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 第六单元检测

更新时间:2024-08-29 浏览次数:6 类型:单元试卷
一、积累(14分
  • 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中没有凡音的ɡuō____噪,没有尘世的哄骗,无畏时空所限,黑白笔墨之间,行吟唱和,恍若与古人促膝,聆听圣贤的箴言,如雷ɡuàn____耳,顿开茅sè____。

    1.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 (2) 给语段中加点字“哄”选择正确的读音(  )
      A . hōnɡ B . hǒnɡ C . hònɡ
  • 2. 古诗文填空。

    中国,泱泱诗文大国,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从诗经汉赋到唐诗宋词,从古老的甲骨文到新文化运动,从“竹林七贤”到“新月”诗派,古诗文传承着厚重的华夏文明。

    诗文中有不坠青云之志的老而弥坚,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文中有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执着与追求,如李商隐《无题》“, ”;诗文中有借人物典故表达被重新任用的坚定信念,如李白《行路难》(其一)“, ”;诗文中有借饮酒表达自己放情林木、醉意山水的真意,如欧阳修《醉翁亭记》“, ”。

    同学们,何必四处寻觅,在经典的回眸中就有大美无限。那里,姹紫嫣红,流光熠彩,不朽的经典,依旧叩击着我们的心灵,涵养着我们的情怀。

  • 3.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古人的名与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如李白,字太白;辛弃疾,字幼安。 B .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C . “范进中举”是吴承恩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精彩片段,胡屠户、张乡绅等态度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上趋炎附势的众生相。 D . “风骚”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二、阅读(40分
  • 4. 主题:我与《水浒传》有个约会
    1. (1) 趣说人名。

      小马:我发现作者在为好汉起名字时蕴含的深意。比如鲁达,“达”有“对事理认识得透彻”之意,鲁达的一系列救人事件,如救金翠莲、解救史进、救助林冲等,都是为了实现他对“义”的追求,直到他解脱缘缠,对事理认识得透彻了,才听潮信而圆寂,活得通达。

      小飞:嗯,我认为林冲的“冲”作者也有深意,我结合他上梁山前的经历也来说说:

    2. (2) 思辨阅读。

      ①《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知道投降派。(毛泽东)

      ②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鲁迅)

      你赞成毛泽东与鲁迅的看法吗?请你结合具体的人物与情节说说你的观点。

  • 5. 文学作品阅读

    老师,我出彩了吗

    潘银璋

    ①教了十八年的中学,突然面对天性活泼的三年级学生,像是面对一群吵闹的小麻雀,让人束手无策。其实我知道,小孩子嘛,要多鼓励。可这些孩子,我对他们说了无数次“你真棒!”“你真乖!”“你真聪明!”他们夸奖照收,课堂照闹。

    ②周三值日,我在走廊行走,听着别班孩子的琅琅书声,像泉水敲击细石,清脆,灵动;再看看我们班,沉闷,没有生气。走着走着,突然看到墙上挂着的学校办学理念:“人人向上,个个出彩”“你就是那片最独特的叶子”……我眼睛一亮,有了。

    ③第二天上课,我给全班同学分享了“人人向上,个个出彩”的理念。我说:“向上,就是每天都有进步,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出彩,就是每天都在变化,向好的方向改变。班级是一棵大树,如果你能成为一片出彩的叶子,我就奖励你一本老师的散文诗集《心灵的散章》。”教室里像平静的湖面投进了一块石子,泛起了阵阵涟漪,“啪啪啪”,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④效果真的很好,很多同学马上态度就转变了,连平时最调皮的那几个孩子作业也认真了,坐姿也端正了。班级的大树上长出越来越多独特的叶子,《心灵的散章》也在班级里处处唱响。

    ⑤唯独李东,让我很忧心。他像是一片睡着了的叶子,书不会背,听写仍然错一大片,作业老是不认真,唯一的变化就是坐姿稍微好了一点。

    ⑥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李东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我正要找你,你却自己送上门来。”我正准备批评他。“老师,我送你一样东西,好吗?”他的声音低得只有自己才能听见。“什么东西?”我皱起眉头。他的脸涨得通红,结结巴巴地说:“是这个,老师。”我一看,泡泡糖。我正准备告诉他,我不吃糖,他已经轻轻把糖纸撕开,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老师,您吃了吧,您每天上课擦黑板,吸进了很多粉笔灰,每天吃一颗泡泡糖,它可以帮您吸收灰尘,对您的肺有好处。”我听了很感动,原本皱着的眉头也舒展开来。

    ⑦我放下手中的红笔,拉起他的手。“孩子,你怎么知道的?”“老师,您不是每天安排三分钟的阅读分享吗?我是在书上看到的。”我心里不禁有些惭愧了,因为李东调皮、不认真,每天三分钟的阅读分享从来没有让他上过台,但他一直在努力跟着,不是吗?谁敢说他没有进步呢?

