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二单元 /6 /6.1 芣苢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6.1《芣苢》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24-11-25 浏览次数:1 类型:同步测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虽然有关《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仍待细究,但我们有理由认定,"王官采诗"的说法值得注意。"采诗"是从上古传下来的制度,周王朝的统治者派出专门人员到各地采集歌谣,以此观风俗,察得失。也正因为如此,《诗经》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和一部教材,它能够在贵族子弟尚未广泛深入接触社会之前,丰富和健全他们的知识和情感。

    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别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加以注解,这为人们理解《诗经》及产生它的时代提供了一种路径。受前贤著述启发,三国吴人陆玑撰成《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不仅提拈出《诗经》中动植物的名称,还附述其样貌、形态、功用和生长环境,有时更综合对比不同地域的不同称呼,以丰富人们对该物之认知。比如《秦风•蒹葭》中第一句"蒹葭苍苍",陆疏云:"蒹,水草也。坚实,牛食之令牛肥强。青、徐州人谓之蒹。兖州、辽东通语也。葭一名芦,菼一名薍,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则谓之萑。其初生三月中,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著,上锐而细。扬州人谓之马尾。以今语验之,则芦、亂别草也。"明人毛晋据陆疏所作《毛诗陆疏广要》,其中辨蒹、葭之别,并录别名十五种。如此详细的分辨考证,既存注疏者本人的见闻,也有他们思考判断("验之")后所得出的结论。

    在这类路径的解析之下,《诗经》成了一种"博物志"。很显然,熟读《诗经》者更易成为博识之人,但绝非仅仅识于"物"而已,先秦以至后世的贵族,还会依据《诗经》所述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因识于"事"而做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中就记录了一则与《诗经》有关的"父慈子孝"的故事。魏文侯将自己不太钟爱的太子击封于中山,三年间很少往来。一次太子击遣舍人赵仓唐向文侯进献礼物,文侯问太子平常读什么书,赵答《诗经》;文侯又问太子读哪些篇章,赵答《晨风》《黍离》。熟悉《诗经》的文侯当然知道,《晨风》写的是"未见君子"的忧伤心事,而《黍离》则抒故国之思,于是立刻赐给太子一袭衣裳,并敕令赵仓唐在天明之前一定要送达。太子击受赐开箧之后,发现下裳在上、上衣在下,马上吩咐安排车驾,即要前往晋谒文侯。赵仓唐大惑不解,太子击解释道:君侯赐衣,其实不是让我御寒,而是下令召还,这就是《齐风》中的"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果然,太子复归其位,父子君臣皆大欢喜。可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王公贵族,常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由此交流沟通,既能矜持含蓄地传递话语,亦使信息交换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部教材。 B . 读《诗经》益处多多,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其是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 C . 《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的注解,为人们解读《诗经》及其成书年代提供了思考方向。 D . 魏文侯赐衣给太子击并命令太子击的舍人务必在规定时间内送达,实是魏文侯对太子击的一次考验。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曾先论证《诗经》的认知作用,进而论证《诗经》的交流作用,整体是按照逻辑顺序来推进的。 B . 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论证了《诗经》在"识物"上的作用,使文章内容真实可信。 C . 文章指出《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这是论述《诗经》是"物"与"事"的经典教材的前提条件。 D . 文章引用"父慈子孝"的事例是要论使用《诗经》中的诗句是含蓄地传递信息的途径,并且具有保密性。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经》能够帮助贵族子弟提升自我的认知和情感,因此周王朝统治者派出专人采集歌谣,从而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 B . 在前贤著述的启发之下,陆玑撰成了《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作者大量引用《毛诗故训传》中自己认可的例证来解读《诗经》。 C . 从汉至明,学人对《诗经》中提及的动植物进行了各种详细的分辨与考证,这体现了古人求实严谨的治学精神。 D . 人们可用《诗经》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只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贵族,就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
二、古代诗文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育的概念出现得比较晚,但无论中外都很早就懂得美育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古希腊的柏拉图虽然在总体上贬低、____艺术和审美,但在青少年的教育上却非常自觉地利用艺术和审美对孩子进行全面良好的教育。他建议:“我们不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 ),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吗?”可见,柏拉图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以陶冶、改善和培养他们的心灵。

