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二单元 /6 /6.2 插秧歌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2《插秧歌》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24-11-25 浏览次数: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对《插秧歌》一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颔联中“雨从头上湿到胛”写出雨势之猛,表现出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B . 本诗的颈联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样,都表现了农民抢抓农时忘我劳动的心理。 C . 诗歌最后两句极富生活气息,“照管鹅儿与雏鸭”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D . 全诗生动地描绘了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表现了农家的勤劳、艰辛和诗人对劳动人民生活辛苦的同情。
  • 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就是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大雅·公刘》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做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 . ⑥②③⑤④① B . ⑥①④②③⑤ C . ⑤③④①⑥② D . ③⑤④⑥①②
  • 3.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 芣苢 (fú yǐ)  兜(móu)  之(duō) B . (shā)  之(jié)  之(luō) C . (zhāo)  (shǐ)未匝  之(jié)  D . (xiǎ)  衣(suō)  余音袅 (niǎo)
  • 4.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B .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称为《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C . “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的“六艺”。 D .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号“诚斋”,人称“诚斋先生”。
  • 5. 下列有关《诗经》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 . 《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 . 《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D . 《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薄言之      掇:拾取,摘取。 B . 薄言之         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C . 唤渠朝餐歇半霎       半霎:极短的时间。 D . 秧根未牢未匝          莳:按时。
  • 7. 下列对《插秧歌》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描绘出全家插秧时忙碌混乱的场景。 B . “雨从头上湿到胛”写出雨势之猛,表现出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C . 本诗的颈联与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样,都表现了农民抢抓农时、忘我劳动的心理。 D . 《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
  • 8.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它和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 B . “风”指十五国风,大多为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C . 杨万里的绝大部分爱国忧时诗篇,不像陆游那样奔放、直露,而是压抑胸中的万丈狂澜,凝蕴地底的千层熔浆,大多写得深沉愤郁,含蓄不露。 D .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大约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二、文言文阅读
  • 9.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问题。

    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1. (1) “行迈靡靡”一句中的“靡靡”跟成语“靡靡之音”中的“靡靡”,意思是否一样?如果一样都是说明什么意思?如果不一样,又不一样在哪里?
    2. (2)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现在人们在何种场合经常引用?
三、诗歌鉴赏
  • 10. 阅读《插秧歌》,完成问题。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释】莳: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

    1. (1) 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2. (2) 这首诗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请结合任意一联诗句进行赏析。
  • 11.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的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①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文氏外孙②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释】①莳:种植。②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的外孙。

    1.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杨诗"田夫”两句,"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具体准确,突出了一家四口插秧时秩序井然,一丝不苟。 B . 杨诗"秧根”两句,写田里秧苗还未完全插好,需要提防鹅鸭,不能让它们进田"捣乱”。 C . 苏诗"三夜”两句,写在连日阴雨毁坏了打麦的场圃后,终于迎来天晴,乡邻们手举竹竿跳起舞来,十分喜悦。 D . 苏诗"闭廪”两句,写诗人了却收麦大事、关闭粮仓之后,抖擞起精神,赋诗迎接外孙收麦归来。
    2. (2) 两首诗都写劳动,但描写角度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四、默写
  • 1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芣苢》一诗中体现妇女提起衣襟兜芣苢的诗句是“”,体现妇女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芣苢的诗句是“”。
    2. (2) 《插秧歌》表现插秧的繁忙,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句子是:“。”
    3. (3) 《插秧歌》一诗中农夫嘱咐妻子的诗句是:“。”
五、语言文字运用
  •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诗经》中五百年风物流转,天光云影,我们在其中看到了一种诵读有韵、赓续至今仍富活力的诗体____。我们在紧张的社会竞争中,《诗经》就像是润滑剂,能够让德行和知识更加相契相合,让"无用”在"有用”中寻得一丝生存空间,让人找寻到心灵的一块绿地。

    《诗经》是一条文字之河,(    )。在古人____的吟诵中,我们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这份诗意和美好,我们的后代也值得拥有,不是吗?因此,我觉得,每一个读书人都应该做点什么,坚持点什么,尊重点什么。我认为,《诗经》不可丢弃,传统文化不能忘记。

    我们阅读《诗经》不会产生____的经济效益,所能影响的人也非常有限,可是这是我们能做的对抗粗鄙文化的方式,这也是我们能做的文化传承的方式。如果坚持学习且传播,在今后的山河岁月里,我们的后代能看到每一部经典,____都会有你我每一次挑灯夜读的身影。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我们紧张的社会竞争中,《诗经》就像是润滑剂,能够让德行和知识更加相契相合,让"无用”在"有用”中寻得一丝生存空间,让人找寻到心灵的一块绿地。 B . 在紧张的社会竞争中,《诗经》就像是润滑剂,能够让德行和知识更加相契相合,让"无用”在"有用”中寻得一丝生存空间,让人找寻到心灵的一块绿地。 C . 在紧张的社会竞争中,《诗经》就像是润滑剂,能够让德行和知识更加相契相合,让"无用”在"有用”中寻得一丝生存空间,让人找寻到一块心灵的绿地。 D . 我们在紧张的社会竞争中,《诗经》就像是润滑剂,能够让德行和知识更加相契相合,让"无用”在"有用”中寻得一丝生存空间,让人找寻到一块心灵的绿地。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因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它的下游,接受其哺养,感受其芬芳 B . 我们永远生活在它的下游,因时间的关系,接受其哺养,感受其芬芳 C . 我们永远生活在它的下游,因时间的关系,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 D . 因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它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
    3.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形式  余音绕梁  卓有成效  言外之意 B . 形式  一咏三叹  立竿见影  字里行间 C . 形势  一咏三叹  卓有成效  字里行间 D . 形势  余音绕梁  立竿见影  言外之意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