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实验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八月模拟历史试题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三上·江夏月考) 传说中的伏義氏十一个氏族,皆以龙为图腾。神农氏所属的五个氏族,皆以火为图腾。祝融八族中,有以动物为图腾之虎氏,有以植物为图腾之芋氏。与图腾崇拜同时或者稍晚的时候,又发生了祖先崇拜。上述现象的出现表明(     )
    A . 人类已经出现了阶级社会雏形 B . 是部落战争掠夺财富的必然结果 C . 中华早期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D . 人类过上了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
  • 2. (2024高三上·江夏月考) 下面两幅图分别为西汉文帝后期和景帝中元六年地方政区变化示意图。它反映出当时(     )

    A . 政治中心发生东移 B . 王国威胁解除 C . 中央行政体制调整 D . 政治局势趋稳
  • 3. (2024高三上·江夏月考) 黄河古称”河”“河水”。《诗经》中曾描述其水“清且涟猗”,战国时河水已经浑浊。“黄河”一词出现于汉代,但是直到唐宋时期才被广泛使用。黄河名称的变化
    A . 折射出农耕经济的发展 B . 体现环保意识的增强 C . 反映出经济重心的南移 D . 表明水利观念的更新
  • 4. (2024高三上·江夏月考)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学规》中把“言忠信,行笃敬”作为修身之要,把“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作为处事之要,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接物之要。这一学规旨在(     )
    A . 重塑道德规范之礼 B . 确立社会主流价值观 C . 培养封建统治人才 D . 推动学校教育的变革
  • 5. (2024高三上·江夏月考) 明朝时,杭州西湖成为四方宾客“渴想”之地。“城中人不事耕种,小民仰给经纪,一春之计全赖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览。时人叶权认为:“若禁其游玩,则小民生意绝矣。且其风俗华丽,已入骨髓,虽无西湖,不能遽变。”这反映了当时(   )
    A . 商业经营方式改变 B . 户籍管理制度混乱 C . 商业资本集聚明显 D . 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 6. (2024高三上·江夏月考) 19 世纪70年代,清廷内部出现“塞防”与“海防”的争论。 左宗棠认为,“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外患自无隙可乘”;浙江巡抚杨昌濬则指出:“西洋各国以船炮利器称雄海上已三十余年,包藏祸心,莫不有眈眈虎视之势。”上述材料说明(  )
    A . 沿海地区经济实力远超西北 B . 顽固派与洋务派间分歧严重 C . 外交关系影响晚清国防战略 D . 边疆危机强化清廷忧患意识
  • 7. (2024高三上·江夏月考) 从1911年12月7日起,上海某报连续刊载如图所示广告。据此可知,当时(     )

    A . 民国政府奖励工商 B . 封建习俗荡涤净尽 C . 共和理念受到推崇 D . 租界权益部分收回
  • 8. (2024高三上·江夏月考)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了4500余种报刊。这些报刊的命名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使用了不同的关键词。在“红旗”“红色”“工人”“青年”等成为报刊命名高频用词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 )
    A . 确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B . 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 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D . 提出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 9. (2024·湖南) 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农民不愿对同宗同姓的地主展开斗争,认为“卖命不卖姓”。随着土地改革深入,农民中逐渐流行“天下农民是一家”“庄稼人向着庄稼人”的说法。这反映出土地改革(       )
    A . 改造了农村基层组织结构 B . 推动了农村宗族观念消亡 C . 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D . 改变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 10. (2024·甘肃) 下图为1990年到2012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统计图,图中数据反映出(       )

