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学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4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6 遗传的基本规律

更新时间:2024-10-14 浏览次数:17 类型:二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2024高三上·北京市期中) 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绘出了第一幅基因位置图谱,示意图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果蝇X染色体上一些基因的示意图

    A . 所示基因控制的性状均表现为伴性遗传 B . 所示基因在Y染色体上都有对应的基因 C . 所示基因在遗传时均不遵循孟德尔定律 D . 四个与眼色表型相关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 2. (2024·重庆) 一种罕见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只会引起男性患病,但其遗传方式未知。结合遗传系谱图和患者父亲基因型分析,该病遗传方式可能性最小的是(  )

    A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C .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D .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 3. (2024·重庆) 某种海鱼鳃细胞的NKA酶是一种载体蛋白,负责将细胞内的Na+转运到血液中,为研究NKA与Na+浓度的关系,研究小组将若干海鱼放在低于海水盐度的盐水中,按时间点分组取样检测,部分结果如表。结合数据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时间(h)

    Na+浓度(单位略)

    NKA表达(相对值)

    NKA酶的相对活性

    血液

    鳃细胞

    mRNA

    蛋白质

    0

    320

    15

    1.0

    1.0

    1.0

    0.5

    290

    15

    1.5

    1.0

    0.8

    3

    220

    15

    0.6

    1.0

    0.6

    6

    180

    15

    0.4

    0.4

    0.4

    12

    180

    15

    0.2

    0.2

    0.4

    A . NKAmRNA和蛋白质表达趋势不一致是NKA基因中甲基化导致的 B . 本实验中时间变化不是影响NKA基因转录变化的直接因素 C . NKA酶在维持海鱼鳃细胞内渗透压平衡时需要直接消耗ATP D . 与0h组相比,表中其他时间点的海鱼红细胞体积会增大
  • 4. (2024·重庆) 白鸡(tt)生长较快,麻鸡(TT)体型大更受市场欢迎,但生长较慢。因此育种场引入白鸡,通过杂交改良麻鸡。麻鸡感染ALV(逆转录病毒)后,来源于病毒的核酸插入常染色体是显性基因T突变为t,生产中常用快慢羽性状(由Z染色体的R、r控制,快羽为隐性)鉴定雏鸡性别。现以雌性慢羽白鸡、雄性快羽麻鸡为亲本,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一次杂交即可获得T基因纯合麻鸡 B . 快羽麻鸡在F1带中所占的比例可为 C . 可通过快慢羽区分F2代雏鸡性别 D . t基因上所插入核酸与ALV核酸结构相同
  • 5. (2024·贵州) 人类的双眼皮基因对单眼皮基因是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一个色觉正常的单眼皮女性(甲),其父亲是色盲;一个色觉正常的双眼皮男性(乙),其母亲是单眼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甲的一个卵原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期含有两个色盲基因 B . 乙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Ⅰ中期含四个单眼皮基因 C . 甲含有色盲基因并且一定是来源于她的父亲 D . 甲、乙婚配生出单眼皮色觉正常女儿的概率为
  • 6. (2024·贵州) 大鼠脑垂体瘤细胞可分化成细胞Ⅰ和细胞Ⅱ两种类型,仅细胞Ⅰ能合成催乳素。细胞Ⅰ和细胞Ⅱ中催乳素合成基因的碱基序列相同,但细胞Ⅱ中该基因多个碱基被甲基化。细胞Ⅱ经氮胞苷处理后,再培养可合成催乳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甲基化可以抑制催乳素合成基因的转录 B . 氮胞苷可去除催乳素合成基因的甲基化 C . 处理后细胞Ⅱ的子代细胞能合成催乳素 D . 该基因甲基化不能用于细胞类型的区分
  • 7. (2024高三上·长沙月考)  癌症的发生涉及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一系列遗传或表观遗传的变化,最终导致细胞不可控的增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在膀胱癌患者中,发现原癌基因H-ras所编码蛋白质的第十二位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缬氨酸,表明基因突变可导致癌变 B . 在肾母细胞瘤患者中,发现抑癌基因WT1的高度甲基化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表明表观遗传变异可导致癌变 C . 在神经母细胞瘤患者中,发现原癌基因N-myc发生异常扩增,基因数目增加,表明染色体变异可导致癌变 D . 在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中,发现9号和22号染色体互换片段,原癌基因abl过度表达,表明基因重组可导致癌变
