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学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4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8 生物的变异与育种

更新时间:2024-09-29 浏览次数:11 类型:二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2024·北京) 有性杂交可培育出综合性状优于双亲的后代,是植物育种的重要手段。六倍体小麦和四倍体小麦有性杂交获得F1。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显微照片如图。

    据图判断,错误的是( )

    A . F1体细胞中有21条染色体 B . F1含有不成对的染色体 C . F1植株的育性低于亲本 D . 两个亲本有亲缘关系
  • 2. (2024高三上·衡阳月考) 某植物中,T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纺锤体伸长的时间和长度都明显减少,从而影响细胞的增殖。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 . T基因突变的细胞在分裂期可形成一个梭形纺锤体 B . T基因突变导致染色体着丝粒无法在赤道板上排列 C . T基因突变的细胞在分裂后期染色体数能正常加倍 D . T基因突变影响纺锤丝牵引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
  • 3. (2024高三上·长沙月考)  癌症的发生涉及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一系列遗传或表观遗传的变化,最终导致细胞不可控的增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在膀胱癌患者中,发现原癌基因H-ras所编码蛋白质的第十二位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缬氨酸,表明基因突变可导致癌变 B . 在肾母细胞瘤患者中,发现抑癌基因WT1的高度甲基化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表明表观遗传变异可导致癌变 C . 在神经母细胞瘤患者中,发现原癌基因N-myc发生异常扩增,基因数目增加,表明染色体变异可导致癌变 D . 在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中,发现9号和22号染色体互换片段,原癌基因abl过度表达,表明基因重组可导致癌变
  • 4. (2024·山东) 某二倍体生物通过无性繁殖获得二倍体子代的机制有3种:①配子中染色体复制1次;②减数分裂Ⅰ正常,减数分裂Ⅱ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但细胞不分裂;③减数分裂Ⅰ细胞不分裂,减数分裂Ⅱ时每个四分体形成的4条染色体中任意2条进入1个子细胞。某个体的1号染色体所含全部基因如图所示,其中A1、A2为显性基因,a1、a2为隐性基因。该个体通过无性繁殖获得了某个二倍体子代,该子代体细胞中所有1号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数与隐性基因数相等。已知发育为该子代的细胞在四分体时,1号染色体仅2条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1次互换并引起了基因重组。不考虑突变,获得该子代的所有可能机制为( )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①②③
  • 5. (2024·湖北真题) 不同品种烟草在受到烟草花叶病毒(TMV)侵染后症状不同。研究者发现品种甲受TMV侵染后表现为无症状(非敏感型),而品种乙则表现为感病(敏感型)。甲与乙杂交,F1均为敏感型;F1与甲回交所得的子代中,敏感型与非敏感型植株之比为3:1。对决定该性状的N基因测序发现,甲的N基因相较于乙的缺失了2个碱基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该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B . F1自交所得的F2中敏感型和非敏感型的植株之比为13:3 C . 发生在N基因上的2个碱基对的缺失不影响该基因表达产物的功能 D . 用DNA酶处理该病毒的遗传物质,然后导入到正常乙植株中,该植株表现为感病
  • 6. (2024·黑吉辽) 栽培马铃薯为同源四倍体,育性偏低。GBSS基因(显隐性基因分别表示为G和g)在直链淀粉合成中起重要作用,只有存在G基因才能产生直链淀粉。不考虑突变和染色体互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相比二倍体马铃薯,四倍体马铃薯的茎秆粗壮,块茎更大 B . 选用块茎繁殖可解决马铃薯同源四倍体育性偏低问题,并保持优良性状 C . Gggg个体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均含有1个或2个G基因 D . 若同源染色体两两联会,GGgg个体自交,子代中产直链淀粉的个体占
  • 7. (2024·浙江选考)  某精原细胞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发生倒位,如图甲。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倒位,同源染色体联会时会形成倒位环,此时经常伴随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如图乙。完成分裂后,若配子中出现染色体片段缺失,染色体上增加某个相同片段,则不能存活,而出现倒位的配子能存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图甲发生了①至③区段的倒位 B . 图乙细胞中II和III发生交叉互换 C . 该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有片段缺失 D . 该精原细胞共产生了3种类型的可育雄配子
二、多项选择题
  • 8. (2024高一下·曹县月考) 果蝇的直翅、弯翅受Ⅳ号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控制。现有甲、乙2只都只含7条染色体的直翅雄果蝇,产生原因都是Ⅳ号常染色体中的1条移接到某条非同源染色体末端,且移接的Ⅳ号常染色体着丝粒丢失。为探究Ⅳ号常染色体移接情况,进行了如表所示的杂交实验。已知甲、乙在减数分裂时,未移接的Ⅳ号常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配子和个体的存活力都正常。不考虑其他突变和染色体互换,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实验①:甲×正常雌果蝇→F1中直翅∶弯翅=7∶1,且雄果蝇群体中的直翅∶弯翅=3∶1

