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

更新时间:2024-09-23 浏览次数:4 类型:同步测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
  • 1.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编排成一段话,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作为艺术家,人再度与自然做伴,度过他严肃的游戏时光。

    ②人对自然的艺术体验之奥秘隐藏于童年,儿童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前艺术”的关系。

    ③如若他选择一门艺术,再度回到自然,他必须同样借助拟人化的思维方式,与自然本身交谈,倾听那隐秘的回应,建立与自然的艺术关系。

    ④当儿童长大成人,渐渐疏离自然,便与之处于“非艺术”的关系。

    ⑤当儿童与自然做伴,度过他们严肃的游戏时光,会情不自禁地把自然里的一切拟人化,与之交谈,仿佛也听到了回应,这是人与自然最亲密无间的关系。

    A . ⑤②①④③ B . ②⑤④③① C . ⑤③④①② D . ⑤③①②④
  • 2. 下列情形中不属于乡土中国特点的一项是(   )
    A . 未婚男女必须征得双方家长同意才可以结婚。 B . 与年长者在一起,必须保持恭敬有礼的态度。 C . 为了避免双方利益纠纷,找一个熟人做证人。 D . 认为打官司丢人现眼,往往选择私了的方式。
  • 3. 费孝通《乡土本色》中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下列选项不能全部反映乡土文化的一项是(   )

    ①安土重迁    ②叶落归根    ③克己复礼    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⑤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⑥日新月异    ⑦兄友弟恭    ⑧眉目传情    ⑨人怕出名猪怕壮    ⑩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A . ①③⑤⑨ B . ②⑤⑦⑧ C . ①④⑥⑨ D . ②⑤⑧⑩
  • 4.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乡土本色》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 . 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有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B . 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C . 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D . 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树木长成一个个感叹号。它们不再有什么实际作用,只能作为村庄的一种抒情。当年被伐去的伤口上,补种了从城里回来的优良品种。不管被冠以多么矫情和名贵的说法,它们还是村庄出走的孩子。站在城市里它们①____,回到村庄却又长回调皮捣蛋的顽劣模样。一棵树进城和一个孩子出走是一样的道理,在忙碌的街道和繁华的社区,只要有草木的地方都讲着这样的道理。不能回家的时候,我就去看看城市里的树木,看看他们与我一般有家不能回的样子。我和树木曾经矫情地把城市里的家园都称作房子,自己却又都成长成了轻浮的城市坯子。看看脚下那些支离破碎的泥土,那些花——细碎的荠菜花、典雅的婆婆纳、明黄的马齿苋以及说不出名字的花,也在城市里见缝插针地绚烂起来。谁曾真的为这些委屈的日子叹息?那也是从书本上学来的② ____ ——城市里,哪一个不是从农村里来此见缝插针的孩子?我们都是自愿而悲情的进城者。

    (节选自周荣池《大地:词语和种子》)

    1. (1) 请在文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加点词均指树木,前两处用“它们”,后一处用“他们”,试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3. (3) 结合《乡土中国》相关内容及以上文段分析作者认为“我们”这些“进城者”“悲情”的原因。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个冬季, ①____变成了金山银山,“冰城”哈尔滨在各大热榜头条持续走红,成为2024开年首个“顶流”城市。“冰城”缘何成“热点”?哈尔滨成为“网红”城市的,不仅是独具魅力的冰情雪韵,还有积淀百年的人文底蕴。

    冷是阻碍,对发展构成制约。粮食作物只能种一季,基建工程也因低温、冻土等面临重重困难。冷也是资源,别具特色优势。每年12月,松花江上的冰冻了,太阳岛上的雪厚了,冰豆腐大雪垛在能工巧匠手中华美变身 , 成为美丽的冰雪胜景,透出冰的晶莹,诉说雪的浪漫,呈现梦的世界,吸引不远千里络绎而来的游客大军。精雕细琢的青花瓷雪雕、写意风格的冰雪水墨画、独一无二的冰版画……依托大自然给“冰城” ②____的礼物,越来越多优秀传统文化在雪花和冰晶中次第绽放。

    这个冬天,“尔滨”的种种“操作”让人 ③____,“冷资源”变成了文旅融合的“热经济”。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句子中的“让”与文中加点的“让”,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乡土中国》揭示了乡土社会的现实问题,让我们对中国乡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B . 我国广大妇女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和努力,起到“半边天”的重要作用。 C . “记得带伞,不然行李会让雨给淋了”,出门前,妈妈嘱咐小勇。 D . 让我看,只要我们抱着必胜的信心,一定能够战胜困难。
    3. (3)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二、现代文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棵栽植于道光年间的古树是一棵‘救命树’,保护在树上避难的村民免受洪水侵袭,如今我们将其列为‘乡愁保护点’,有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在雄安新区大王镇大阳村,安新县乡愁保护工作队成员周建斌指着一棵古槐树说道。雄安新区已经进入大规模开工建设阶段,在如火如荼建设场面背后,一些承载村民过往记忆的古宅、老树依然挺立,成为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