  • 8. (2024·湖北真题) 不同品种烟草在受到烟草花叶病毒(TMV)侵染后症状不同。研究者发现品种甲受TMV侵染后表现为无症状(非敏感型),而品种乙则表现为感病(敏感型)。甲与乙杂交,F1均为敏感型;F1与甲回交所得的子代中,敏感型与非敏感型植株之比为3:1。对决定该性状的N基因测序发现,甲的N基因相较于乙的缺失了2个碱基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该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B . F1自交所得的F2中敏感型和非敏感型的植株之比为13:3 C . 发生在N基因上的2个碱基对的缺失不影响该基因表达产物的功能 D . 用DNA酶处理该病毒的遗传物质,然后导入到正常乙植株中,该植株表现为感病
  • 9. (2024高三上·甘肃期中) 模拟实验是根据相似性原理,用模型来替代研究对象的实验。比如“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实验一)中用小桶甲和乙分别代表植物的雌雄生殖器官,用不同颜色的彩球代表D、d雌雄配子;“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模拟实验(实验二)中可用橡皮泥制作染色体模型,细绳代表纺锤丝;DNA分子的重组模拟实验(实验三)中可利用剪刀、订书钉和写有DNA序列的纸条等模拟DNA分子重组的过程。下列实验中模拟正确的是(      )
    A . 实验一中可用绿豆和黄豆代替不同颜色的彩球分别模拟D和d配子 B . 实验二中牵拉细绳使橡皮泥分开,可模拟纺锤丝牵引使着丝粒分裂 C . 实验三中用订书钉将两个纸条片段连接,可模拟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D . 向实验一桶内添加代表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彩球可模拟两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 10. (2024·新课标) 某种二倍体植物的P1和P2植株杂交得F1 , F1自交得F2 , 对个体的DNA进行PCR检测,产物的电泳结果如图所示,其中①~⑧为部分F2个体,上部2条带是一对等位基因的扩增产物,下部2条带是另一对等位基因的扩增产物,这2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①②个体均为杂合体,F2中③所占的比例大于⑤ B . 还有一种F2个体的PCR产物电泳结果有3条带 C . ③和⑦杂交子代的PCR产物电泳结果与②⑧电泳结果相同 D . ①自交子代的PCR产物电泳结果与④电泳结果相同的占
  • 11. (2024·全国甲卷) 果蝇翅型、体色和眼色性状各由1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其中弯翅、黄体和紫眼均为隐性性状,控制灰体、黄体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某小组以纯合体雌蝇和常染色体基因纯合的雄蝇为亲本杂交得F1 , F1相互交配得F2。在翅型、体色和眼色性状中,F2的性状分离比不符合9:3:3:1的亲本组合是(      )
    A . 直翅黄体♀×弯翅灰体♂ B . 直翅灰体♀×弯翅黄体♂ C . 弯翅红眼♀×直翅紫眼♂ D . 灰体紫眼♀×黄体红眼♂
  • 12. (2024·黑吉辽) 如图表示DNA半保留复制和甲基化修饰过程。研究发现,50岁同卵双胞胎间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差异普遍比3岁同卵双胞胎间的差异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酶E的作用是催化DNA复制 B . 甲基是DNA半保留复制的原料之一 C . 环境可能是引起DNA甲基化差异的重要因素 D . DNA甲基化不改变碱基序列和生物个体表型
  • 13. (2024高二上·昭通月考)  某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 型,张翅(A)对正常翅(a)是显性,位于常染色体;红眼(B)对白眼(b)是显性,位于 X 染色体。从白眼正常翅群体中筛选到一只雌性的白眼张翅突变体,假设个体生殖力及存活率相同,将此突变体与红眼正常翅杂交,子一代群体中有张翅和正常翅且比例相等,若子一代随机交配获得子二代,子二代中出现红眼正常翅的概率为(    )
    A . 9/32 B . 9/16 C . 2/9 D . 1/9
  • 14. (2024高二下·武昌期末)  某种蜜蜂的蜂王和工蜂具有相同的基因组。雌性工蜂幼虫主要食物是花蜜和花粉,若喂食蜂王浆,也能发育成为蜂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降低DNA甲基化酶的表达后, 即使一直喂食花蜜花粉,雌性工蜂幼虫也会发育成蜂王。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 . 花蜜花粉可降低幼虫发育过程中DNA的甲基化 B . 蜂王DNA的甲基化程度高于工蜂 C . 蜂王浆可以提高蜜蜂DNA的甲基化程度 D . DNA的低甲基化是蜂王发育的重要条件
二、多项选择题
  • 15. (2024·江西) 某种鸟类的羽毛颜色有黑色(存在黑色素)、黄色(仅有黄色素,没有黑色素)和白色(无色素),分别是Z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A/a(A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和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H/h(H基因控制黄色素的合成),正确的是(      )