    实验②:乙×正常雌果蝇→F1中直翅∶弯翅=3∶1,且直翅和弯翅群体中的雌雄比都是1∶1

    A . ①中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一定为Aa B . ②中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一定为aa C . 甲中含基因A的1条染色体一定移接到X染色体末端 D . 乙中含基因A的1条染色体一定移接到X染色体末端
三、非选择题
  • 9. (2024·北京) 玉米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农作物,籽粒大小是决定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籽粒的发育机制,对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
    1. (1) 研究者获得矮秆玉米突变株,该突变株与野生型杂交,F1表型与相同,说明矮秆是隐性性状。突变株基因型记作rr。
    2. (2) 观察发现,突变株所结籽粒变小。籽粒中的胚和胚乳经受精发育而成,籽粒大小主要取决于胚乳体积。研究发现,R基因编码DNA去甲基化酶,亲本的该酶在本株玉米所结籽粒的发育中发挥作用。突变株的R基因失活,导致所结籽粒胚乳中大量基因表达异常,籽粒变小。野生型及突变株分别自交,检测授粉后14天胚乳中DNA甲基化水平,预期实验结果为
    3. (3) 已知Q基因在玉米胚乳中特异表达,为进一步探究R基因编码的DNA去甲基化酶对Q基因的调控作用,进行如下杂交实验,检测授粉后14天胚乳中Q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如表1。

      表1

      组别

      杂交组合

      Q基因表达情况

      1

      RRQQ(♀)×RRqq(♂)

      表达

      2

      RRqq(♀)×RRQQ(♂)

      不表达

      3

      rrQQ(♀)×RRqq(♂)

      不表达

      4

      RRqq(♀)×rrQQ(♂)

      不表达

      综合已有研究和表1结果,阐述R基因对胚乳中Q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4. (4) 实验中还发现另外一个籽粒变小的突变株甲,经证实,突变基因不是R或Q。将甲与野生型杂交,F1表型正常,F1配子的功能及受精卵活力均正常。利用F1进行下列杂交实验,统计正常籽粒与小籽粒的数量,结果如表2。

      表2

      组别

      杂交组合

      正常籽粒:小籽粒

      5

      F1(♂)×甲(♀)

      3:1

      6

      F1(♀)×甲(♂)

      1:1

      已知玉米子代中,某些来自父本或母本的基因,即使是显性也无功能。

      ①根据这些信息,如何解释基因与表2中小籽粒性状的对应关系?请提出你的假设。

      ②若F1自交,所结籽粒的表型及比例为          , 则支持上述假设。 

  • 10. (2024·江西)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一种聚酯塑料,会造成环境污染。磷脂酶可催化PET降解。为获得高产磷脂酶的微生物
    1. (1) 方法1从土壤等环境样品中筛选高产磷脂酶的微生物。以磷脂酰乙醇胺(一种磷脂类物质)为唯一碳源制备 培养基,可提高该方法的筛选效率。除碳源外,该培养基中至少还应该有 等营养物质。
    2. (2) 方法2采用 技术定向改造现有微生物,以获得高产磷脂酶的微生物。除了编码磷脂酶的基因外,该技术还需要 等“分子工具”。
    3. (3) 除了上述2种方法之外,还可以通过 技术非定向改造现有微生物,筛选获得能够高产磷脂酶的微生物。
    4. (4) 将以上获得的微生物接种到鉴别培养基(在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中添加2%的琼脂粉和适量的卵黄磷脂)平板上培养,可以通过观察卵黄磷脂水解圈的大小,但不能以水解圈大小作为判断微生物产磷脂酶能力的唯一依据。从平板制作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 11. (2024·湖南) 百合具有观赏、食用和药用等多种价值,科研人员对其进行了多种育种技术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 (1) 体细胞杂交育种。进行不同种百合体细胞杂交前,先用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使原生质体融合,得到杂种细胞后,继续培养,常用(填植物激素名称)诱导愈伤组织形成和分化,获得完整的杂种植株。
    2. (2) 单倍体育种。常用的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鉴定百合单倍体植株的方法是
    3. (3) 基因工程育种。研究人员从野生百合中获得一个抵抗尖孢镰刀菌侵染的基国pL,该基因及其上游的启动子pL和下游的终止子结构如图a。图b是一种Ti质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基因gus编码CUS酶,GUS酶活性可反映启动子活性。

