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昆明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检测模...

更新时间:2024-09-13 浏览次数: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A、迷路时,最好的方式不是抓阄求神、原地纠结,而是走好正在走的路。B、走着走着,就会遇到新的风景,然后根据新环境再作判断。时间久了,方向就有了。方向不是选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C、方向不仅来自于选择,而是可以来自于创造:方向甚至不是固定的,而是随时在变的。因此,什么是方向?D、把当下的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做成自己喜欢的事,____。

    1. (1) ABCD四句里有语病的一项( )
      A . 迷路时,最好的方式不是抓阄求神、原地纠结,而是走好正在走的路。 B . 走着走着,就会遇到新的风景,然后根据新环境再作判断。 C . 方向不仅来自于选择,而是可以来自于创造 D . 把当下的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做成自己喜欢的事。
    2. (2) 在上文的横线处接续句子,最合适的一项( )
      A . 因此,方向不是选择,是创造。 B . 方向怎么会是咔嚓一下子蹦出来的呢? C . 这就是你的方向。 D . 人有了方向才会全力以赴。
  •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qí) 粗(kuàng)褴(lǚ) 然而止(jiā) B . 跚(pán) 徘(huái) 唐(tuí)抑扬顿(cuò) C . 睢(zì) 教(huì) 救(zhěn) 吹毛求(chī) D . (diàn) 热(zhì)薄(pǐ) 骜不驯(jié)
  • 3. (2021·安顺)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近期,局部地区出现本土病例,这再次提醒我们接种新冠疫苗、构筑免疫屏障刻不容缓。 B . 禁毒微电影《有你》以生动的故事向人们张扬禁毒理念,丰富了禁毒宣传的形式和内容。 C . 贵州贵安招果洞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在西南乃至全国都很罕见。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D . 再平凡的工作,我们都不能漫不经心地应付,而要以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来对待。
  • 4. (2021·遵义)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卫夫人教授王羲之书法,她认为:点如“高峰坠石”,让人理解       , 横如“       ”,让人领悟       ;竖如“       ”,让人知道       。书法之美,一直是与生命相通的!

    ①强韧和坚持  ②万岁枯藤  ③重量与速度  ④千里阵云  ⑤开阔的胸怀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③④①②⑤ C . ③④⑤②① D . ⑤②①④③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2)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3. (3) 包含着游子崔颢的乡思惆怅的句子是“? ”。(《黄鹤楼》)
    4. (4) “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琴棋书画在古代文人雅士的诗文中常有体现,请写出含有“琴”或“书”字的连续两句古诗文:
二、综合性学习(共12分)
  • 6. 学了“人无信不立”后,学校开展“诚信进校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 (1) 仿造示例,请你为本次活动再设计两个活动形式。

      示例:

      活动一:名人故事说诚信

      活动二: 。

      活动三:

    2. (2) 请你以“诚信”为主题给自己写一段激励、警醒自己诚信的话,至少采用一种修辞手法,50字以内。
  • 7. 这学期同学们读了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年级组打算让每班出一期关于这部书的板报。请你用一个四字词语为本班确定一个板报主题,并参考以下目录,选取一个最能体现这个主题的内容,结合作品为同学们做简要介绍。

    板报主题:

    介绍:

  • 8.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欣赏明代书法家祝枝山的书法作品(局部),依据图片中方框内的句子回答问题。

    1. (1) 关于书法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篆书 B . 隶书 C . 楷书 D . 行书
    2. (2) 将“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正确、工整、规范地抄写下来。

三、阅读(共32分)
  • 9.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题。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 . 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 . 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 . 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 (2) 试着从动静和写景的顺序的角度赏析颔联和颈联。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 , 遂从三姑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幔亭峰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注】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沿阻绝 溯: ②属凄异引:

      ③不及返 顾:④岩幔亭峰后崖也 即: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B .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 .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D .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3.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4. (4) 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了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
  • 1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口味偏好和基因有关

    ①为什么不同的人口味喜好不同?口味的不同是否与人的本质区别基因有关呢?

    ②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饮食喜好不只与味觉基因有关,与嗅觉基因也有关系。

    ③拿香菜来说,喜欢香菜的人吃什么都想放点香菜进去,厌香菜的人闻着味道就有一种本能的排斥。不同人种间,讨厌香菜的人比例存在极大差别,2012年两位加拿大科学家统计发现东亚人讨厌香菜的最多,有21%;拉丁裔和中东地区讨厌香菜的人比例最低,分别只有4%和3%。研究发现这是11号染色体s72921001的位点多态性的缘故,而且如果OR6A2嗅觉受体基因出现变异,就会明显表现出对香菜的排斥,闻起来觉得有点像碱性肥皂味。

    ④从源头上说,我们的味觉基因包括“酸味”“甜味”“苦味”“咸味”“鲜味”五个大类。酸、甜、苦、咸、鲜是基本的味觉组成,科学家们已经确认了一些与味觉能力相关的基因。

    ⑤苦味味蕾是口腔中最发达的味蕾,苦味基因也是味觉基因中种类最多的,达数十种,这也表明苦味基因是受到自然选择而被最多保留下来的基因,说明对人体有帮助。比如有种苦味基因为TAS2R16,这个基因强的人对苦味敏感,能尝出植物中常见的吡喃葡萄糖苷类毒素。

    ⑥2011年6月,复旦大学的研究发现,中国人的TAS2R16苦味基因最发达,他们还推测出5000——6000年前,中国曾发生过大规模的自然筛选,那些不能尝出有毒植物中苦味的人被淘汰,而那些无毒或毒性很低的植物被保留下来并进化至今。