    A . 黑羽、黄羽和白羽的比例是2:1:1 B . 黑羽雄鸟的基因型是HhZAZa C . 黄羽雌鸟的基因型是HhZaZa D . 白羽雌鸟的基因型是hhZaW
  • 16. (2024高一下·曹县月考) 果蝇的直翅、弯翅受Ⅳ号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控制。现有甲、乙2只都只含7条染色体的直翅雄果蝇,产生原因都是Ⅳ号常染色体中的1条移接到某条非同源染色体末端,且移接的Ⅳ号常染色体着丝粒丢失。为探究Ⅳ号常染色体移接情况,进行了如表所示的杂交实验。已知甲、乙在减数分裂时,未移接的Ⅳ号常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配子和个体的存活力都正常。不考虑其他突变和染色体互换,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实验①:甲×正常雌果蝇→F1中直翅∶弯翅=7∶1,且雄果蝇群体中的直翅∶弯翅=3∶1

    实验②:乙×正常雌果蝇→F1中直翅∶弯翅=3∶1,且直翅和弯翅群体中的雌雄比都是1∶1

    A . ①中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一定为Aa B . ②中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一定为aa C . 甲中含基因A的1条染色体一定移接到X染色体末端 D . 乙中含基因A的1条染色体一定移接到X染色体末端
  • 17. (2024·黑吉辽)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具有丰富的多态性。跟踪STR的亲本来源可用于亲缘关系鉴定。分析如图家系中常染色体上的STR(D18S51)和X染色体上的STR(DXS10134,Y染色体上没有)的传递,不考虑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Ⅲ﹣1与Ⅱ﹣1得到Ⅰ代同一个体的同一个D18S51的概率为 B . Ⅲ﹣1与Ⅱ﹣1得到Ⅰ代同一个体的同一个DXS10134的概率为 C . Ⅲ﹣1与Ⅱ﹣4得到Ⅰ代同一个体的同一个D18S51的概率为 D . Ⅲ﹣1与Ⅱ﹣4得到Ⅰ代同一个体的同一个DXS10134的概率为0
三、非选择题
  • 18. (2024·北京) 玉米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农作物,籽粒大小是决定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籽粒的发育机制,对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
    1. (1) 研究者获得矮秆玉米突变株,该突变株与野生型杂交,F1表型与相同,说明矮秆是隐性性状。突变株基因型记作rr。
    2. (2) 观察发现,突变株所结籽粒变小。籽粒中的胚和胚乳经受精发育而成,籽粒大小主要取决于胚乳体积。研究发现,R基因编码DNA去甲基化酶,亲本的该酶在本株玉米所结籽粒的发育中发挥作用。突变株的R基因失活,导致所结籽粒胚乳中大量基因表达异常,籽粒变小。野生型及突变株分别自交,检测授粉后14天胚乳中DNA甲基化水平,预期实验结果为
    3. (3) 已知Q基因在玉米胚乳中特异表达,为进一步探究R基因编码的DNA去甲基化酶对Q基因的调控作用,进行如下杂交实验,检测授粉后14天胚乳中Q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如表1。

      表1

      组别

      杂交组合

      Q基因表达情况

      1

      RRQQ(♀)×RRqq(♂)