    ⑧傍晚在环湖散步,风从湖畔椰树的梢头拂过,椰树手舞足蹈,修长的叶片抖动起来,将树下斑驳的光影抖得支离破碎。光斑破碎再合拢,合拢再破碎,互相追逐着……李东的影子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

    ⑨六月,骄阳似火。教室里像个蒸笼,闷得透不过气。课堂上,我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地上课,同学们正听得津津有味,突然有一只小手悄悄地举了起来。“什么事?李东。”“老师,我要上厕所。”“又是他。”同学们叹气道。“好,你去吧。”我不耐烦地说。

    ⑩同学们正在回答问题。“报告!”“进来!”“呀,怎么端着一杯水,你不是上厕所吗?”全班同学一下子用惊奇的目光盯着他。

    ⑪李东涨红着脸,小心翼翼地端着水杯走进教室。“老师,您讲课声音都嘶哑了,我知道您口渴了,请假出去给您倒杯热水润润喉咙。”他说完腰弓成90度,两手笔直地伸出,礼貌地把水递给我。我看着水杯热气在空中缭绕慢慢向上、向上。水汽氤(yīn)氲(yūn),我的眼睛湿润了,同学们看着李东的目光也不觉有了改变。我放下课本,露出赞赏的目光,慎重地接过热水喝了一口。真甜啊!

    ⑫一直看着我的李东,露出天真的笑容,怯怯地问我:“老师,我出彩了吗?”

    ⑬我心里一颤,心弦仿佛被拨动了,每个人都是一片独特的叶子啊!我伸手从讲台上拿出一本《心灵的散章》,“孩子,你出彩,你比任何人都出彩。因为你懂得……”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 (1) 根据文意,在表格的横线处将相关内容写在下列表格中。

      小说情节

      “我”的心理感受

      李东不爱学习

      忧心

      感动

      “我”从没让李东上台分享

      惭愧

      李东给“我”倒水润喉

    2. (2) 品读文章第⑧段,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3. (3) 第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的含意?说说你的理解。
    4. (4) 结合文中的具体情节对李东的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5. (5) 文章的标题能否改为“一片独特的叶子”?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
  • 6. 非文学作品阅读

    ____

    蒋肖斌

    ①在童话故事里,公认的大团圆结局就是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孩子们看到这一幕,往往就知道故事结束了,该睡觉了。可是,如果公主和王子没有在一起呢?

    ②在第九届中国儿童戏剧节近期上演的剧目中,有不少由经典童话改编而来,《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小飞侠彼得·潘》《彼得兔和他的朋友们》《小王子》……其中有两部比较特别,分别是有着“中国版灰姑娘”之称的《叶限姑娘》和改编自安徒生童话的《小美人鱼》。

    ③在原著故事里,“灰姑娘”的成功靠的是“神力”的帮助和王子的垂怜,纯属运气好,和她个人努力没有什么关系。而在《叶限姑娘》剧中,编剧孙梦竹把情节改为,叶限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救助了有“神力”的小鱼,所以后来能得到小鱼的帮助。而更进一步的,孙梦竹提出了一个现代审美的问题:对一个女孩来说,嫁给王子就是终极幸福吗?

    ④“我认为不是,任何一个人的终极幸福都不应依托在别人身上,而应该回归到自我。”所以,孙梦竹把故事的结尾改为:叶限向着远方走去,她的朋友小鱼相随左右,溅起点点水花。“这个结尾接受起来或许稍显沉重,但打破了‘公主梦’,让孩子们体悟到自己才是自己的终极支撑,对当今时代的孩子们来说,或许更有价值。”

    ⑤如果说《叶限姑娘》还算是一个开放式结尾,那《小美人鱼》,原著堪称安徒生童话中最让人伤感的故事之一,化为海上泡沫的小美人鱼,似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形象。

    ⑥儿童剧版《小美人鱼》由中国儿艺和丹麦艺术家联手打造,情节基本忠于原著,但在结尾,小美人鱼是为了获得一个永恒的灵魂而付出自己的生命,和王子已经没有必然联系。关于王子是不是“渣男”尚无定论,但孩子从这部剧中了解了生命的另一种价值,除了爱情,我们还有更珍贵的灵魂。

    ⑦丹麦戏剧中心首席执行官亨利·科勒说:“对于每个丹麦人来说,安徒生都是他们童年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避讳给孩子们讲述悲伤的故事。孩子们需要了解这些内容,从而感受到生命不一样的层次和方面。”

    ⑧在著名文艺评论家钟艺兵看来,貌似“悲伤”的故事,内核并不一定都是“悲剧”。《小美人鱼》《叶限姑娘》就传达了一种现代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⑨如果说童话故事尚且还能以不真实感来自我安慰,那现实主义题材的儿童剧,就更毫无遮拦地直戳人心。

    ⑩比如,改编自曹文轩作品《山羊不吃天堂草》的同名儿童剧,被定义为国内首部“成长戏剧”,关注少年的心灵成长历程。来自盐淮穷困山区的少年明子来到城市,跟着师傅学木匠手艺。在城市中,明子遇见了因患腿疾、坐着轮椅的同龄少女紫薇、遇见了形形色色的雇主……而打工的同伴们,有的因病回乡,有的道德沦丧……童工、城乡矛盾、道德迷失……这些沉重而真实的话题,该不该搬上儿童剧的舞台?

