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五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5 搭石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4年秋季五年级上册语文《搭石》同步练

更新时间:2024-10-11 浏览次数:4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达标。
  • 1. 读拼音,写词语。
    1. (1) 为了保持píng héng,他不得不伏下身子。
    2. (2) 班长发动大家xié zhù小明改掉lǎn duò的毛病。
    3. (3) xùn qī就要来了,请大家做好准备。
  • 2. 字词积累与拓展。

    访 间 挽 隔

    1. (1) 以上四个汉字按照音序排序,顺序为
    2. (2) “间”是多音字,读jiān时一般用来表示方位、空间概念,读jiàn时通常表示空隙、距离。因此,它在“衣帽”中应读作,在“亲密无”中应读作
    3. (3) 结合语境,给下列加点的“挽”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挽”的意思有:①拉;②扭转;③向上卷(衣服);④牵引(车辆);⑤哀悼死者

      既然鞋子湿掉已是无可回的事,不如现在起裤脚,然后手着手慢慢蹚过河去。

  • 3. 选词填空,把序号填在句中的横线上。
    ①暴发  ②爆发  ③止步  ④留步
    1. (1) 夜里,山洪突然
    2. (2) 战争以后,我们就失去了联系。
    3. (3) 小弟告辞了,兄台请,不必相送。
    4. (4) 如果我们就此,就会前功尽弃。
  • 4. 选字填空。
    1. (1) 稳   隐

           身 藏 

    2. (2) 访 放 仿 纺

      照 假 问 

  • 5. 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空。
    如果……就……    无论……都……    假如……总要……
    1. (1) 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2. (2) 人们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会放下带的东西,把搭石铺稳。
    3. (3) 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
    4. (4) 对面来人,这边的人会在这边第一块搭石前停下,让对方先过。
  • 6. 在横线上注明运用的修辞方法。
    1. (1) 高梁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2. (2) 寒风吹到脸上,就像刀割一样疼。
    3. (3) 当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我们要说:“谢谢!”当妨碍了别人的时候,我们要说:“对不起!”当别人向自己道歉的时候,我们应该回答:“没关系。”
    4. (4)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 (5)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二、灵活运用。
  • 7. 《搭石》一文写作特色说法有误的是( )
    A . 详略得当 B . 借物喻人 C . 点面结合 D . 语言华丽
  • 8. 按要求选择相应的句子的序号填空。
    A.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B.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C.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⑴《搭石》表现出来的画面美的句子是
    ⑵《搭石》表现出来的音乐美的句子是
    ⑶《搭石》表现出来的心灵美的句子是
  • 9. 概括下面语句的主要意思,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A . 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急着赶路。 B . 上了点儿年岁的人发现搭石不稳。 C . 上了点儿年岁的人主动摆搭石。 D . 上了点儿年岁的人在搭石上来回踩踏再离去。
  • 10. 读完课文后,下列哪些是你学到的快速阅读的策略?(    )
    A . 读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不回读。 B . 阅读时要抓住关键词句,边读边思考。 C . 边读边想象画面,并批注自己的感受。
  • 11. 按要求写句子。
    1. (1) 乡亲们踏踏的脚步声,像轻快的音乐。(照样子,仿写比喻句)
    2. (2)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一定都见过这样的情景。(修改病句)
    3. (3) 照例子,写句子。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风筝飞上了高高的天空,带去了,也带去了;一张小小的邮票,联结着,也联结着

三、碰撞书本。
  • 12. 根据课文理解来填空。
    1. (1) 《搭石》是一篇,课文运用了的写作手法。通过“”等平凡的情景,反映出“搭石”在,赞扬了乡亲们的精神。
    2. (2) 全文的写作顺序:——————
  • 13. 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 (1)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①这几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巧用叠词,描写了一行人时动作的,给人以美感。

      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发挥想象写一写。

    2. (2)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①“它们”是指,“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是指

      ②仿写句子。

      一条条,联结着你我的牵挂,也联结着

      一条条,联结着各个村落,也联结着

四、感受阅读。
  • 14.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一)。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①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②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 (1) 第一自然段描写的是的情景,如同一幅优美的图画。
    2. (2) 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句①。(提示: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也可以从感官描写的角度)
    3. (3) 下列词语最适合形容选文第二自然段中第一种情景的是( )。
      A . 客套 B . 谦虚 C . 礼让 D . 胆小
    4. (4) 文中加点词“理所当然”写出了( )。
      A . 年轻人背老人的无奈 B . 老人过搭石的逞强 C . 年轻人尊重和照顾老人的美好品质
    5. (5) 下列对句②的理解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句话只是为了赞扬搭石任人踩踏、无私奉献的品格。 B . 搭石就像一条可有可无的小路,只是为了乡亲们过河而存在的。 C . 这句话不仅写了搭石默默无闻的品格,还赞扬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搭石也是联结乡亲们美好情感的纽带。 D . 这句话是说这里的乡亲们与世隔绝,精神状态很难改变,就像石头一样。
  • 15.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选文,不回读,记下所用的时间,完成练习。

    经常到山里的人,火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 (1) 你读选文用了分钟。
    2. (2) “相背而行”指。由此可知,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可以用“而行”来替代。
    3. (3)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两个场景,两个场景分别表现出了乡亲们的美好品质。其中“”“”两个词表明这样的场景时常发生,最能表现乡亲们的美好品质。
    4. (4) 第二自然段中“美好的情感”指的是。第二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

      A.总结全文 B.呼应开头 C.点明中心 D.引人思考

  • 16. 课外阅读(一)。

    打树花(节选)