      表达

      2

      RRqq(♀)×RRQQ(♂)

      不表达

      3

      rrQQ(♀)×RRqq(♂)

      不表达

      4

      RRqq(♀)×rrQQ(♂)

      不表达

      综合已有研究和表1结果,阐述R基因对胚乳中Q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4. (4) 实验中还发现另外一个籽粒变小的突变株甲,经证实,突变基因不是R或Q。将甲与野生型杂交,F1表型正常,F1配子的功能及受精卵活力均正常。利用F1进行下列杂交实验,统计正常籽粒与小籽粒的数量,结果如表2。

      表2

      组别

      杂交组合

      正常籽粒:小籽粒

      5

      F1(♂)×甲(♀)

      3:1

      6

      F1(♀)×甲(♂)

      1:1

      已知玉米子代中,某些来自父本或母本的基因,即使是显性也无功能。

      ①根据这些信息,如何解释基因与表2中小籽粒性状的对应关系?请提出你的假设。

      ②若F1自交,所结籽粒的表型及比例为          , 则支持上述假设。 

  • 19. (2024·重庆) 有研究者构建了H基因条件敲除小鼠用于相关疾病的研究,原理如图。构建过程如下:在H基因前后均插入LX序列突变成h基因(仍正常表达H蛋白),获得Hh雌性小鼠;将噬菌体的G酶基因插入6号染色体上,获得G+G-雄鼠(G+表示插入,G-表示未插入G酶基因)。

    1. (1) 以上述雌雄小鼠为亲本,最快繁殖两代就可以获得H基因条件敲除小鼠(hhG+G-和hhG+G+)。在该过程中,用于繁殖F1的基因型是 。长期采用近亲交配,会导致小鼠后代生存和生育能力下降,诱发这种情况的遗传学原因是 。在繁殖时,研究人员偶然发现一只G+G﹣不表达G酶的小鼠,经检测发现在6号和8号染色体上含有部分G酶基因序列 ,该异常结果形成的原因是
    2. (2) 部分小鼠的基因型鉴定结果如图,③的基因型为 。结合图1的原理,若将图2中所有基因型的小鼠都喂食TM试剂一段时间后,检测H蛋白水平为0的是 (填序号)。
    3. (3) 某种病的患者在一定年龄会表现出智力障碍,该病与H蛋白表达下降有关(小鼠H蛋白与人的功能相同)。现有H基因完全敲除鼠甲和H基因条件敲除鼠乙用于研究缺失H蛋白导致该病发生的机制是(“甲”或“乙”),原因是 。
  • 20. (2024·江西) 植物体表蜡质对耐干旱有重要作用,研究人员通过诱变获得一个大麦突变体Cer1(纯合体),其颖壳蜡质合成有缺陷(本题假设完全无蜡质),突变表型是因为C基因突变为c,使棕榈酸转化为16﹣羟基棕榈酸受阻所致(本题假设完全阻断),回答下列问题:
    1. (1) 在C基因两侧设计引物,PCR扩增,电泳检测PCR产物。如图泳道1和2分别是突变体Cer1与野生型(WT,纯合体),突变体Cer1中②基因的突变类型是 

    2. (2) 将突变体Cer1与纯合野生型杂交.F1全为野生型,F1与突变体Cer1杂交,获得若干个后代,利用上述引物PCR扩增这些后代的基因组DNA,可以分别得到与如图泳道 和泳道 (从1~5中选择)中相同的带型,两种类型的电泳带型比例为 
    3. (3) 进一步研究意外发现,16﹣羟基棕榈酸合成蜡质过程中必需的D基因(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也发生了突变1 , 其编码多肽链的DNA序列中有1个碱基由G变为T,但氨基酸序列没有发生变化,原因是 
    4. (4) 假设诱变过程中突变体Cer1中的D基因发生了使其丧失功能的突变,产生基因d2。CCDD与ccd2d2个体杂交,F1的表型为野生型,F1自交,F2野生型与突变型的比例为 ;完善以下表格:

      F2部分个体基因型

      棕榈酸(填“有”或“无”)

      16﹣羟基棕榈酸(填“有”或“无”)

