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朝阳区北京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更新时间:2024-11-25 浏览次数:0 类型:期中考试
一、阅读理解(18分)
  • 1. (2024高二下·朝阳期中)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孕育、巩固、创新,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众多标识性的古代文艺观念,为传统文化形塑了品格,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传承。

    中国古代早期的文艺观念,比较注重文艺的政教功用,偏重于文治目标,而非文辞艺术本身。《论语·阳货篇》记载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既有结构逻辑,又有各自功能,是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以“兴”引连类,发出对社会现实的观与感;以“观”认识社会风俗的盛与衰,量度国家政治的兴与败;以“群”实现互更交流 , 形成命运共同体,推动社会共同进步;以“怨”美刺不足,期于政治修明,社会和谐。汉代《乐记》中有“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两汉时期的思想家也推崇“尚用”的观念,比如扬雄、桓谭、王充等,强调文艺著作必须要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这一文艺观念滋养的政治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意志和匡世决心,让中华民族一次次在磨难坎坷中化危为机。

    唐宋以来盛行的“文以载道”观念,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核。无论是韩愈提出的“文以明道”,还是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最初都是为了矫正“文胜于质”的文艺弊病,摆脱文人对技巧、文辞、修饰的偏执迷恋,重新恢复文艺内容的重要价值。宋代以后,“文以载道”观念成为普遍的文化共识和社会规范,要求创作者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使命感和深弘气度,在践履社会责任、赓续文化传统中从事文化创造,用文学艺术的有形表达反映广泛的生活现实,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引导、带动、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文以载道”在以文育人、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中体现出一种基础、广泛、深厚的文化自信。

    古代文学家讨论“文以载道”时,大都强调以道为本体,文只是“载道”的工具。这样一来,“文以载道”就让传统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独立性,教化凌驾于审美判断之上,文学成为社会政治的附庸。在新时代,扬弃“文以载道”思想要做到文与道的辩证统一,既要重视“文”的价值,也要重视其思想意义;既要重内容,也要重形式。而只有打破文道关系的二元对立,文道并重,才能真正做到两者的辩证统一。朱光潜曾将文艺的“道”比喻为盐,将“文”比喻为水,“文以载道”好比盐溶于水。这种理解才是文道关系的最佳状态和最高追求。

    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认识理解古代文艺观念的重要贡献,有助于全面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历程与发展机制,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蔡美云、张含、宗波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学者强调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研究,因为他们发现那些产生于西方创作实践之上的文艺理论并不适合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更重要的是,用西方的价值尺度来衡量中国古代文学成就高低的做法,既不能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学的真实面貌,也难以评估中国文学的真正价值。因此,必须找到一种既符合现代文学观念,又能涵盖与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的研究方式。

    事实上,中西方的文艺观念在基本理念上存在着一定共性。比如说文学应该是审美的,应该是作者的精妙构思与出众才华的体现,应该是用语言去进行形象与意象的创造等。但是中国古代对文学构思与文采的重视,并不是在任何朝代与任何作家、批评家那里都能被无保留地认可的。比如,汉代以前人们比较重视文学的政教意义,而中唐以后古文运动的兴起就是以批判骈体文为前提,反对只讲究形式美,更强调文学作品的政教功用,对其文学特征则有所忽视,从而减弱了文章的审美色彩。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可以确定中心,但又边界相当模糊的领域。它就像一棵树,人们能够看清其树干与枝叶,却并不能轻易弄清其根须究竟伸向何处。根须不是整个树,但没有根须,却永远不可能长成真正的树。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既要紧紧抓住其审美的基本特征,从而总结出适合于世界的共同的文学经验与文学理论;同时又要深入探讨各家思想学派对文学的不同看法与复杂影响,像儒家的诗教观念、道家的解脱理论、禅宗的妙悟境界等,都是中国所独有并且曾经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观念。

    回归中国本体与建立中国话语,既需要照顾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又需要广阔的世界视野,需要现代学者以更为弘通的视野与严密的思维能力去进行重新选择、深入研究与公允评判。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面对各自的传统文艺观念及其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文学现象时,都必须要作出自己的选择,以寻找出文学据以成立的核心观念与发展推进的主要线索。 

    (摘编自左东岭等人的文章)