    门前广场上临时拉了一些电灯,将堡门下半截依稀照见,上半截和高高在上的门楼混在如墨的夜色里。一个正在熔化铁水的大炉子起劲地烧着。鼓风机使炉顶和炉门不停地吐着夺目的火舌。这火舌还在每个人的眼睛里灼灼发亮,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此地的一道奇俗——打树花。对于此奇俗,我只知道此地百姓年年正月十六闹灯节,都要演一两场打树花。

    仪式过后,撤去供案,开炉放铁水。照眼的铁水倾入一个方形的火砖煲中。铁水盛满,便被两个大汉快速抬到广场中央,同时拿上来的还有一个大铁桶,水里泡放着十几个长柄勺子,先是其中一个大汉走上去从铁桶中拿起一个勺子,(   ),(   ),(   ),(   )。就在这一瞬,好似天崩地裂,呈现出任何地方都不会见到的极其灿烂的奇观! 金红的铁水泼击墙面,四外飞溅,就像整个城墙被炸开那样,整个堡门连同上边的门楼子都被照亮。由于铁硬墙坚,铁花飞得又高又远,铺天盖地,然后如同细密的光雨闪闪烁烁由天而降。可是不等这光雨落下,打树花的大汉又把第二勺铁水泼上去。一片冲天的火炮轰上去,一片漫天的光雨落下来,接续不断。每个汉子的经验和功夫不同,手法上各有绝招,又互不示弱,渐渐就较上劲儿了。只要一较劲,打树花就更好看了。一位年纪大的汉子身材短粗敦实泼铁水时腰板像硬橡胶一舀一舀泼起来又快又猛又有韵律铁水泼得高散的面广而且正好绕过城门洞;铁花升腾时如在头上张开一棵辉煌又奇幻的大树。

    正像其他民俗一样,打树花源于何时谁也不知。只知道世界上唯有中国有,中国唯有在河北蔚县暖泉镇北官堡才能见到。

    1. (1) 看到这篇短文的题目,我产生的问题有:带着这些问题阅读短文,可以加快阅读速度。
    2. (2) 按照动作的先后顺序将下列内容填在文中括号内,排序正确的是( )。

      ①弯腰一舀 ②走到火红的铁水前

      ③跟着甩腰抡臂 ④满满一勺明亮的铁水泼在城墙上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①③④ C . ①②④③ D . ②①④③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重点描写了一位年纪大的汉子表演打树花的情形,他表演的特色在于:①;②;③
    4. (4) 下面对短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打树花这一奇俗,尤其奇在打树花的技艺奇特 B . 表演打树花时,只有表演者之间互相较劲,打树花才会好看 C . 作者通过描写大汉泼铁水的过程,表现出了表演者的动作娴熟 D . 抒发了作者对打树花人的敬佩赞美之情及对祖国传统技艺的自豪之情
    5. (5) 阅读短文,简要介绍打树花这一民俗。
  • 17. 课外阅读(二)。

    母亲架设的桥 ( 节选 )

    孩提时,母亲常领我去峡谷深处,让我坐在一领蓑衣那么大的一块小小田塍(chéng)上,自己浸没在齐膝的水田里插起秧来。

    这峡谷,背着阴,每天的日照不过3小时光景。这在村里,也是块十分贫瘠的谷地。我家就在这样的山谷口。谷里也有旱地,母亲种上了甘薯、萝卜之类。上那儿去,中间有条很深的小溪。上面架着桥,可每当发起大水,就常会被冲毁,母亲就常去修桥。因为这是母亲独自干活的峡谷,没法儿去托赖众乡邻。

    到时候,擅长修建寺庙和神社的木匠大伯,必定从哪儿归来,从山里砍来两根圆木,横在狭窄的小溪上,上面排好栗木板,堆上土。而后,叫我们兄弟踩结实,就成了一座坚固的红土桥了。约莫过一年,土桥旧了些,桥边杂草丛生,杂草下,一排排露出像在神社屋檐椽子上见到的那种白色缺口。而且,桥在变旧,栗木会腐烂,一看,桥的背面,竟长满了蘑菇。母亲把这些采了来,给我们做饭盒里的菜肴吃。

    母亲在她的一生中,把这座通向有关自己一家生计的谷田去的小桥,不知修过多少回!不论哪天架的,这座桥总是在圆木上堆着土,长起蘑菇来。

    为了微薄的收成,母亲尽心尽力架起了这座桥,由此取得我们一家的口粮,可以说,是性命攸关的一座桥。因此,那桥,不论修得如何简,可仍是美好的啊!

    1. (1)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童年——— 田埂——— 依赖——

    2. (2) “性命攸关”是指。作者说这是“性命攸关的一座桥”是因为
    3. (3) 找出文中表现母亲种地环境恶劣的语句。
    4. (4) 文中的桥建在什么地方?是怎样修建成的?
    5. (5) 作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
  • 18. 图片展示的是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六尺巷,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它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的典故。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意为名焉。

    1. (1) 材料中的“让墙诗”的作者是史料中提到的
    2. (2) 在小巷的出口处有一座汉白玉牌坊,上面刻着“礼让”二字。由此可知,六尺巷的“六尺”指的是( )。(多选)
      A . 六尺的宽度 B . 人们的心灵境界 C . 人们和谐礼让的精神 D . 具体的地名
  • 19. 小练笔。

    本文作者运用了小中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走搭石这件司空见惯的事情,赞美了人们的心灵美。请你运用这种写法续写下面的片段。

        妈妈的爱如同那温暖的阳光,撒遍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