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 | 出处 |
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高立二世兄子婴 | 《史记·六国年表》 |
高(赵高)乃召始皇弟,授之玺 | 《史记·李斯列传》 |
A | 大革命时期 | 革命根据地 | 1931年在江西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
B | 土地革命时期 | 解放区 | 建立工农民主专政,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
C | 全面抗战时期 | 抗日根据地 | 政权建设采取“三三制”的组织原则 |
D | 解放战争时期 | 革命根据地 | 设立行政区,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为新中国政权建设奠基 |
材料一 欧亚大陆边缘地区那些古老的文明中心对周围的游牧部落来说,有如一块块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的磁铁:丰富的农作物、堆满谷物的粮仓、城市里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奢侈品。马的驯养和较迟出现的冶铁技术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发明,他们使游牧民获得新的能力。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游牧世界具有一个农耕世界无法与之比拟的特点,就是它的流动性,还有相对于农耕世界的较高的机动能力。在军事上,这个特点非常重要。有了这个特点,机动性强的少数就能制胜安土重迁的农耕世界多数。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材料三 据前苏联史学家古米廖夫考证,在公元2世纪下半期到3世纪,大草原上发生了特大旱灾,这次大旱灾绵延了一个世纪,把旺盛的草原变成了沙漠。
——摘编自吴兴勇《匈奴与世界民族大迁徙》
材料一 1898年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潜心研习西方文化,以寻求救国之路。1903年2月,梁启超再次游览北美,在加拿大与美国逗留8个月,并于1904年2月在《新民丛报》增刊上发表《新大陆游记》。他在这本书中大力的推荐美国的民主政体,同时历数中国社会及文化的种种病态,认为惟有学习西方才有出路。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180度大转弯,他向中国青年大声疾呼:“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指孔子、老子、墨子——引者注)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材料二 对传统文化先后持两种极端之论,并非梁氏个别特例,在其他近代文化大师那里也有类似表现。如严复戊戌时期在《救亡决论》中历数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并倡言:“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而严氏晚年力主回归传统,高唤“回归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有“反传统”倾向,还倡导“全盘西化”,而20世纪30年代成为“整理国故”的主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材料 濒临破产的浙江海盐衬衫厂,虽说只是个有300多名职工的小厂,但是到了1980年就已经到了退休金无处可支的地步,年产四五十万件衬衣竟有一半堆在仓库里。为此步鑫生一当上厂长首先在车间实行了“联产计酬制”,也就是你做多少衬衫,就拿多少工钱,上不封顶,下不包底。其次是抓质量,若做坏一件衬衫,就要赔两件。“你砸我的牌子,我砸你的饭碗”,此话由步鑫生说出后曾经风靡一时。再次是规定请假不发工资,若真生病要由他来决定是否补贴。果然,在步鑫生带领下,小厂打破了“大锅饭”,进行全面改革,企业飞速发展。1982年海盐衬衫厂以年生产一百三十万件衬衫的能力成为全省行业领头羊。固定资产从步鑫生接手的3万元增加到1982年的113万元。工厂出成绩了,可步鑫生自己却陷入了社会毁誉交加的争论漩涡中。不断有人告他的状,有人说步鑫生是资本家,特别是对请假不发工资一项认为是“不管工人死活,是破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步鑫生的回答是“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工钱,工钱,做工才有钱!莫非守纪律,讲效率是资本主义企业的专利,我们社会主义企业注定是怠惰散漫的?”1983年11月16日,一篇《一个具有独创精神的厂长一记步鑫生》,出现在了中国各个党报的版面上,海盐衬衫厂一下成了改革明星,“步鑫生神话”轰动了全国。
——摘编自袁起、邹国良等《60年语录1949-2009》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历史启示,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而欧洲大陆的工业革命在1815年以后才开始,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强国,在工业上堪称世界工厂。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参与了政权,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党开始长期执政。1870年6月,格莱斯顿政府又颁布了第二个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规定大部分文官均需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这样一来剥夺了贵族垄断官职的特权,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这次改革最终确立了英国文官制度,也是世界上创立的第一个较为完整的现代文官制度。
——摘编自王铭《英国文官制度论述》
材料二 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科举考试制度虽然产生于等级森严的中国传统社会,但其标榜和体现的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精神却具有超越时代的特性。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出的机会均等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使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一代哲人心悦诚服。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奎奈还曾直接主张欧洲引进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西方的文官考试吸取了科举制的合理内核,即考试的平等竞争原则和择优录用方法,而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古代经典内容。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的影响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