    ⑦再来说甜。哺乳动物往往是通过对舌头味蕾中神经细胞产生的味觉受体来辨别味道的,甜味物质与甜味受体结合便会产生电流刺激,令大脑感知这种味道。美国科学家曾在人类第四对染色体上鉴别出了与感受甜味有关的基因。而来自哈佛医学院的研究小组则通过小鼠实验,发现甜味受体的产生受特定基因控制。

    ⑧辣味基因的发现,源自意大利科学家“重走丝绸之路”的创举。他们开创性地对古丝路上那些尚未被现代文明影响的部落进行了研究,并从他们经久不变的饮食习惯中探究出关于基因对口味的影响。从已知基因中发现8个突变点,其中就包括一个与感受辣味相关的离子通道蛋白编码基因,这个基因决定了人们辣口味的偏好。

    ⑨因此挑食或许只是基因不同。佛罗里达大学嗅觉和味觉中心的一位科学家称,与男性相比,味觉超常的能力在女性身上更为常见,而亚洲人和非洲裔美国人中味觉超常的人又比白种人多。科学家估计,在美国,大约有15%的人是味觉超常人士

    ⑩当然,美食不止跟味觉、嗅觉基因有关,它还蕴含着感情与历史。大多数人都具有小时候形成的故乡味觉记忆,它非常强烈,让人对之念念不忘,据说孩子想家了,多半是想家里的饭菜了。

    1. (1) 第①段第②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 (2)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改为括号内的词语,哪一句改变了原意( )
      A . 饮食喜好不只(不仅)与味觉基因有关,与嗅觉基因也有关系。 B . 如果or6a2嗅觉受体基因出现变异,就会明显表现出对香菜的排斥,他们闻香菜会觉得有点(略微)像碱性肥皂味。 C . 他们还推测(预测)出5000——6000年前,中国曾发生过大规模的自然筛选,那些不能尝出有毒植物中苦味的人被淘汰。 D . 因此,挑食或许(可能)只是基因不同。
    4. (4) 鲁迅小说《社戏》结尾:“真的,我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有同学看完本文后,认为社戏中的我觉得那夜的豆好吃,完全取决于“我的味觉和嗅觉基因,请你根据本文的知识说说你的看法。
  • 1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传承经典诗文,唤醒文化基因

    康震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经典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发展,积淀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标识,也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宝贵资源。

    ②古代经典诗文始终秉持的价值观念是崇尚理想信念,弘扬家国情怀。这里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追求,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高远志向,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它们的内涵各有不同,其共同点在于:肯定自我价值,敢于面对挑战,彰显爱国精神,捍卫民族气节。坚信人生道路,期待社会进步。这些坚定的价值观念是精神更是信仰,是古代经典诗文与中华文明的重要内涵。

    ③古代经典诗文的重大主题之一是人文关怀与民本思想。孟郊吟诵母子情写出了《游子吟》,苏轼追忆夫妻情写出了《江城子》,李白感念朋友情写出了《赠汪伦》,在几十上百字的短小篇幅里,寄寓了赤诚浓厚的人间真情,流传千载至今不绝。“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是将仁爱的精神与治国安邦的社会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赋予仁爱精神以体恤民众、承担责任的生动内涵,成为古代经典诗文寄寓民本思想的精神标识。

    ④一部中华经典诗文的历史,就是承载、展示中华民族情感与智慧的历史,贯穿其中的是礼乐精神。“礼”规范着人们的言语行为,也规范着人们的心理情感,“乐”则通过内在情感的交流,达到群体和谐的目的。在经典诗文中,自然的情绪升华为人际间的和谐情感,自然的感官升华为充满温情的艺术感受,其目的是为了陶冶和塑造“发乎情止乎礼”的性情。它们共同沉淀在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的文学文本中,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培育、性格养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经典诗文中,在文学家的精神世界里,才有壮怀激烈的人生奋进,才有飘逸洒脱的超越追求,这使他们的诗文迸发出既雄阔壮美又清俊超然的万千气象,而这正是中华经典诗文生命智慧的特有魅力。

    ⑤这些深埋在诗文经典中的精神力量本就在国人心中,我们就是需要去唤醒它们。事实证明,只要我们真正讲透、讲懂传统文化里的哪怕一联诗、一个场景、一段故事,人们就会记住一辈子,甚至受用一生。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深深埋藏在这些具象中,成为刻印在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就是要以通俗化、大众化、艺术化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唤醒每个人心中的中华文化基因,让人们从中获取知识、汲取营养、吸取智慧,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生机与活力。

    ⑥中华经典诗文,走过了一条漫长曲折又繁荣兴盛的发展之路。凝练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华文学传统与中华美学精神。我们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古代经典诗文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推动中国文学乃至中华文明不断走向创新发展的未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请概括选文中心论点。
    2. (2) 选文第②段中已经引用了三处诗文,可否将画线的诗句删掉?为什么?
    3. (3) 阅读选文第③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下面的分析。

      首先① ,接着②,最后③

    4. (4) 课堂上,阅读完这篇文章的第⑤段,老师给同学们做了一个示范,请你结合对选文的理解也仿写一个排比句,表达出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象征非常具象”的理解。

      语文老师:对许多人来说,中国文化的象征非常具象,可能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样的话;就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样的诗;就是“郑和七下西洋”这样的故事。

      学生:

四、作文(40分)
  • 13. 请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写作。

    题目一:《             并没有结束》

    题目二:请以“从那一刻开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若选题目一,请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④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