    为保护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雄安新区在全国没有可资借鉴的情况下,率先成立雄安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首创雄安新区“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据辛公舜介绍,在雄安新区的大规模开工建设中也出现了工程建设和“乡愁保护点”位置冲突的现象,雄安新区乡愁工作专班采取了“一案一政策”的活态保护措施,根据“乡愁文化遗产”价值和规划建设需要,针对每一处“乡愁文化遗产”的特点制定了“特殊”政策,有效保护“乡愁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配合了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雄安新区未来将利用保存下来的古宅以及古宅构件建设历史街区,利用老物件建设展示新区农耕、渔猎以及民间艺术的博物馆,利用古树打造乡愁林,让未来的新区居民记得住“乡愁”。

    除此之外,雄安新区将启动“数字乡愁”影像留存和“数字乡愁云”工作,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展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三维实时渲染技术等,构建与现实世界孪生的数字虚拟空间。通过对雄安新区内的数字乡愁点进行VR及视频解说制作,建立“数字乡愁”文化平台,最大限度保留和记录古村落乡愁。未来,雄安新区将进一步打造相应的雄安历史文化传承基地和展示区域,将传统文化融入雄安城市风貌之中。

    (摘编自鲁达、崔涛《“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融入雄安规划建设》)

    材料二

    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的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以我们自己来说罢,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是填“江苏吴江”了。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人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过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些古宅、老树在雄安新区大规模开发中依然挺立,在于它们承载着村民们的记忆,也得益于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 B . 在全国没有可资借鉴的情况下,雄安新区对“乡愁文化遗产”的成功保护,无疑为其它地区开展此类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C . 籍贯具有不变性,是人们从父辈那里继承而来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缘性,但归根结底,还是属于血缘的范畴。 D . 乡土社会中,人口繁殖是无法避免的,因人口繁殖,土地有限,血缘社群便主动自觉分裂,部分人外出寻找耕地,于是产生乡愁。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虽然城市扩张对乡村的冲击时有发生,但通过灵活处理,因地制宜,可以妥善解决这类矛盾,既不影响发展,又能留住乡愁。 B . 与自己家相比,“外婆家”通常是充满地域意义的所在。从实质上来说,“外婆家”通常不属于血缘在空间上的投影。 C . 雄安新区未来一方面会通过建设历史街区、博物馆等来保护“物质类”乡愁遗产,另一方面构建数字虚拟空间来保护“文化类”乡愁遗产。 D . 很多“新客”“客边”在村里就算繁衍了几代,依然无法获得本村的身份认同,因为中国乡土社会中的血缘和地缘是很难分离的。
    3.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印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兴起于江浙一带的两头婚,既不属于男娶女嫁,也不属于女招男入赘。在两头婚家庭里,没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对爸爸妈妈的父母都叫爷爷奶奶。 B . 2000年,时任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回福建省永定县祭祖,完成了父亲吴鸿麟回乡祭祖的愿望,临别时,吴伯雄在吴氏宗祠里题词“敬宗昭德”。 C . 金庸先生的多部武侠小说都对湖北襄阳有生动的描述。金庸去世的当晚10点左右,襄阳的金庸迷们用蜡烛摆出“走好”两个大字,以追思纪念金庸。 D . 如今,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留下“386061部队”:38,即妇女节,指留守妇女;60,即60岁,指留守老人;61,即儿童节,指留守儿童。
    4. (4) 材料一中,雄安新区对“乡愁文化遗产”做了哪些保护?请简要说明。
  • 8. 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这棵栽植于道光年间的古树是一棵‘救命树’,保护在树上避难的村民免受洪水侵袭,如今我们将其列为‘乡愁保护点’,有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在雄安新区大王镇大阳村,安新县乡愁保护工作队成员周建斌指着一棵古槐树说道。

    雄安新区已经进入大规模开工建设阶段,在如火如荼建设场面背后,一些承载村民过往记忆的古宅、老树依然挺立,成为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

    为保护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雄安新区在全国没有可资借鉴的情况下,率先成立雄安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首创雄安新区“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随着“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的开展,雄安新区乡愁家底变得清晰起来。目前,雄安全城物质类乡愁点总数2367项,非物质类乡愁遗产总数186项。