      颖壳蜡质(填“有”或“无”)

      Ccd2d2

      CCDd2

  • 21. (2024·贵州) 已知小鼠毛皮的颜色由一组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B1(黄色)、B2(鼠色)、B3(黑色)控制。现有甲(黄色短尾)、乙(黄色正常尾)、丙(鼠色短尾)、丁(黑色正常尾)4种基因型的雌雄小鼠若干,某研究小组对其开展了系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1) 基因B1、B2、B3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 。实验③中的子代比例说明了 ,其黄色子代的基因型是 
    2. (2) 小鼠群体中与毛皮颜色有关的基因型共有 种,其中基因型组合为 的小鼠相互交配产生的子代毛皮颜色种类最多。
    3. (3) 小鼠短尾(D)和正常尾(d)是一对相对性状,短尾基因纯合时会导致小鼠在胚胎期死亡。小鼠毛皮颜色基因和尾形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若甲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子代表型及比例为 ;为测定丙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可选择丁个体与其杂交,选择丁的理由是 
  • 22. (2024·甘肃)  自然群体中太阳鹦鹉的眼色为棕色,现于饲养群体中获得了甲和乙两个红眼纯系。为了确定眼色变异的遗传方式,某课题组选取甲和乙品系的太阳鹦鹉做正反交实验,F1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F2的表型及比值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要求基因符号依次使用A/a,B/b)

    表型

    正交

    反交

    棕眼雄

    6/16

    3/16

    红眼雄

    2/16

    5/16

    棕眼雌

    3/16

    3/16

    红眼雌

    5/16

    5/16

    1. (1) 太阳鹦鹉的眼色至少由两对基因控制,判断的依据为;其中一对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判断依据为
    2. (2) 正交的父本基因型为,F1基因型及表型为
    3. (3) 反交的母本基因型为,F1基因型及表型为
    4. (4) 下图为太阳鹦鹉眼色素合成的可能途径,写出控制酶合成的基因和色素的颜色

  • 23. (2024·湖南) 色盲可分为红色盲、绿色盲和蓝色盲等。红色肓和绿色盲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分别由基因L、M突变所致;蓝色盲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基因s突变所致。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一绿色盲男性与一红色盲女性婚配,其后代可能的表型及比例为;其表型正常后代与蓝色盲患者(Ss)婚配,其男性后代可能的表型及比例为(不考虑突变和基因重组等因素)。
    2. (2) 1个L与1个或多个M串联在一起,Z是L上游的一段基因间序列,它们在X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如图a。为阐明红绿色盲的遗传病因,研究人员将男性红绿色盲患者及对照个体的DNA酶切产物与相应探针杂交,酶切产物Z的结果如图b,酶切产物BL , CL、DL、BM、CM和DM的结果见下表,表中数字表示酶切产物的量。

       

      BL

      CL

      DL

      BM

      CM

      DM

      对照

      15.1

      18.1

      33.6

      45.5

      21.3

      66.1

      0

      0

      0

      21.9

      10.9

      61.4

      15.0

      18.5

      0

      0

      0

      33.1

      15.9

      18.0

      33.0

      45.0

      21.0

      64.0

      16.0

      18.5

      33.0

      45.0

      21.0

      65.0

      ①若对照个体在图a所示区域的序列组成为“Z+L+M+M”则患者甲最可能的组成为(用Z、部分Z,L、部分L,M、部分M表示)。

      ②对患者丙、丁的酶切产物Z测序后,发现缺失Z1或Z2 , 这两名患者患红绿色盲的原因是

      ③本研究表明:红绿色盲的遗传病因是

  • 24. (2024·山东) 研究发现基因L能够通过脱落酸信号途径调控大豆的逆境响应。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编辑基因L,可培育耐盐碱大豆品系。在载体上的限制酶BsaI切点处插入大豆基因L的向导DNA序列,将载体导入大豆细胞后,其转录产物可引导核酸酶特异性结合基因组上的目标序列并发挥作用。载体信息、目标基因L部分序列及相关结果等如图所示。

