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情境题自测卷

更新时间:2024-10-28 浏览次数:13 类型:单元试卷
一、基础大演练
  • 1. 给下列加点字填上正确的读音。
    1. (1)     安    死不屈
    2. (2)         机
    3. (3)         信将疑
  • 2. 下列词语中有五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清淅    摧促    胸怀    赛外    若有所思

    训斤    耻辱    严肃    长证    疑惑不解

    错别字 改正

  • 3. 按要求答题。
    1. (1) 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词语。

      严肃的    严格的

      优厚的    优越的

      破旧的    破碎的

      高超的    高明的

    2. (2) 由下列人物,你想到了哪个成语?

      岳飞——

      江姐——

      包拯——

      周恩来——

      邱少云——

      林则徐——

  • 4. 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 (1) 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2. (2) 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3. (3)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 5. 在下面句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 (1) 有的甚至说,签订演出合同,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
    2. (2) 梅兰芳可以忍受生活的困顿,直面战争的危险,他难以抵抗来自侵略者随时随地的骚扰。
    3. (3) 谁知中国巡警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训斥她。
二、能力大提升
  • 6. 给下列句子排序。

    (    )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

    (    )为了生存,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做过县里的小官。

    (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家境越来越贫寒。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

    (    )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    )有一次,郡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    )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 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 7. 综合性学习。

    学校正在开展“走进红色岁月,珍惜幸福生活”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1. (1) 下面是某班设计的几种方案,与红色主题无直接联系的一项是(    )
      A . 忆传统,继承先烈遗志 B . 唱红歌,颂扬党的恩情 C . 看展览,回顾光辉历程 D . 赛篮球,增强师生体质
    2. (2) 学校拟组织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请 你推荐一个地方。(本地或外地均可)
  • 8. 请把下面的一封信补充完整,注意书信格式要正确。

    敬爱的万老师:

    四年来,您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每每想起,心里都会感到温暖。记得那一次我带病坚持上学,您问我冷不冷,头疼不疼,听着您对我关心的话语,看着您对我关切的眼神,我很感动!……万老师,您对我的谆谆教导和嘘寒问暖,我都会铭记在心!我一定会刻苦学习,热爱生活,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

三、思维大比拼
  • 9. 阅读理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选段)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1. (1) 面对魏校长的提问,同学们是怎样回答的?
    2. (2) 你从画线的句子中,可以看出少年周恩来的什么特点?
    3. (3) 你从魏校长的喝彩声中感受到了什么?
  • 10. 母亲——延安

        闪过去一座山,又一座山,终于看见层层相接的窑洞了。延河水唱着歌向前流去,蓝天下,宝塔山放着光辉。啊!母亲延安,你多年不见的儿子回来了,又投进了你温暖的怀抱。

        喧闹的锣鼓唢呐声响起来,陕北大秧歌扭起来,____我们被热情的人群簇拥着向大街走去。“这是胜利桥。”延安人骄傲地告诉我们:“这是1952年造起来的。”我们走上桥,顺着直通大街的路上望去,变了,一切都变了。延安啊,我对你是这样熟悉,而现在却又如此地陌生。在这里出现了在某些中小城市看到的虽小但非常热闹的街道景色。在笔直而又平坦的街道两旁有各种商店,扩音器里不断传出优美的歌声。长途汽车满载着旅客,明亮的车窗里闪耀着人们满意幸福的目光。所有这一切让我无法辨认。但我又怎么会不认识你呢?在街道南端的山坡上的窑洞,那不是过去的中共中央西北局吗?在街道的中心,靠西边山下的房屋,那不是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吗?

        我们走进延安城里,这里出现了奇迹!真正的延安城原来在这里,我怀疑是不是走错了地方,仿佛突然间回到北京的街巷,大街是那么宽阔,崭新的楼房林立。更使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夜晚的灯光,正从街道、房屋、窑洞中亮起来。当年窑洞里的小油灯不见了,代替它的是无数明亮的电灯。

        延安,你为祖国经受了何等的艰难困苦,你为祖国哺育了多少优秀儿女,使祖国不仅有睛朗的白天,也有明亮的夜晚。延安,你就是明灯,永远照耀着祖国大地!

    1. (1) 在横线上填入表示动作的词语。

      光辉    怀抱    儿女

         大地    唢呐声    目光

    2. (2) 作者一回到延安就看到了
    3. (3) 你认为下面哪句话填写在短文的横线处更合适?为什么?

      A.这是1943年的“红火”情景。

      B.这不是1943年的“红火”情景吗?

    4. (4) 短文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5. (5) 联系上下文,谈一谈你对短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