命运,虽生活与自然相契,若不想法改造,却将不免与自然同一命运,终于衰亡消灭。因此一个深心的旅行者,不妨放下坐车的便利,由沅陵乘小船沿沅水上行,用两天到达辰溪。所费的时间虽多一点,耳目所得也必然多一点。

    (有删改)

    文本二: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五色斑驳的石壁,岩壁缺口的人家、悬空的赭色木柜……作者描写了沅水沿岸的独特风光,写出祖国大地的山水人文之美。 B . 斤丝潭崖下的每只小渔船都蓄养着几只鱼鹰用来捕鱼,在作者看来,这种人与生物的合作体现了争斗又谐和的生存方式。 C .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中的“它”是指不公平的命运,是作者想要战胜的对手。 D . 作者以“我与地坛”为题,但没有对地坛的面貌作总体描绘,而是侧重描写了地坛中对他心灵具有启发意义的景物。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切光景静美而略带忧郁”,表达了作者对具有诗情画意的生活场景的欣赏,体现出作者独特的审美倾向和审美心理。 B . 作者遥想千年前曾经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持斧的壮士、忠直的屈原,增强了文章的历史感,使文章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 C .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这一句将蚂蚁人格化,写出了蚂蚁的可爱以及运动速度之快。 D . 作者细致描写了蜂儿、露水等各种自然景物,目的是让读者感受到地坛荒芜的现状,体会“我”在园中百无聊赖的生活。
    3. (3) 作者建议深心的旅行者放下坐车的便利,乘小船沿沅水上行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 (4) 请从用词、句式的角度,赏析文本一和文本二画线部分写景的语言艺术。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知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①____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②____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乙)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③____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地④____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知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1. (1)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符合文意的一组是(   )
      A . ①缕缕    ②潺潺     ③呆     ④一溜 B . ①阵阵    ②脉脉     ③耗     ④一片 C . ①缕缕    ②脉脉     ③耗     ④一溜 D . ①阵阵    ②潺潺     ③呆     ④一片
    2. (2) 朱自清说:“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史铁生说:“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分析这两句话中的“且”与“并且”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 (3) 《荷塘月色》写到了“另一世界”,《我与地坛》也写到了“另一个世界”。根据文意比较这两个“世界”有何不同。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①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②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③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④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

    ⑤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因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 , 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待过。有时候待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待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⑦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宿命”一词表明作者与地坛冥冥之中的缘分,在史铁生看来,相逢看似偶然却有着隐秘的必然联系。 B . “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中两个“世界”分别指让作者失落的社会现实和让作者内心宁静的精神家园。 C . 第⑥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重在表现作者因双腿残废而不能实现进入那几座殿堂、登上那座祭坛愿望的遗憾之情。 D .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一句,将“死”说成“节日”,体现出作者对“死”有了独特而深刻的领悟。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作者运用反复的手法强调了地坛在自己生命中的特殊地位。 B . 第③段中“剥蚀”“淡褪”“坍圮”“散落”四个动词,既写出地坛历尽沧桑,又强化了地坛和“我”的关系。 C . 第⑤段作者大量引用自己小说中关于描写地坛“荒芜”景物的语句,意在表明他在小说创作方面的突出才能。 D . 本文在描写景物和追忆往事中穿插了许多哲理性的语句,增强了文章的思辨性,能激起读者对生命的思考。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生动形象、富有意蕴,请简要赏析。
    4. (4) 对于史铁生来说,地坛有着非凡的意义。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谈谈他是如何在地坛的引导下逐步走出人生困境的。
  • 9.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天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更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1. (1) 通过选文,我们可以看出,《我与地坛》全文除了对生命的思考,还有一条线索是
    2. (2) 简析文章第二段中四个“又是”的作用。
    3. (3) 赏析划波浪线的句子。
四、语言文字运用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____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缘分: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大约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一段段高墙坍圮了,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____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____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____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坐落    失魂落魄    亘古不变    弥漫 B . 坐落    魂不守舍    亘古不变    弥散 C . 矗立    失魂落魄    一成不变    弥散 D . 矗立    魂不守舍    一成不变    弥漫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腐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一段段高墙坍圮了,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B . 大约四百多年里,它一面腐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C .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D . 大约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一段段高墙坍圮了,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3. (3) 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地坛离我家很近,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缘分: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我时常到那古园里去,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____。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____,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如果以声响来对应四季,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唱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仿佛我就是为了等这古园,等这历经沧桑的四百多年的古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 (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五、写作
  • 12. 有一位哲人说:“别怕哭泣,泪水会让人生有别样的意义。”在成长的道路上,你有什么样的感悟?请用动情的笔触写下来。

    要求:①主旨集中,叙述、议论与抒情相结合;②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③结构完整,语言简明、准确、生动;④350字左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