    在我国,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乐教”“诗教”就____美育的基本内涵。西周时期,礼乐便被纳入当时的学校教育,统治者重视诗、乐对民众心灵教化的作用,用以保持民风淳朴、国泰民安。《乐记》中就已强调“乐教”因人的本性而进行心灵疏导以产生____的感染功能,“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这正体现了那个时代所要求的艺术教化即美育的效果。到王夫之,又继承上古以降的“习与性成”思想,强调日常生活(无疑包括艺术、审美)和习惯对人____的长期感化、教育作用。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排斥 蕴含 潜移默化 日积月累 B . 排除 涵盖 耳提面命 与日俱增 C . 排除 蕴含 耳提面命 日积月累 D . 排斥 涵盖 潜移默化 与日俱增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像呼吸优美的作品中的清幽境界 B . 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 C . 像从优美的作品中呼吸一阵清风 D . 像呼吸一阵清风一样享受清幽境界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冶、培养和改善他们的心灵。 B . 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冶、改善和培养他们的心灵。 C . 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冶、培养和改善他们的心灵。 D . 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冶、改善和培养他们的心灵。
三、古代诗歌阅读
  • 3.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首前两句写初夏的江南,色调鲜明,意境朦胧;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B . 第二首诗写渔者在江上往来,因喜爱鲈鱼美味,而不惜冒险出没在风浪里。 C . 两首诗皆语言质朴生动,毫无斧凿之痕迹;风格平易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D . 两首诗皆写景亦写人,但写法各不相同,第一首先景后人;第二首人即是景。
    2. (2) 两首诗的描写对象都是劳动者,但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却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 4. 根据情境默写。
    1. (1) 《诗经•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其中,由“”到“”,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由“”到“”,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2. (2) 《芣苢》一诗出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
    3. (3) 《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采采芣苢,”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4. (4) 《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采采芣苢,”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诚实劳动能实现人世间的美好梦想,破解发展过程中人们所遇到的各种难题,如果没有劳动,生命里的一切辉煌也就无从铸就。人们耳熟能详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警句,也从惜物的角度,提醒我们珍视劳动的价值。(1)只要珍视劳动的价值,就能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但是,一些人对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的认识存在偏差。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上,一定程度存在着“重书本教育、轻劳动教育”的倾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学校肩负重任。如何创新机制、优化模式,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是一道现实考题。一方面,学校应真正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2)学校认识到了劳动的重要性,学生也必能认真对待劳动课。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编制相关课程内容。各校有各校的校情,不可盲目照搬。(3)多措并举,春风化雨,才能把劳动的种子深植在青少年心中。

    其次,要重视家庭教育、社会引导。在学校的劳动课程之外,家长也应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同时鼓励孩子做一些家务,让他们体会劳动的乐趣,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意识,(4)而孩子有了热爱劳动的意识,将来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进而言之,只有在全社会倡导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5)让热爱劳动蔚然成风,青少年才会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对劳动的理解 , 真正以劳动为荣。

    1. (1) 请把文中画框的句子改写成含有条件关系的排比句,可适当增删、替换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 (2) 文中画横线的五处句子有三处存在逻辑推断问题,请找出其他两处。并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的问题。

      ①珍视劳动的价值和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没有必然联系。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2022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从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完全独立出来,正式成为一门独立课程。这一消息很快成为热搜话题。有人感叹,几十年前中小学生熟悉的劳动课又回来了。也有人问,劳动课怎么上,上什么?①____。我们希望孩子们在劳动课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煮饭、洗衣、打扫卫生。

    劳动创造了人。无论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还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②____。近些年来,青少年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不在少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也不少,学生更多在“纸面上、屏幕里”完成“成长”。把劳动单列出来开课,③____,就是对这类现象的纠偏,具有现实针对性。

    劳动促成价值观养成,使孩子能够明辨是非,这在思想观念多元的时代具有特殊意义。

    通过劳动,不仅能使孩子自觉抵消“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等错误观念的影响,还能让其自小形成热爱劳动的正确价值观。这样,今天的中小学生,未来就会是国家建设者、劳动人民的一员,是为美好生活而辛勤劳动的力量。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文字运用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根据材料内容,概括出劳动教育的三点意义。每点不超过10个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