    1. (1) 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中国古代“文治”观念的一项是( )
      A .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王充) B .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C .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毛诗序》) D .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传承得益于众多古代文艺观念对传统文化品格的塑造。 B . 《论语》中对学《诗》的解释证明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文艺观念对文治目标的重视。 C . 虽然中西方文艺观念的价值尺度有较大差异,但中西方文论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D . 要找出文学成立的核心观念和发展的主线索,中西方都须选择各自的传统文艺观。
    3.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明打算写一篇有关先秦文艺观念的学术小论文,老师建议写作核心应该关注其中的治国方式和教化方式。 B . 学校筹备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活动,你建议可以开展“古文运动”经典作品诵读活动。 C .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内容,可以推知在汉代到中唐之间的一段时期内,“文胜于质”的骈体文在文坛大行其道。 D . 文学文化学者应具备的共识是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文艺观念的重要贡献,就可以回归中国本体,建立中国话语。
    4.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宗明义,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中国古代文艺观念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后重申观点。 B . 材料一中以盐喻“道”,以水喻“文”;材料二以“树”喻文学研究中心,以“根须”喻其边界,都形象地论证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C . 两则材料都把“中国古代文艺观念”作为论述内容的中心,但是侧重点不一样。材料一侧重于文艺功用,材料二则是侧重于文学研究。 D . 两则材料在情感态度上都表现出一定倾向性,都提到了要用辩证统一的眼光、用扬弃的观念来发展新时代中的中国传统文艺观念。
    5. (5) 结合材料一,分析唐太宗“文以载道”观念的具体体现。

      ①贞观初,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比见前、后《汉史》载录扬雄《甘泉》《羽猎》,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班固《两都》等赋,此既文体浮华,无益劝诫,何假书之史策?其有上书论事,词理切直,可裨于政理者,朕从与不从皆须备载。”

      ②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谓曰:“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竟不许。

二、古诗文阅读(49分)
  • 2. (2024高二下·朝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孙子有言: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

    且夫地利亦何常之有哉?函关、剑阁,天下之险也。秦人用函关,却六国而有余。迨其末也,拒群盗而不足。诸葛武侯出剑阁,震秦陇,规三辅。刘禅有剑阁,而成都不能保也。故金城汤池,不得其人以守之,曾不及培之丘、泛滥之水;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为敌难。及肩之墙,有时百仞之城不能过也;渐车之浍,有时天堑之险不能及也。知求地利于崇山深谷、名城大都,而不知地利即在指掌之际,乌足与言地利哉?

    然则变化无穷者,地利也。地利之微,图不能载,论不能详,而变化于神明不测之心。城郭山川,千秋不易也。起于西北者,可以并东南,而起于东南者,又未尝不可以并西北。不变之体,而为至变之用;一定之形,而为无定之准。

    夫南行之不可以北辕也,东泛之不可以西楫也,此易知也。西北多山,而未尝无沮洳之地;东南多水,而未尝无险仄之乡,此易知而不易知者也。且夫一指蔽前,则泰山不见;十步易辙,则日景不分,使其惘惘焉。左陷大泽而不知,前入深谷而不悟,乃欲执途之人,而求其为向导,向导其可恃乎哉?何也?向导用之于临时者也,地利知之于平日者也。平日未尝于九州之形胜、四方之险易,一一辨其大纲,识其条贯,而欲取信于临时之向导,安在不为敌所愚也?

    是故途有所必由,城有所必攻,此知之于平日者也。辨要害之处,审缓急之机,奇正断于胸中,死生变于掌上,因地利之所在,而为权衡焉。此固大将之任,而非可问之于向导者也。凡吾所以用多用寡,用分用合,用实用虚之处,既已灼然知之,而后博求之于向导,从其可信,缺其可疑,以善吾地利之用。岂徒寄耳目于仆夫云尔哉?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六国而有余                         却:使……退却

      ②震秦陇,三辅                      规:规则

      不及培塿之丘、泛滥之水     曾:竟然

      ④皆可以为敌                          难:困难

      足与言地利哉                       乌:怎么

      ⑥图不能载,论不能                 详:详尽,完备

      ⑦东泛之不可以西也                 楫:划船

      ⑧向导可恃乎哉                        其:还是

      A . ①⑤ B . ②⑧ C . ③⑦ D . ④⑥
    2. (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且夫地利亦何常之有哉 况且地理的优势又有什么经久不变的呢 B . 渐车之浍,有时天堑之险不能及也   只能浸湿车轮的小水流,有时连险要的深沟大川也不一定比得上它 C . 城郭山川,千秋不易也 城邑山河,想千秋万代都能固守是不容易的 D . 辨要害之处,审缓急之机 明辨要害的地方,细察缓急的关键
    3. (3)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二段以诸葛亮、刘禅为例,正反对比,证明了剑阁的地理优势并不重要。 B . 第三段论及地利和地形的关系,作者认为发挥地利的作用需以地形为准则。 C . 第四段以“一指蔽前,则泰山不见”喻指作战易被局部地形迷惑而难见全局。 D . 本文多处使用寓结论于反问的写法,体现出雄辩的气势,增强文章说服力。
    4. (4)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因地利之所在,而为权衡焉。

