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

更新时间:2024-09-23 浏览次数:4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换言之,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需要深入领会中华礼乐文明,把握其核心精神。站在情、礼关系的视角上看,通情达礼即体现了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而通情达礼作为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在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启示意义。

    中华礼乐文明本乎性情。中西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突出差异在于对人的性情问题的理解与价值评断不同。与西方传统文化凸显自然与文明的断裂与对立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礼乐文明强调自然与文明的连续、质与文的统合,这背后隐含着对人之自然性情的价值肯定。在中华礼乐文明中,人的自然性情代表着生存的真实性,是文明创生的摇篮与理想的归所,《礼记•中庸》中的“诚之者,人之道”表达的正是这种存在“是其所是”的文明诉求。而当孔子以“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来点化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主张时,“好”“乐”之情亦已成为理想人格的现实情态。由此出发,人的生存成为一个内外、始终的一贯。然而,伴随中国现代性发展中理性至上原则的凸显,作为“文”的人道原则与制度规范可能会逐渐与人之自然性情相疏离,呈对立之势。由此将引发人的生存的抽象化、概念化、工具化等诸多问题。有鉴于此,思考中华礼乐文明中本乎性情的文化立场殊为必要,正所谓“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

    中华礼乐文明在本乎性情的基础上,强调立乎情理。所谓人道原则、礼法规范皆是情理的体现,正所谓“在己与人皆谓之情,无过情无不及情谓之理”。换言之,本乎人情并不意味着纵情肆欲,而是要发乎情,止乎理。这个“理”,一则来自于人情之通,它在共情的基础上演化为同感共振的一体通情之义。所谓“共情”指人在生生不已的基础上共有的好恶之情。古人甚至将此共有之意上升到天人一体的高度,正所谓“天人同道,好恶不殊”;所谓“通情”指对共情的体贴以致达到同感共振的境界,《礼记•檀弓》讲到的“邻有丧,春不相。里有殡,不巷歌”的做法即充分体现了通情之义。由共情而通情是中华礼乐文明言情的总趋向,故而古人以为“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二则源于良知的发用流行,当孟子言“理义之悦我心”时即已点明人的情感世界中内含着明确的超越性的道德情感指向。今日社会生活中,人们在阐发务实求真、崇尚自由的理想诉求时,往往极力凸显自然性情的合法性、合理性,却忽视了情理所包含的自我规范与良知发明等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思想寓意,由此很容易引发纵情肆欲、精于为己等不良现象,故有必要结合传统情理思想进行适当调整。

    概言之,中华礼乐文明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质,通情达礼则彰显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它对当代国人精神世界与社会生活的启示可谓是深远和多元的。

    (摘编自华军《“通情达礼”: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西方传统文化割裂自然与文明的关系,强调二者对立。 B . 中华礼乐文明中,人的自然性情既是文明创生的摇篮,也是文明的理想归所。 C . 中华礼乐文明本乎性情,但本乎性情不意味着纵情肆欲,而要发乎情,止乎理。 D . 认识到中华礼乐文明通情达礼的特质,便可处理好当代中国发展的诸多问题。
    2. (2)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引用钱穆的观点,表明作者对此的认同,并以此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B . 文章从启发现实的角度,重点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中华礼乐文化进行了分析。 C . 文章详细地阐述了中华礼乐文明的优点,兼及不足,体现了作者辩证的态度。 D . 文章通过梳理“理”的两个源头,证明理虽然排斥情,却是情的最终归宿。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的这种“好”是其理想人格现实情态的反映。 B .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这段话体现了“发乎情,止乎理”的原则。 C .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是古人将共有之意上升到天人一体的高度。 D .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是战国时楚国奸佞小人共情的集中体现。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根据《食品营养成分基本术语》(CB/Z21922—2008),碳水化合物是糖、寡糖(低聚糖)、多糖(包括淀粉和除淀粉之外的所有植物多糖)的总称,其中的“糖”是所有单糖、双糖的总称。食品生产中常用到的单糖包括果糖、葡萄糖等,它不能被水解,但能被人体直接吸收。任何糖类都必须先消化成为单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常见的双糖有蔗糖,是消费者日常接触和食用最多、最直接的糖。功能性低聚糖有异麦芽低聚糖、海藻糖、低聚果糖、低聚甘露糖、大豆低聚糖等。功能性低聚糖是一种进入肠道内优先为肠道微生物所利用的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特殊功能糖类,一般不被消化吸收。随着食品工业技术的发展,世界上糖的用量和人均摄入量也在逐年增加。糖摄入过量,是导致肥胖、“三高”问题及龋齿等口腔疾病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程江华《吃糖需懂”糖”》)