    A . 私人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 B . 汽车制造业成为新型支柱性产业 C . 人民群众对自驾游兴趣日益增长 D . 市场经济改革推动了交通现代化
  • 11. (2024高三上·江夏月考) 经考古发现,古代埃及在属于涅伽达文化I期(约公元前4000一前3500年)与涅伽达文化II期(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时期之交的一个墓中发现了一个画着象征王衔符号的荷鲁斯神鹰的形象,还发现了城墙模型。据此可推知,当时(     )
    A . 国家官僚机构的成熟 B . 神庙经济居主导地位 C . 社会存在不安定因素 D . 君主专制政体已形成
  • 12. (2024高三上·江夏月考) 在1690年的一场战役中,威廉差点被詹姆斯二世的军队射死。有学者感慨:如果那发子弹再低几英寸,天主教可能仍然统治着英国,法国可能会主宰欧洲,而工业革命可能就不会发生了。该学者(    )
    A . 把历史必然与偶然因素有机结合 B . 认为法国应该最早发生工业革命 C . 缺乏历史依据凭空推理得出结论 D . 强调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
  • 13. (2024高三上·江夏月考) 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无产阶级革命要同时在几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才能取得胜利。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却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论断。列宁的这一论断(     )
    A . 预示社会主义革命时代来临 B . 是立足俄国实际的正确理论 C . 阐述了国际关系格局新变化 D . 明确阐明了二月革命的性质
  • 14. (2024高三上·江夏月考) 英、法、德、美等西方国家相继通过法律确立了文官制度。这些法律规定职业文官不得参加政党或工会;不得兼任议员;不得公开发表政见,对政府任意批评;政府不能轻易地解除文官的职务,文官一直服务到退休为止。这些规定( )
    A . 保证了政治和管理的结合 B . 利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C . 表明西方政党间斗争激烈 D . 规范了国家政务官的选用与管理
  • 15. (2024高三上·江夏月考) 2023年8月24日,日本政府正式倾倒核废水入海,中国政府强烈谴责并宣布全面禁止进口日本水产品。奇怪的是,西方媒体集体失声,这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时遭遇西方猛烈谴责完全不同。该现象反映出(       )
    A . 国家利益主导舆论方向 B . 意识形态斗争日益严重 C .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主题 D . 国际环境保护意识淡漠
二、材料题(共计55分)
  • 16. (2024高三上·江夏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家风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可以追溯至先秦时代,以民为本、重视民生成为此时王室家风中的重要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礼”的学习贯穿于家庭教育之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孔子对其子孔鲤的过庭之训,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汉朝以来,立德修身、重视治学、学而优则仕的家风逐步形成,大量家训开始出现,譬如汉高祖刘邦遗嘱《手敕太子文》,教导其子刘盈要“读书练字,尊老用贤”。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的社会思潮不断涌现,但以儒家伦理为基础的家风文化仍然占据主流,忠孝礼仪、读书修身、勤俭节约仍旧是传统士族家庭进行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如诸葛亮的《诫子书》、曹操的《诫子植》。除了诫子文书之外,《颜氏家训》的问世意味着我国拥有了第一部系统成熟的家风教育文献,直接推动了我国家风文化在民间的大发展大繁荣。李唐帝国时,家风文化的一个鲜明特点是“重视知识、读书论学”,这得益于文官科举选仕制度的确立。 

    宋明时期,出现大量家训读本,如司马光的《家范》、陆游的《放翁家训》等,内容涉及忠君爱国、读书学习、修身立世、礼仪规范、勤俭节约、齐家守业等,集中体现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家风的主要内容。宋明时期,以儒家家风为主体,以商贾家风、女子家风等为有益补充,中国传统家风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具备了成熟完备的理论形态。 

    ——摘编自张贝:《历史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家风文化及当代价值》

    1. (1)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家风的主要特征。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家风传承发展的积极影响。
  • 17. (2024高三上·江夏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通过设立机构来维持各国货币间的平价值,同时允许各国独立追求国内经济目标并在必要时对平价准则进行调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旨在纠正战时金币汇兑标准中的常见问题,如竞争性贬值、贸易保护主义、通货紧缩、高失业率等,并为各国提供一种介于更大汇率灵活性和回归金本位之间的妥协机制。布雷顿森林体系需要持续面对宏观调控、汇率可信度和充足流动性所导致的问题。在这一不完善的体系中,美元迅速成为主要国际储备和支付手段。

    ——迈克尔·波尔多《美联储货币政策与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二   纵观中国与国际金融体系互动的历程可以发现,中国从建国初期的国际金融体系游离者和挑战者,逐渐转变为国际金融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中国通过与国际金融体系的合作,获得了经济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国际金融体系由于有了中国的积极参与而变得更具代表性。

    ——陆演炜《中国参与国际金融体系的动力分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重建国际金融体系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与国际金融体系关系的演变及其原因。
  • 18. (2024高三上·江夏月考) 【马克思主义与民主革命】

    材料一:十九世纪末,清政府派驻国外的个别外交人员以及西方传教士等开始向中国零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1901年后,赴日留学生转译日本关于社会主义的专著。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赞赏,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五四运动后,增加了法国、俄国等传入途径,大量报刊开始摘登社会主义著作介绍马克思主义,各地陆续成立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李大钊、陈独秀、李达等人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准确、全面的阐述,马克思研究丛书以及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单行本陆续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被全面引进和翻译。

    ——摘编自李奕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当代启示》

    材料二:1948年,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00周年之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中国知识理论界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百年纪念活动。马克思主义学者与自由知识分子通过发表马克思主义百年纪念文章,其内容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所取得的成就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革命的介绍分析。纪念活动反映出了1948年知识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与发展的思考,以及自由知识分子从改良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复杂的心路历程变迁。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纪念活动注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阐释,而自由知识分子在纪念活动中则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运用关注较多。这一年,各民主党派与知识分子对待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的态度都在悄然发生改变。

    ——摘编自贺金林、江东屹《1948年中国知识理论界的马克思主义百年纪念》

    1. (1) 根据材料一,概述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马克思主义百年纪念活动的历史背景及政治意义。
  • 19. (2024高三上·江夏月考) [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材料  作为不同地区的文明,因文明的属性不同,其创造的相关成果也各不相同。……从历史上看,一个文明可以和一个国家重合,也可以在空间上超越一个国家。一个文明可以包括国家的一种类型,也可以囊括国家的多种类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与习俗,孕育了不同的文明,而不同的文明又为人类的进步提供了丰厚的滋养。迄今为止,世界上的文明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摘编自杨共乐《文明与文明观刍议》

    请以“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