    5. (5) 孙子说“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作者对此有自己的认识,请结合文章四、五段,概括作者的观点,并说明作者这样认识的理由。
  • 3. (2024高二下·朝阳期中)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雍也》)

    ②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1】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2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③子曰:“为命3 , 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4。”(《论语﹒宪问》)

    注释:【1】说:通“悦”。【2】器:使用。【3】命:指外交辞令。【4】裨谌、世叔、子羽均为郑国大夫。行人,官名,古代外交官。子产,郑国的卿。

    1. (1) 解释第①则中画横线的句子
    2. (2) 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在使用人才方面有怎样的见解?请任选两则简要说明。
  • 4. (2024高二下·朝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塞上
    高适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注]①本诗作于唐开元.二十年(732年),诗人初次处边塞欲从军立功之时。②转斗:连续作战。④李将军:指西汉名将李广,一说指战国时赵将李牧,二人均抗击匈奴,使其不敢犯境。④按节:持节。⑤纵横谟:合纵连横之策。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两句总起全诗,前一句交代诗人行踪,后一句则凝练简洁地概括诗人的感想。 B . “亭堠列万里”与《燕歌行》“旌旆逶迤碣石间”类似,都以军中场景写军队士气。 C . “常怀”两句对“纵横谟”未具体解说,但谈者仍可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抱负与自信。 D . 尾句的“郁纡”既写关河迂回的眼前景,又写诗人愁闷的心中情,情景妙合无间。
    2. (2) 本诗借用李将军的典故抒发情感,下列诗没有使这种手法的是( )
      A .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B .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C .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D .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 (3)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与“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都写到“李将军”,但表达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 (1) 陶渊明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李清照的居所“归来堂”就取义于《归去来兮辞》,她的号“易安居士”也取自这篇辞中的“。”
    2. (2) “木”在诗句中有多种含义。如《登高》“”中,“木”的意思是“树叶”;《蜀道难》“”中,“木”的意思是“树”。
    3. (3) 杭州自古被誉为“人间天堂”,宋代柳永在《望海潮》中写到:“。”
    4. (4) 中国诗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拟行路难(其四)》中不能安于宿命的鲍照,“”;《客至》中刚刚安居草堂的杜甫,尽管盘中菜肴简单,且“”,也愿与邻翁对饮;《登快阁》中知音难觅的黄庭坚,也只能无奈慨叹“”。可见酒是液体的诗,诗成了情酿的酒。
    5. (5) 《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6. (6) 在姜夔的《扬州慢》中,“”两句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当年那春风十里繁华街道,如今却长满荠菜和野麦,失落之情溢于言表。
    7. (7) 屈原《离骚》中直抒胸臆,表白心志,表达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的句子是“。”
三、现代文阅读(18分)
  • 6. (2024高二下·朝阳期中) 现代文阅读

    向一颗麦子致敬

    ①寒露传信,霜降渐至。秋收秋耕之后,麦子,这个大地母亲的宠儿,又迎着凛冽的朔风 , 打点行装,踏上它“人生”的征途了。

    ②说它宠儿,是说,与像是“读速成班”的高粱、谷子、大豆、荞麦、红薯这帮兄弟们相比,显然,麦子是经过“十年寒窗磨一剑”的历练走出来的,因而走得更远,更有出息

    ③在此,我想起了一句古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我想,这话是说给麦子听的。你看,它不像是别的兄弟,总喜欢春天旅游秋天回家,一路乐乐呵呵,去享受春之温融夏之翠茂秋之艳美;这么多美好的日子它不选,当听说冬天要来时,就特意选择在深秋,义无反顾地出发了。

    ④在红叶的簇拥下,在翠竹的感召下,在秋菊的牵伴下,躺在泥土中的麦子,喝足秋后母亲大地所剩不多的奶水,咬紧牙关,用尽平生力气,脚跟蹬直,奋力向下,眼睛望着高远的苍穹,膨胀,膨胀,再膨胀,只觉“嘭”的一声,麦子用它像钢针一样的小脑袋,刺破大地裹在它身上的一层有些薄凉的胎衣,袅袅娜娜地出生了。