    1. (1) 用PCR技术从大豆基因组DNA中扩增目标基因L时,所用的引物越短,引物特异性越(填“高”或“低”)。限制酶在切开DNA双链时,形成的单链突出末端为黏性末端,若用BsaI酶切大豆基因组DNA,理论上可产生的黏性末端最多有种。载体信息如图甲所示,经BsaI酶切后,载体上保留的黏性末端序列应为5'--3'和5'--3'。
    2. (2) 重组载体通过农杆菌导入大豆细胞,使用抗生素筛选到具有该抗生素抗性的植株①∶④。为了鉴定基因编辑是否成功,以上述抗性植株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目标基因L,部分序列信息及可选用的酶切位点如图乙所示,PCR产物完全酶切后的电泳结果如图丙所示。据图可判断选用的限制酶是,其中纯合的突变植株是(填序号)。
    3. (3) 实验中获得1株基因L成功突变的纯合植株,该植株具有抗生素抗性,检测发现其体细胞中只有1条染色体有T-DNA插入。用抗生素筛选这个植株的自交子代,其中突变位点纯合且对抗生素敏感的植株所占比例为,筛选出的敏感植株可用于后续的品种选育。
  • 25. (2024·山东) 某二倍体两性花植物的花色、茎高和籽粒颜色3种性状的遗传只涉及2对等位基因,且每种性状只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控制籽粒颜色的等位基因为D、d;叶边缘的光滑形和锯齿形是由2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的1对相对性状,且只要有1对隐性纯合基因,叶边缘就表现为锯齿形。为研究上述性状的遗传特性,进行了如表所示的杂交实验。另外,拟用乙组F1自交获得的F2中所有锯齿叶绿粒植株的叶片为材料,通过PCR检测每株个体中控制这2种性状的所有等位基因,以辅助确定这些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关系。预期对被检测群体中所有个体按PCR产物的电泳条带组成(即基因型)相同的原则归类后,该群体电泳图谱只有类型Ⅰ或类型Ⅱ,如图所示,其中条带③和④分别代表基因a和d。已知各基因的PCR产物通过电泳均可区分,各相对性状呈完全显隐性关系,不考虑突变和染色体互换。