    材料二:

    糖对人体来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不论你已经吃下了多少食物,你的胃总能给甜食腾出更多的空间。这背后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糖的成瘾性。糖会作用于大脑的奖励中枢,让你一吃就快乐。当你加大糖的摄入量并提高食用频率,你对糖的耐受性也会随之增强,进而需要更多更频繁地吃甜食,才能再次感到同等水平的快乐。如果这时你停止吃甜食,就会受到戒断反应的煎熬,比如头疼、打战或情绪波动等。人们爱吃糖的第二个原因是,食用糖会导致胰岛素的过量释放。当体内有过多的胰岛素时,下丘脑接收瘦素的过程就会受到干扰。瘦素是从脂肪细胞中释放的内分泌素,是一种能让大脑感到满足的物质。因此,当大脑无法接收到瘦素时,就会得出身体正在挨饿的结论。例如,当你在午餐前饮用了大量含糖的碳酸饮料;理论上你的胃已经被填满,但实际上在午餐时你会食欲更盛,因为大脑觉得身体正在挨饿。

    (摘编自李霁航《精制碳水——甜蜜的负担》)

    材料三:

    当我们摄入的糖(不管是来自主食,还是来自甜品)被消化分解为人体能够利用的葡萄糖后进入血液变为血糖,血糖通过血液循环为各大器官提供能量,多余的能量会暂时存储在肝脏(肝糖原)和肌肉(肌糖原),再多余就会转化为脂肪长期存储。所以,按照能量平衡的原理,摄入过量的碳水,最终会转化为脂肪存储于体内。

    (摘编自《减肥路上的”蒙面杀手”•—碳水化合物》)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寡糖、单糖、双糖碳水化合物 B . 加大糖的摄入量、提高食用频率人对糖的耐受性更多事更频繁地吃甜食 C . 下丘脑脂肪细胞释放的瘦素大脑感到满足 D . 摄入的糖葡萄糖血液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体可以直接吸收的糖是单糖,而消费者日常接触和食用最多、最直接的蔗糖是双糖,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 B . 糖作用于大脑的奖励中枢,人吃糖会产生快乐的感受,而如果不吃甜食,就会产生头疼、打战或情绪波动等戒断反应。 C . 人们饮用大量含糖的饮料后,会过量释放胰岛素,从而影响能让大脑感到满足的瘦素的接收,导致人的食欲更盛。 D . 人体摄入的糖会转化为血糖,血糖在人体中会为全身细胞提供能量,多余的能量会暂存于肝脏和肌肉,再多余的会转化为脂肪。
    3. (3) 现在很多人谈“糖”色变,视“糖”为“洪水猛兽”,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糖”?请简要说明。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园茶会

    【英】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这真是个让人称心如意的好天气,晴朗的天空没有一片云朵。清晨,花匠早早地起来修剪草坪,把草坪打扫干净。就像得到了大天使的帮助,一夜之间,花园里上百朵玫瑰绽开了花苞,压得绿色的花枝弯曲下来。

    “我们去花园看看吧,从后门出去,”劳拉对琼斯说,“我想知道凉棚搭好了没有。”

    但是后门不能通过了,厨子和送蛋糕的人挡在那里。

    “怎么了?”

