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
  • 1. (2024高三上·丰南月考) 《诗经》中有大量对黄河中下游地理环境的记载。《大雅·韩奕》把“川泽訏訏,鲂鱮甫甫”的“韩”地(在今河北固安县境)歌为“乐土”;《周颂·振鹭》描写雍水(在今陕西西部)是“振鹭于飞,于彼西雍”,《周颂·潜》则提及“猗彼漆沮,潜多有鱼”。这样的地理环境(     )
    A . 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B . 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 C . 决定了君主集权统治的政治模式 D . 有助于北方保持对南方的优势
  • 2. (2024高三上·丰南月考) 西周建立后,周公营建洛邑,将大量“殷顽民”迁移至此,并将其编制为“成周八师”。其后,周公将“殷民六族”封赐给鲁国,使鲁国“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奴隶)”,让“殷民六族”以国人身份职事于鲁。周公的举措反映了(     )
    A . 殷商遗民对西周统治的反抗 B . 周公掌控了殷商的政治力量 C . 西周利用羁縻策略维系统治 D . 商周间的文化交流日益扩大
  • 3. (2024高三上·钦州月考) 春秋时期,管仲先高价收购鲁、梁、莱、莒之绨(丝织品),促使鲁、梁、莱、莒之人纷纷弃农而织,而后禁齐人穿绨服,鲁、梁、莱、莒之君因缺粮而请服于齐;管仲还高价购进滕、鲁之粟,滕、鲁之粟流归齐国,以致滕、鲁“非岁凶而民饥”。这反映出当时(     )
    A . 贵族垄断诸侯国间的贸易 B . 区域贸易兼具政治意义 C . 齐国称霸重视运用经济手段 D . 商人社会政治地位提升
  • 4. (2024高三上·丰南月考) 甲骨文将“仁”写作“”,是“”(人)加上“”(二,表示两个人,也表示等同、相等);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说文解字》中载:“仁,亲(亲爱)也”。下面是“仁、信、孝”的文字示例。据此可知(     )