    “2020年新区征迁村原有88处‘乡愁保护点’,经过我们实地调查,又新增了93处。”雄安新区管委会公共服务局乡愁专班组长辛公舜说。

    据辛公舜介绍,在雄安新区的大规模开工建设中也出现了工程建设和“乡愁保护点”位置冲突的现象,雄安新区乡愁工作专班采取了“一案一政策”的活态保护措施,根据“乡愁文化遗产”价值和规划建设需要,针对每一处“乡愁文化遗产”的特点制定了“特殊”政策,有效保护“乡愁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配合了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

    雄安新区未来将利用保存下来的古宅以及古宅构件建设历史街区,利用老物件建设展示新区农耕、渔猎以及民间艺术的博物馆,利用古树打造乡愁林,让未来的新区居民记得住“乡愁”。

    除此之外,雄安新区将启动“数字乡愁”影像留存和“数字乡愁云”工作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展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三维实时渲染技术等,构建与现实世界孪生的数字虚拟空间。通过对雄安新区内的数字乡愁点进行VR及视频解说制作,建立“数字乡愁”文化平台,最大限度保留和记录古村落乡愁。

    未来,雄安新区将进一步打造相应的雄安历史文化传承基地和展示区域,将传统文化融入雄安城市风貌之中。

    (摘编自鲁达、崔涛《“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融入雄安规划建设》)

    材料二:

    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以我们自己来说罢,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是填“江苏吴江”了。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人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过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雄安新区在对“乡愁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走在全国前列,为其它地区开展此类工作提供了从理念到实践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B . 一些承载村民过往记忆的古宅、老树依然挺立,成为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 C . 籍贯如同姓氏一样,是人们从父辈那里继承而来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缘性,但归根结底,还是属于血缘的范畴。 D . 乡土社会中,人口繁殖是无法避免的。因人口繁殖,土地有限,血缘社群便自觉分裂,部分人外出寻找耕地,于是产生乡愁。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雄安新区将启动“数字乡愁”影像留存和“数字乡愁云”工作,运用多种技术,构建与现实世界孪生的数字虚拟空间。 B . 材料二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例如,运用比喻论证,用“细胞分裂”比喻人口繁殖,论证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C . 很多“新客”“客边”在村里就算繁衍了几代,依然无法获得本村的身份认同,因为中国乡土社会中的血缘和地缘是很难分离的。 D . 虽然城市扩张对乡村的冲击时有发生,但通过灵活处理,因地制宜,可以妥善解决这类矛盾,既不影响发展,又能留住乡愁。
    3.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观点的一项是(   )
      A . 晋东南地区女孩子,七夕节要逮一只吐丝的蜘蛛,圈在匣子里。第二天观察蜘蛛的结网疏密状况,越密乞巧越多。 B . 如今,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留下“386061部队”:38,即妇女节,指留守妇女;60,即60岁,指留守老人;61,即儿童节,指留守儿童。 C . 女星赵雅芝的丈夫胡启立先生带着儿子一同回到祖籍台山,亲自祭拜祖先,表达了自己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D . 金庸先生的多部武侠小说都对湖北襄阳有生动的描述。金庸去世的当晚10点左右,襄阳的金庸迷们用蜡烛摆出“走好”两个大字,以追思纪念金庸。
  • 9.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亲戚关系,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如今正在青年之中式微 , 他们以一种逃离的心态远离传统的亲戚关系甚至“断亲”。这里所说的“断亲”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与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不是法律上所指的绝对的割断亲戚关系。

    ②传统社会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因为生产力、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下,人们总是要互助才能活下去。我们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更多以市场经济为主。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富足的状态,导致了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独立”的生存方式。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

    ③另外,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各种内卷。尤其是教育的内卷,使孩子的大量时间都被各种辅导班和作业消耗掉了,他们从小到大都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基本独立于扩大化的家庭。这种内卷化的社会生长环境,对于青少年而言,休闲生活被极大地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与此同时,青少年从小就以学习为主,从小就与学校朋辈同学的见面、交流、互动显著增加,使得他们有了情感替代,用同学、朋友关系替换了亲缘关系。而且,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

    ④作为中国典型的互联网“元世代”,00后在现实中越来越个体化、原子化和生活半径的紧缩化。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与人”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抢占了青年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断亲”因沉溺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皇之地上演。

    ⑤最近几十年,中国产生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造成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乃至国外选择工作和成家立业。这种居住地的远距离分化,导致了表兄弟妹甚至亲兄弟妹之间也没法频繁交往。