    ⑤麦子不愧是庄稼家族中的勇士,虽然它出生时天气已近微凉,但它不怕,一旦窥见外面的光明,就向着能成就它光明的目标使劲奔跑:它揉揉惺忪的睡眼,伸了伸懒腰,拍了拍身上的泥土,骨碌一下站起来,在秋光里摇曳着它针叶似的小手,不顾一切地抽绿,一片,两片,三片……然后叶色也由浅变深,鹅黄,浅黄,淡绿,葱绿,于是,要不了几天,一棵茁壮葳蕤的秧苗就展现在你的面前了。

    ⑥此时,已是深秋。苍山远黛,枯树寒鸦。一片片枯叶正在悄然落下,回归自然;几只雀鸟嘴里衔着枯枝败叶,正在忙着搭窝,作着过冬的准备。地里早已场光地净,玉米、大豆、花生、棉花,一切秋季作物,紧随季节的脚步,都已回到屋里,开始享受温馨的生活。麦子却不,趁着秋光还未走远,它们像商量好似的,白天跟着太阳,夜晚撵着星星,匍匐着,拉扯着,熙攘着,不遗余力地生长着,力争把根扎得深深的,把棵蓬得壮壮的,以待风雪的到来。

    ⑦随着气温的递次下降,在一个冷风吹袖的早晨,汹汹涌涌的寒霜终于来临了。来时,那霜像是带着一把利刃来的,吓得大伙儿都溃散了。莆柳蔫了,翠鸟也不见了;早些天还娇羞欲滴的红荷,也枯皱着脸,香消玉殒了。看那阵势,我放心不下,心想,这下糟了,怕是麦苗也撑不住了,于是怀着忐忑的心走向麦田,我发现它不但没有死去,反而它的叶片越发地变得肥厚了,腰杆敦实了,叶色更加的浓绿碧透了。

    ⑧此时,我想起了,在一本书上看的,这在农作物学上就叫“春化”。由于麦子经过了春化阶段,也就是说,经过了寒冷的锻造,因此,用麦子磨出的面,成型,能够加工成各种面食,吃起来也筋道,有味。细想想,那是因为它凝聚有一种魂魄在里面。而其它作物,由于没有经过春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没有经历风霜的考验,因此吃起来,其味道就大打折扣了。

    ⑨无论说它是一位卓越的战士,还是说它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都不枉谈。你瞧,在这万籁俱寂的当儿,一切生命都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只有它——麦子,在别人都休息的时候,却别出心裁地攀爬了。它在想,你老天爷不许我长地上的苗儿,趁着没人打扰,那我就安安静静地长地下的根吧!

    ⑩于此,我想起了上中学时老师在生物课堂上讲的话,麦子,之所以它能结出让大家都喜欢吃的优质口粮,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有一个庞大的根系,能够让它摄取到四面八方充足的营养。而这个比它身长还要长的庞大的根系,都是在这个冬季潜心努力的结果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麦子的成功,还应该感恩这段难得的人生历练呢!

    ⑪当天气冷到极至时,大雪终于是落下了。雪,是春天的使者;雪来了,那些生命的强者,自然又是奔跑在春天的路上了。此刻,徘徊在风雪弥漫的田埂上,我似乎看到,紫燕喳喳地已经站在起跑线上憧憬未来了,塘柳也甩动着它婀娜的腰肢露出鹅黄了,梅花也欢天喜地地绽放枝头了,翠竹也不甘示弱地临风挺立了。若说它们,这不足为奇,因为它们都是“青帝”眼中的佼佼者,是人们心中尊崇的为数不多的英雄,是勇士。要说能让我引以为奇的,那当然还是麦子。因为,最普通,最大众,始终青青一色,表里如一,且能够在严冬的大熔炉里走出来无怨无悔地养活着地球上1/4人口的生物,也只有麦子。

    ⑫严冬,对庸者,是险山,是恶水,是一道永远也逾越不过去的屏障;对勇者,是靶场,是砺石,是一座让自己浴火重生的摇篮。雪,对懦夫,是腥风,是血雨,是一道永远都打不败的拦路虎;对智者,是春风,是蔚红,是使自己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瞭望台。麦子,当然是属于后者。