    组别

    亲本杂交组合

    F1的表型及比例。

    紫花矮茎黄粒×红花高茎绿粒

    紫花高茎黄粒∶红花高茎绿粒∶紫花矮茎黄粒∶红花矮茎绿粒=1∶1∶1∶1

    锯齿叶黄粒×锯齿叶绿粒

    全部为光滑叶黄粒

    1. (1) 据表分析,由同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2种性状是,判断依据是
    2. (2) 据表分析,甲组F1随机交配,若子代中高茎植株占比为,则能确定甲组中涉及的2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
    3. (3) 图中条带②代表的基因是;乙组中锯齿叶黄粒亲本的基因型为。若电泳图谱为类型Ⅰ,则被检测群体在F2中占比为
    4. (4) 若电泳图谱为类型Ⅱ,只根据该结果还不能确定控制叶边缘形状和籽粒颜色的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关系,需辅以对F2进行调查。已知调查时正值F2的花期,调查思路:;预期调查结果并得出结论:。(要求:仅根据表型预期调查结果,并简要描述结论)
  • 26. (2024高二下·常德期末) 某种瓜的性型(雌性株/普通株)和瓜刺(黑刺/白刺)各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雌性株开雌花,经人工诱雄处理可开雄花,能自交;普通株既开雌花又开雄花。回答下列问题。
    1. (1) 黑刺普通株和白刺雌性株杂交得F1 , 根据F1的性状不能判断瓜刺性状的显隐性,则F1瓜刺的表现型及分离比是 。若要判断瓜刺的显隐性,从亲本或F1中选择材料进行的实验及判断依据是 
    2. (2) 王同学将黑刺雌性株和白刺普通株杂交,F1均为黑刺雌性株,F1经诱雄处理后自交得F2 , 能够验证“这2对等位基因不位于1对同源染色体上”这一结论的实验结果是 
    3. (3) 白刺瓜受消费者青睐,雌性株的产量高。在王同学实验所得杂交子代中,筛选出白刺雌性株纯合体的杂交实验思路是 
  • 27. (2024高三上·衡阳月考) 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对粮食生产具有突出贡献。回答下列问题。
    1. (1) 用性状优良的水稻纯合体(甲)给某雄性不育水稻植株授粉,杂交子一代均表现雄性不育;杂交子一代与甲回交(回交是杂交后代与两个亲本之一再次交配),子代均表现雄性不育;连续回交获得性状优良的雄性不育品系(乙)。由此推测控制雄性不育的基因(A)位于 (填“细胞质”或“细胞核”)。
    2. (2) 将另一性状优良的水稻纯合体(丙)与乙杂交,F1均表现雄性可育,且长势与产量优势明显,F1即为优良的杂交水稻。丙的细胞核基因R的表达产物能够抑制基因A的表达。基因R表达过程中,以mRNA为模板翻译产生多肽链的细胞器是 。F1自交子代中雄性可育株与雄性不育株的数量比为 
    3. (3) 以丙为父本与甲杂交(正交)得F1 , F1自交得F2 , 则F2中与育性有关的表现型有 种。反交结果与正交结果不同,反交的F2中与育性有关的基因型有 种。
  • 28. (2024·黑吉辽) 作物在成熟期叶片枯黄,若延长绿色状态将有助于提高产量。某小麦野生型在成熟期叶片正常枯黄(熟黄),其单基因突变纯合子m1在成熟期叶片保持绿色的时间延长(持绿)。回答下列问题。
    1. (1) 将m1与野生型杂交得到F1表型为 (填“熟黄”或“持绿”),则此突变为隐性突变(A1基因突变为a1基因)。推测A1基因控制小麦熟黄,将A1基因转入 个体中表达,观察获得的植株表型可验证此推测。
    2. (2) 突变体m2与m1表型相同,是A2基因突变为a2基因的隐性纯合子,A2基因与A1基因是非等位的同源基因,序列相同。A1、A2、a1和a2基因转录的模板链简要信息如图1。据图1可知,与野生型基因相比,a1基因发生了 ,a2基因发生了 ,使合成的mRNA都提前出现了 ,翻译出的多肽链长度变 ,导致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活性丧失。A1(A2)基因编码A酶,图2为检测野生型和两个突变体叶片中A酶的酶活性结果,其中 号株系为野生型的数据。

    3. (3) A1和A2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m1的基因型为 ,m2的基因型为 。若将m1与m2杂交得到F1 , F1自交得到F2 , F2中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个体的比例为 
  • 29. (2024·浙江选考)  小鼠毛囊中表达F蛋白。为研究F蛋白在毛发生长中的作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了F基因敲除的突变型纯合体小鼠,简称f小鼠,突变基因用f表示。f小鼠皮毛比野生型小鼠长50%,表现出毛绒绒的样子,其它表型正常。(注:野生型基因用++表示;f杂合子基因型用+f表示)

    回答下列问题:

    1. (1) F基因敲除方案如图甲。在F基因的编码区插入了一个DNA片段P,引起F基因产生,导致mRNA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使得合成的蛋白质因为缺失了而丧失活性。要达到此目的,还可以对该基因的特定碱基进行

    2. (2) 从野生型、f杂合子和f小鼠组织中分别提取DNA,用限制酶HindⅢ酶切,进行琼脂糖电泳,用DNA探针检测。探针的结合位置如图甲,检测结果如图乙,则f小鼠和f杂合子对应的DNA片段分别位于第泳道和第泳道。

    3. (3) g小鼠是长毛隐性突变体(gg),表型与f小鼠相同。f基因和g基因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f杂合子小鼠与g小鼠杂交,若杂交结果是,则g和f是非等位基因;若杂交结果是,则g和f是等位基因。(注:不考虑交叉互换;野生型基因用++表示;g杂合子基因型用+g表示)
    4. (4) 确定g和f为等位基因后,为进一步鉴定g基因,分别提取野生型(++)、g杂合子(+g)和g小鼠(gg)的mRNA,反转录为cDNA后用(2)小题同样的DNA探针和方法检测,结果如图丙。g小鼠泳道没有条带的原因是。组织学检查发现野生型和g杂合子表达F蛋白,g小鼠不表达F蛋白,因此推测F蛋白具有的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