      ①研究腐原微生物对L的启动子pL活性的影响。从图a所示结构中获取L,首先选用酶切,将其与相同限制酶酶切的Ti质粒连接,再导入烟草。随机选取3组转基因成功的烟草(P1、P2和P3)进行病原微生物胁迫,结果如图c。由此可知:三种病原微生物都能诱导pL的活性增强,其中的诱导作用最强。

      ②现发现栽培种百合B中也有L,但其上游的启动子与野生百合不同,且抗病性弱。若要提高该百合中L的表达量,培育具有高抗病原微生物能力的百合新品种,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 12. (2024·黑吉辽) 作物在成熟期叶片枯黄,若延长绿色状态将有助于提高产量。某小麦野生型在成熟期叶片正常枯黄(熟黄),其单基因突变纯合子m1在成熟期叶片保持绿色的时间延长(持绿)。回答下列问题。
    1. (1) 将m1与野生型杂交得到F1表型为 (填“熟黄”或“持绿”),则此突变为隐性突变(A1基因突变为a1基因)。推测A1基因控制小麦熟黄,将A1基因转入 个体中表达,观察获得的植株表型可验证此推测。
    2. (2) 突变体m2与m1表型相同,是A2基因突变为a2基因的隐性纯合子,A2基因与A1基因是非等位的同源基因,序列相同。A1、A2、a1和a2基因转录的模板链简要信息如图1。据图1可知,与野生型基因相比,a1基因发生了 ,a2基因发生了 ,使合成的mRNA都提前出现了 ,翻译出的多肽链长度变 ,导致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活性丧失。A1(A2)基因编码A酶,图2为检测野生型和两个突变体叶片中A酶的酶活性结果,其中 号株系为野生型的数据。

    3. (3) A1和A2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m1的基因型为 ,m2的基因型为 。若将m1与m2杂交得到F1 , F1自交得到F2 , F2中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个体的比例为 
  • 13. (2024·浙江选考)  小鼠毛囊中表达F蛋白。为研究F蛋白在毛发生长中的作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了F基因敲除的突变型纯合体小鼠,简称f小鼠,突变基因用f表示。f小鼠皮毛比野生型小鼠长50%,表现出毛绒绒的样子,其它表型正常。(注:野生型基因用++表示;f杂合子基因型用+f表示)

    回答下列问题:

    1. (1) F基因敲除方案如图甲。在F基因的编码区插入了一个DNA片段P,引起F基因产生,导致mRNA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使得合成的蛋白质因为缺失了而丧失活性。要达到此目的,还可以对该基因的特定碱基进行

    2. (2) 从野生型、f杂合子和f小鼠组织中分别提取DNA,用限制酶HindⅢ酶切,进行琼脂糖电泳,用DNA探针检测。探针的结合位置如图甲,检测结果如图乙,则f小鼠和f杂合子对应的DNA片段分别位于第泳道和第泳道。

    3. (3) g小鼠是长毛隐性突变体(gg),表型与f小鼠相同。f基因和g基因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f杂合子小鼠与g小鼠杂交,若杂交结果是,则g和f是非等位基因;若杂交结果是,则g和f是等位基因。(注:不考虑交叉互换;野生型基因用++表示;g杂合子基因型用+g表示)
    4. (4) 确定g和f为等位基因后,为进一步鉴定g基因,分别提取野生型(++)、g杂合子(+g)和g小鼠(gg)的mRNA,反转录为cDNA后用(2)小题同样的DNA探针和方法检测,结果如图丙。g小鼠泳道没有条带的原因是。组织学检查发现野生型和g杂合子表达F蛋白,g小鼠不表达F蛋白,因此推测F蛋白具有的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