    “小姐,对面的斜坡下面有一些简陋的小房子,你知道吗?有个赶马车的小伙子住在那儿,他姓斯各特。今天早晨,牵引车把他的马吓着了,受了惊的马把他摔下来,他的头撞到了地上,没命了。”送蛋糕的人饶有兴致地讲着。

    “他死了?”劳拉瞪大了眼睛。

    “被抬起来的时候就死了,我到这里送蛋糕时,看见他们家的人正把他抬回去。他家里还有老婆和五个孩子。”

    劳拉抓住琼斯的手臂,神色惊慌地说:“我们怎样才能把它给取消了呢?现在我就到楼上去和妈妈谈谈。”

    希恩太太正在试她的新帽子。劳拉气喘吁吁地告诉了母亲那个不幸的消息。

    “我们的茶会必须取消了,是吗?客人和乐队一来,就会被他们家听到,他们离我们太近了。”

    劳拉没有想到母亲并不同意。“我的孩子,你应该合情合理地想一想。我们是在无意中知道这件事的。你回答我,如果那些小房子里有人生病死掉,我们不是也要照常过我们的生活吗?”

    “妈妈,我们这样做是不是太冷酷了?”

    “宝贝儿!”希恩太太拿着那顶帽子走过来,劳拉还来不及阻止,她就把手里的帽子戴在劳拉头上了,“好孩子,这顶帽子你戴正合适,简直是给你做的。我戴着有些太年轻了。你自己好好看一看,你有多漂亮!”她把小镜子举到劳拉面前。

    “不,妈妈!”劳拉没有妥协的意思,她把脸转到一边。

    “劳拉,你这样就太让人失望了。”

    “我实在不明白。”劳拉站起来走了,她回到自己的卧室。一进门,就在镜子里看到一个漂亮迷人的姑娘,头上那顶装饰着金色野菊花的黑色帽子上,有一条长长的黑丝绒带子垂下来。她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这样好看。她疑惑了,难道母亲说的没错?可是她又好像看见那个带着一群小孩,把丈夫的尸体抬回家的不幸女人。她决定等园会结束后再去考虑这件事。

    随后受到邀请的客人们都先后到来了。乐队开始演奏。仆人都从房子里出来,走到凉棚下。草坪上有很多成双成对的客人在悠闲地漫步,一群朋友欢聚在一起,相互拉手、亲吻,开心地笑,真是太愉快了!

    “姑娘,这帽子可真合适!”

    “劳拉,你今天怎么格外漂亮啊?简直像个西班牙女郎。”

    这个美好的下午像鲜花一样,怒放之后又慢慢合上花瓣。

    所有的客人都告辞了,希恩太太看见桌子上还有许多吃剩的蛋糕、点心和三明治,不吃掉都会变质的。她又有了一个出色的念头。“我们装个篮子,把这些完好的食物送给那可怜人。不管怎样,孩子们可以大吃一顿了。你们同意吗?而且一定会有邻居去看他,这么多的现成的点心该多好。劳拉!”她高兴地要跳起来,“到贮藏室把那个最大的篮子拿来。”

    “妈,我们这样做恐怕不太合适吧?”劳拉说。她想,那个女人会愿意接受这些吃剩的东西吗?