    ⑪钟艺兵说:“孩子需要真善美的教育,但如果只告诉他们真善美,当他们接触社会后,发现真实的社会和自己知道的不一样,那谈何融入社会?而且现在媒介发达,孩子很容易看到不是真善美的东西,文艺作品也不必忌讳,儿童剧的题材应该广泛多样。”

    ⑫不一定是大团圆结局,不一定是英雄的赞歌,不一定是唱唱跳跳的娱乐,儿童剧展现给孩子的不能仅仅是美好的幻象,当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毕竟,孩子会长大,毕竟,大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⑬有一部罗马尼亚木偶剧,或许可以阐释“悲剧”的价值所在。《想要见到太阳的雪人》,听名字就是个悲伤的故事:雪人在阳光下渐渐融化,他想求太阳不要把自己晒化。在寻找太阳的旅途中,他得到了一群动物的帮助。终于到达终点了,雪人却没有开口为自己请求什么,而是请太阳帮助他的动物朋友们……雪人最终融化了,但太阳告诉他,来年冬天,你就又回来啦!

    ⑭融化是必然的,但还会回来。看剧的孩子们可能还不明白成年人生活的艰难,但在他幼年的心里,将埋下一个信念:悲伤的故事会结束,美好的事物终将归来。

    1. (1) 下列哪一项最适合做本文的标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

      A童话塑造孩子的生命观

      B故事让孩子看清生活的真相

      C孩子为什么需要看“悲剧”

    2. (2) 你觉得下面这则材料放在文章第几段的后面最合适?请简要阐述理由。

      材料:此前,中国儿艺上演过同为安徒生经典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不幸的故事中蕴含着希望:虽然人群漠视、冲撞、指责她,却有怕老婆的面包师傅呵护小女孩的自尊;虽然已经饥寒交迫,小女孩却将自己唯一的面包施舍给了乞丐;虽然最后被洗劫一空,直至生命垂危,但擦亮的火柴却给她带来天堂的希望。“小女孩最终冻死了,这样的故事会引发孩子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对扼杀美好的环境有自己的态度,这也是对孩子的陶冶和教育。”钟艺兵说。

    3. (3) 请你从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上述文章中的人物除外),借这一人物谈谈你对“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句话的理解。
  • 7. 古诗文阅读

    【甲】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林逋《小隐自题》)

    【乙】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初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

    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浃峭特,多奇句。既就稿,随辄弃之。或谓:“何不录以示后世?”逋曰: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然好事往往窃记之,今所传尚三百余篇。(选自《宋史·林逋传》)

    【丙】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尝以鹤飞为验也。(选自《梦溪笔谈卷十·人事二》)

    1. (1) 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吾 方 晦 迹 林 壑 且 不 欲 以 诗 名 一 时 况 后 世 乎!

    2.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少孤  (     )   卿言多务,孰若孤(     )

      ②弗趋荣利 (     ) 尝趋百里外 (     )

      ③逋善行书 (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

    3. (3) 【甲】诗中林逋说自己“清深趣有余”,【乙】【丙】两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他的这种“趣”?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 (4) 【乙】文中说“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浃峭特,多奇句”。你认为【甲】中的“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这句诗“奇”在何处?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说说。
    5. (5) 明代沈周评价林逋的诗文是“宛然风节溢其间”,从相关选文中你读出了他具有怎样的“风节”?请简要分析。
三、写作(46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据报道,成都68岁的李学明捐出当环卫工五年的积蓄10 071元,重庆87岁的倪素英捐出自己攒了30多年的积蓄20万元,武汉93岁的明学纯“只有15 000块钱,钱不够,向女儿借5 000块钱”,无锡74岁拾荒老人徐美英捐款9 000元被婉拒后急得大哭……当被问到为什么愿意捐献自己的积蓄时,很多人说得很平淡:“国家有难,应当尽一份力。”殊不知,他们大多生活拮据,平时舍不得为自己多花一分钱,有人甚至尽了个人的全力。这些消息一经披露便引发人们的关注和议论。

    本报评论员认为,老人们的做法

    请你以本报评论员的身份,在第二段横线处补充完成新闻点评。要求: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言之有理,不超过100字。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站点,可能是一段行程的出发点,也可能是一段行程的终点站,其实人生何尝不是一个又一个站点组成的生命链条。

    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及感悟,以《站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