    ⑬经过一个大冬天的休整复苏,养精蓄锐 , 待春天真正到来时,麦子就可以系紧鞋带,永不回头地一撒腿跑到终点了。

    ⑭站在春天的门槛,麦子几乎是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径直跑向终点的。其实,麦子就这么简单,没有曲曲弯弯,城府不深。不像是枣梨杏桃,先要经过姹紫嫣红的前戏,再来一番“绿肥红瘦、雨虐风骤”的感叹,才能结出果实;不像是高粱,把果实举得高高的,作炫耀之状,让人觉得它高不可攀;也不像是红薯,深深地把果实埋藏在地下,让人对其心生不可琢磨的疑惑。麦子就是这样,长得简简约约,憨憨厚厚,像是朴实的农民,没有花花肠子,在别人还沉浸在春天里游山逛景时,为了一个目标,它弯儿也不拐,就一个心思地匆匆分蘖,拔节,抽穗,进而扬花了。

    ⑮麦子,倾其毕生,熬过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人生苦旅,终于在布谷声声的六月,扬起了笑脸,结出它心心念念的叫做麦粒的果实。把麦粒托在手里,晶莹,剔透,骨感,沉重,怎么看怎么觉得,那分明是用眼泪凝成的岩石

     (取材于张富存同题文章)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魂魄:用了拟人手法,是麦子不惧寒冷锻造、不怕风霜考验精神品格的形象说法。 B . 别出心裁:指在其他生命都停止生长的冬季,麦子却与众不同,依然在向上生长。 C . 养精蓄锐:指麦子在冬季发展庞大的根系,蓄积力量,为春天迅速生长做好准备。 D . 眼泪凝成的岩石:运用比喻形象暗示麦粒成熟过程经历了苦心志、劳筋骨的锤炼。
    2.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麦子从播种、发芽、抽苗、扎根、分蘖、拔节、抽穗、扬花,直至成熟的过程。 B . 文章顺叙中有插叙,一处是在书上看到的农作物“春化”过程,一处是生物课上听到麦子根系庞大。 C . 文章用了象征的手法,麦子是普通劳动者的象征,作者借麦子托物言志,表达对普通劳动者的礼赞。 D . 本文表达方式多样,句式多变,运用多种修辞,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
    3. (3) 本文题目是“向一颗麦子致敬”,请结合全文,谈谈“致敬”的内容。
    4. (4)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请从第7段和第11段各举一例并加以赏析。
四、语言文字运用(65分)
  • 7. (2024高二下·朝阳期中) 语言基础运用

    国潮元素常与中国传统佳节的庆祝活动密不可分。②除了听国风音乐会,逛国风手工作品市集以外 , 身着汉服游园,体验传统佳节中的民俗,也令年轻人乐此不疲。③爱热闹的年轻人特别欢迎开启了“狂欢模式”的主题乐园。④各类文化活动凭借极具巧思的策划和丰富的内容,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与日俱增。⑤例如,北京欢乐谷专为七夕打造“非遗时光周”,游客可以在主题集市里体验古法蓝染和扎染等非遗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1.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句中画波浪线的两处不能互换位置。 B . ②句画线部分中的逗号应改为顿号。 C . ④句中“与日俱增”不能换为“与时俱进”。 D . ⑤句中加点的“的”可以换为“了”。
    2. (2) 不改变原意,以“主题乐园”为主语,将第③句改写为一个单句。
  • 8. (2024高二下·朝阳期中)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⑴北京正推进无界公园建设,拆除公园围栏,环境敞亮,街道也多了更多景观。有人认为,没了大门和护栏大家进园更随意了,很多人再不走大门,易造成践踏绿植;也有人说,老百姓习惯了被管理,是该培养和引导文明习惯和素质素养的时候了,习惯自我管理是好事!对此你怎么看呢?简要地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阐释合理充分,语言简明,条理清晰。

    ⑵很多同学在决定读哪本书、听哪首歌、看哪场电影、去哪里餐厅时,会依据网络上的“评分榜”做选择。

    你是否赞同这种选择方式?请说明理由。要求:理由充分,条理清晰。

    ⑶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学校计划举办以“埋下一颗智慧的种子”为主题的校园读书活动。请你为这一活动设计一幅宣传海报,并简要说明设计的意图。

    要求:富有创意,条理清晰,理由充分。

  • 9. (2024高二下·朝阳期中) 作文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最近这句话频频冲上热搜,成为很多人的个性签名或座右铭。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明确立场观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7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