    “有什么不合适的!你到底怎么回事?”劳拉赶紧把篮子拿来。母亲把东西都塞到篮子里。“你给她送过去吧,就这样去,不必换衣服了。”

    这时候天色已经发暗了,在一个喧闹的下午过后,傍晚变得一片寂静。

    她横穿过街道,走进狭窄的小巷。她低着头加快了脚步,头上那顶有丝绒带子的大帽子真是引人注意,实在不该戴来!算了,既然已经来了。就是这里,到了,没错。

    劳拉感到异常紧张,真希望马上离开这儿!她走过去敲了敲门。

    门开了,一个穿着丧服的小个女人出现在门口。女人说:“请进,小姐。”

    “噢,不,”劳拉说,“我是来送东西的……”那个小个女人好像对地的话充耳不闻。“请走这边,小姐。”

    劳拉发现自己到了一个破旧、狭小、低矮的厨房,里面点着一盏冒烟的灯。火炉旁坐着一个女人。她的脸浮肿而红胀,眼睛和嘴唇都肿着,看上去很可怕。劳拉盼望尽快离开这里。她又走到走廊里,推开门就向前走,没想到走进了卧室,尸体就放在这里。

    一个年轻男人躺在那里,正在酣睡——睡得这样熟,这样深,他的头沉沉地陷在枕头里,眼睛安静地闭着,这双闭着的眼睛再也看不见任何东西了。他完全进入另一个世界。那些茶会,篮子,装饰着花边的裙子,和他又有什么关系呢?

    眼泪总是忍不住要流。她是不能一言不发就走开的,于是她大声地哭了一声,像一个小孩子。

    “请原谅我这顶帽子。”她说。

    她没有等小个女人给她带路,自己摸索到门口,走出去了。走到小巷口的时候她看到了劳瑞。

    “你没事吧?妈妈很着急。”

    “我没事。哦,劳瑞,我的哥哥!”她一下抓住他的手臂,紧紧地靠住他。“哥……”她抬头看着劳瑞,“你说,人生是不是,”她又说,“人生是不是——”可是,她又说不出来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希恩家为这次花园茶会做了精心准备,早早地修剪打扫草坪,在花园里搭建凉棚,并定制了蛋糕。 B . 虽然邻居小伙子斯各特不幸死亡,但希恩太太却不愿意考虑邻居家人的感受,拒绝取消花园茶会。 C . 小说没有正面描写茶会,而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茶会前后的情景,意在凸显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D . 小说善于运用对比,如将希恩太太与劳拉作对比,将热闹快乐的花园和寂静狭窄的胡同的对比等。
    2. (2) 小说多次提及帽子,帽子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小说结尾,劳拉对人生产生了哪些认识?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ㅤㅤ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 , 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战国策•燕策三》)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B .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C .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D .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愿太傅幸而图之”与“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图”字含义相同。 B . “驽马先之”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先”字含义相同。 C . “光与子相善”与“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D . “愿足下急过太子”与“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两句中的“过”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子丹询问鞫武如何对抗秦国,鞫武没有好的计策,于是向太子丹推荐了田光,建议太子丹向田光寻求对策。 B . 鞫武拜访田光,于是田光前往太子丹的住所,向太子表示自己已经精力不足,向太子推荐了他的好友荆轲。 C . 太子丹“跪地逢迎”“送之至门”等极高的礼节接待田光,但却通过告诫田光不要泄密的方式侮辱田光,迫使其自杀。 D . 太子丹在秦国做过人质;对秦燕两国的情势感到忧心,先后向鞫武和田光问策,可见太子丹并非纨绔子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②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唐河传•效花间体