    ⑥尽管互联网世代的青年呈现了比以往世代更加独立的个性和独自生活的适应能力,“断亲”的社会环境、时代条件和家庭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随着00后世代的年龄增长,他们将成家生子,之后形成自己的核心家庭,而结婚带来新的亲戚关系,他们要不断适应成年人的亲戚网络,也将唤起新的亲缘。我把这个称为“亲缘唤醒”效应,只有亲自体验才能喚醒。这种心理也可以扩展到亲缘关系或朋友关系认知层面,即有的年轻人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

    ⑦还有一个变化是,由于国家推行二孩三孩政策,未来很多年轻人会有二孩、三孩,独生子女的现状会有很大变化。那么他们又有了兄弟姐妹了,下一代就会有二代的表兄弟姐妹。这种回归,当然不一定是完全复原,但某种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是会出现的。

    (选自何国盛的《“断亲”青年:谁还在走亲戚?》)

    材料二:

    ①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②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选自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节)

    材料三:

    ①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

    ②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

    (选自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血缘与地缘》,有删节)

    1. (1) 材料一第①段中加点词“式微”在文中具体是指
    2. (2) 以下对“断亲”的理解符合材料一的文意的一项是(   )
      A . “断亲”是指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长辈之间彻底脱离亲戚关系。 B . “断亲”现象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心理意义上的,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 C . “断亲”现象是现代社会暂时出现的,而“亲缘唤醒”在以后必然出现。 D . 教育内卷严重压榨年轻人亲缘交往时间是年轻人“断亲”的最重要原因。
    3. (3) 不能依据三则材料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 互联网在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日渐重要,其越发达普及,“断亲”现象就会越严重。 B . 现代社会出现的“断亲”现象会影响到材料二所说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 C . 传统社会未产生大规模“断亲”现象,与社会流动性差、城市欠发达有直接关联。 D . 未来以血缘维系的社会关系不一定能完全复原,但血缘维系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
    4. (4) 小金在微信中把“工作群”置顶,然后是几个“朋友群”,其后是“家族群”。小田认为这体现了材料二中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述你的理由。
    5. (5) 面对当今社会“断亲”现象,我们是否有必要主动去“唤醒亲缘”?请结合所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和“禄村农田”的“微观社会学”研究基础上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费孝通构建的乡土中国理论,实际就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一问题,而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因此,乡土中国即指中国基层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确切地说,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

    从历史变迁的经验事实看,从20世纪40年代到今天,中国乡村社会已经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历史变迁,即革命、改造、改革和市场转型。如今,乡村社会的“乡土本色”逐渐淡去,后乡土性色彩越来越明显。

    “后乡土中国”是对“乡土中国”理论的发展,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用后乡土性来概括和解释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是要说明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乡村社会具有着自己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得乡村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并行相随,而非被现代化所取代。

    变迁之后的乡土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在村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上,那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和“空巢社会”。由此看来,如今的乡村社会,虽然村落共同体依然存在和延续,但共同体内的主体构成以及主体的社会行动都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迁。

    后乡土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变迁就是农户生计模式的转型,尽管在乡村发展进程中,农业经济与粮食生产也在不断增长和发展,但是对于多数农户而言,农业却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生计模式。多数农户的生计模式属于农业+副业的兼业模式,而且越来越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与生活来源是依靠外出打工或工商经营,从农业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来看,较多农户的主业其实已从农业转型为非农业。

    乡土文化在与现代性文化的交汇融合中走向分化和多元化。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规范和价值系统,随着现代性文化不断向乡土社会的渗透,村民生活方式从单一的村落生活迈向乡——城两栖生活,社会经济的转型驱动着乡土文化的变迁。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村落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人口流动率小,人们的往来也疏少,他们的生活富于地方性,三家村就是典型的相对孤立和隔膜的村落代表。 B .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这两个概念也可以称作“有机的团结”的社会和“机械的团结”的社会。 C . “乡土中国”是指过去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它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具体而生动的描述。 D . “后乡土中国”是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出的一个概念,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终老是乡成为乡土社会中的生活常态,生活在这样的村庄里的人们,彼此“熟悉”成为一种人际关系特色。 B . 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具体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悉”社会。 C . 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D . 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当下中国乡村社会变迁逐渐被现代化所取代,乡村社会的自有特质越来越不明显。
    3. (3) 下列选项中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   )
      A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 .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C .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D .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4. (4)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乡村从“乡土社会”到“后乡土社会”的特征变化。
    5. (5) 如何理解中国社会的乡下人“土气”?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