    辛弃疾

    春水,千里,孤舟浪起,梦携西子。觉来村巷夕阳斜。几家,短墙红杏花。

    晚云做造些儿雨,折花去,岸上谁家女。太狂颠。那边,柳绵,被风吹上天。

    【注释】①花间体,指花间词派的创作体式。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兴起的词派,继承晚唐温庭筠词中偏于闺情、伤于柔弱、过于雕琢的“柔而软”的词风,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闺阁之中的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她们的离愁别恨。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片描绘了梦境,梦中词人携着西施,棹着小船漂行于千里春水之上。 B . “短墙红杏花”一句构景巧妙,短墙相隔,杏花半露,有含蓄内敛之美。 C . 傍晚时分,微雨零落,有村女折花而去,人的活泼、花的艳丽相映成趣。 D . 本词描绘了乡间风貌,词人赞美乡间景色之美,也批判了乡人“太狂颠”。
    2. (2) 花间体词风香软,落笔多在闺房。本词效仿花间体,但又不乏豪放之风。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部分。
    1. (1) 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地出场的两句是“”。
    2. (2) 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警示统治者如果不以秦亡为鉴,可能会重蹈覆辙。
    3. (3) 黄庭坚《登快阁》中运用伯牙和阮籍的典故,写尽诗人的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季是草木生长旺盛的季节,天气愈热,万物愈加①____。在山里,这种蓬勃的生命力达到了高潮,仿佛有看不见的通道,将所有热烈的色彩汇聚起来,如涓涓细流般不声不响,却鲜翠得几乎要溢出来。在一片翠绿之间,星罗棋布地点缀着一块块金黄的色彩,颜色稍微跳脱,但并不显得突兀。这便是山里的麦田。山里不比平原,没有一望无际的土地,也没有如黑土地般膏腴的土壤,不过,勤劳的山里人总能用他们的智慧去创造出耕地。一次次挥锄,一次次弯腰,一趟趟担肥,他们清除荒草,拣尽石块,让原本硬结的土地变得松软、肥沃。于是,山间就有了耕田。一块块,一洼洼,一行行 , 大的能顶得上两个篮球场,最小的不过三五尺见方。不同的地方地势不同,山里人②____,开垦出形状各异的农田,有长方形的,有圆形的,更多的是叫不出名字的不规则图形,几乎没有方方正正的标准的农田。但是话又说回来,什么才是“标准”?只要种子能够生根发芽,结出果实,不就是农田的标准吗?进入五月,麦穗开始泛黄,麦芒恣意生长,被包裹着的麦粒开始饱满,麦秆弯曲。初夏的风,一起,它们便欢腾起来,笑得③____,一株麦穗倒向另一株麦穗,挤挤挨挨,互相推搡着涌向一边,再兴奋地奔涌回来,乐此不疲地进行着一场场接力。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多次使用叠词,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衰老是一系列的丧失,包括体力、精力、容貌、记忆力、理解力等的下降。身体的衰退像藤蔓一样悄悄蔓延,一天一天,变化微小,不易察觉。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正确认识并面对衰老,在医生帮助下区分衰老和疾病。①____,这是每位老年人需要面对的课题。

    一个人身体的健康状况在25岁时达到顶峰。这也就意味着,从25岁开始,人就开始衰老了。②____,如同花开花谢,日出日落,不可避免。就像一部机器运转时间长了,会出现老化一样,人的各个器官使用多年以后,③____。

    最容易被注意到的衰老的地方就是皮肤。人们25岁以后皮肤的新陈代谢开始减缓,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超量紫外线照射,皮肤中胶原蛋白含量每年以约1%的速度递减。35—45岁时,皮肤会出现衰老的明显迹象:皮肤的代谢能力会衰老,代谢的速度也会减缓,皮肤的自我修复与再生能力较之以前也大不如前,皮肤的张力开始明显下降。45岁之后,皮肤衰老速度大大加快。皮下脂肪萎缩,弹性组织减少,皮肤开始松垂、出现皱纹,皮肤不再红润而变苍白,皮脂腺萎缩,皮肤和毛发失去光泽。细胞和汗腺数目减少,皮肤排汗能力下降。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请结合画横线的句子,概括45岁后皮肤衰老的表现,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30个字。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9. (2023高一下·昌图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鲁迅曾在杂文《最先与最后》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材料二:

    信仰比生存重要,品格比外貌重要,成长比成功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而不知轻重者,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有时候影响结果的,又看似很轻,其实很重。所以我们唯有在不断自省中知轻重,才能知急缓进退。看清孰轻孰重,是一种大智慧。

    上述材料反映出人们对“轻与重”的不同认识,能给人以很深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与人生发展谈谈你对“轻与重”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