    A . 文字的载体发生变化 B . 汉字可缘意求理以传承华夏文明 C . 世人的认知水平提升 D . 不同史料会导致历史真相多样化
  • 5. (2024高三上·丰南月考) “楚王问鼎”最早出自《左传·宣公三年》,《史记》的记载与《左传》原文基本一致,但《左传》中称楚庄王为“楚子”,而《史记》则称为“楚王”。对“楚王”的不同称谓反映出(     )
    A . 楚庄王自觉维护礼乐制度 B . 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 C . 时代变迁影响认知的变化 D . 周王开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 6.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秦王嬴政声称,因韩国“倍约”,赵国“倍盟”,魏国“始约服”而后“谋袭秦”,楚国“畔约”而出兵六国。秦灭六国后,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刻石曰:“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咸服。”秦始皇对战争合理性构建的变化(     )
    A . 源于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 B . 反映出地方割据势力覆灭 C . 确立了秦始皇的独尊地位 D . 体现出秦统治策略的调整
  • 7. (2024高三上·大庆月考) 录囚制度肇始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州刺史“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国,录囚徒”“县邑囚徒,皆阅录视,参考辞状,实其情伪,有侵冤者,即时评理”。东汉光武帝也曾亲录囚徒。录囚制度建立的主要目的是(     )
    A . 加强君主专制 B . 强化地方监察 C . 保障平民权益 D . 维护社会安定
  • 8. (2024高三上·丰南月考) 西汉《礼记·乐记》载:“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这一思想寄托了(     )
    A . 隆礼重法的精神 B . 实现学术创新的理想 C . 修身明德的追求 D . 对“百家争鸣”的推崇
  • 9. (2024高三上·丰南月考) 有学者指出:“汉(西汉)人最重师法。师之所传,弟之所受,一字毋敢出入;背师说即不用。师法之严如此。”《后汉书》所载名臣列传中频频出现“传父业”的字眼,如杨秉“少传父业,兼明《京氏易》,博通书传,常隐居教授”,伏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汉朝从重“师法”到重“家法”的转变(     )
    A . 体现了文化教育的日益普及 B . 易造成一定的学术垄断和阶层固化 C . 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 D . 折射出地方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衰落
  • 10. (2024高三上·丰南月考) 北魏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士庶通婚。北魏文成帝拓战浚曾下令“皇族师傅百王公侯及士民之家,不得与百工使巧卑姓为婚,犯者加罪”,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也曾下令”皇族贵戚及士民之家,不得与非类婚偶”。这反映了(   )
    A . 北魏的民族歧视 B . 士族的利益受到侵犯 C .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 门阀政治的畸形发展
  • 11. (2024高三上·丰南月考) 陈寅恪指出:“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而家族复限于地域,故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及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钱穆更是强调,“(魏晋时期)中国文化,赖借这些门第的扶护保养而重得回生。”两人均强调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 文化推动士族门阀兴起 B . 儒家思想因学校废弛而动摇 C . 家族社会文化功能突出 D . 延续了家齐国治的思维模式
  • 12. (2024高三上·丰南月考) 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 . 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 . 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 . 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 . 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 13. (2024高三上·丰南月考) 《史通·断限》载:“自五胡称制,四海殊宅。江左既承正朔,斥彼魏胡。故氐、羌有录,索虏成传。”唐高祖君臣则提出修写前朝“六代史”的概念。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史官整合了宋、齐、梁、陈诸政权的历史,著为《南史》;统合了魏、齐、周、隋的历史,完成了《北史》。这一变化源于(     )
    A . 民族关系趋向平等开放 B . 中华民族国家意识逐渐形成 C . 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D . 政治统治与文化传承的需要
  • 14. (2024高三上·丰南月考) 唐玄宗开元年间,书生王泠然考中进士,随即向已官至御史的旧交高昌宇修书一封,信中要求高昌宇为自己物色妻妾并留意官位,同时警示对方,倘若不成,当自己入主台阁之后,切莫后悔。王泠然的态度反映了唐朝(     )
    A . 官场风气腐朽败坏 B . 科举入仕身份优越 C . 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D . 难以选拔优秀官员
  • 15.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韩愈以儒家经典《大学》为依据,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讲治心,又讲治世,君子仅停留在道德自觉层次是不足的,心与行统一才是道。佛老之道“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无补于社稷。韩愈的主张(     )
    A . 摒弃佛教与道教学说内容 B . 反对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 C . 追求道德与政治的一体化 D . 标志着儒学转型成为理学
  • 16. (2024高三上·丰南月考) 宋以前,汉代名将卫青以为国家开疆拓土的功劳、为人谦和的品行,受到了高度评价;然而,宋代的文人墨客对卫青的评价则转变得更加辩证:既肯定其历史功绩,也对其政治方面有所诟病,如曾巩就提到“卫青非有罪,而身不免”。这一转变反映了宋代(     )
    A . 统治政策的调整 B . 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 C . 边防压力的加剧 D . 儒学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 17. (2024高三上·丰南月考) 宋代以前,因不动产而引发的纠纷数量很少,且几乎没有发生于普通民众间的不动产纠纷。及至宋代,不动产交易纠纷数量激增,而且有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参与到不动产交易中,甚至包括奴婢、仆人等下层民众。这一转变主要是源于宋代(     )
    A . 社会阶层流动性显著加强 B . 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形成 C . 租佃制成为主要经营方式 D . 商品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
  • 18. (2024高三上·丰南月考)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都城开封府东角楼的潘楼酒店,每晚凌晨三点左右开始卖衣物、古董、珍玩犀玉等,“半夜而合,鸡鸣而散”,谓之鬼市。这可以用来佐证宋代(   )
    A . 商业市镇经济活跃 B . 重农抑商政策已被禁止 C . 经济环境相对宽松 D . 商业活动不受政府监管
  • 19. (2024高三上·丰南月考) 元代州县政府财权有限但又事务繁冗,因而州县政府的职能履行始终饱受困扰。无奈之下,州县只得依靠民间力量来维持地方政务,如由民间士绅出资助役承担地方建设支出或负责民间田产、婚姻等纠纷。元代的这一现象(     )
    A . 削弱了地方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 . 提升了国家行政管理的效率 C . 反映了基层治理主体的社会化趋势 D . 保障了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
  • 20. (2024高三上·丰南月考) 元代农学家鲁明善著《农桑衣食撮要》,其中提道:“当春不种,秋无所收,早宜种植,勿致失时”;“桑行中间可用牛耕,故田不废,桑不致荒”;在小麦地里种一些豆子,到小麦收获后,把豆秧埋到地中可作为肥料,有利于麦苗生长。这些记述说明元代(     )
    A . 农作物品种进一步丰富 B . 耕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C . 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D . 传统重农政策得以延续
  • 21. (2024高三上·丰南月考) 如表所示为明代内阁首辅中加官概况(部分)。据此可知,明代(     )

    时间

    首辅

    官衔

    官品

    正统年间

    曹鼐

    侍郎

    低于正二品

    天顺年间

    徐有贞、许彬、李贤

    翰林学士

    正二品及以上

    成化年间

    陈文、商辂

    大学士

    正二品及以上

    A . 封建官僚体系日益完备 B . 内阁的地位得到提升 C . 内阁辅政逐渐趋向合法 D . 内阁的决策权力增强
  • 22. (2024高三上·丰南月考) 明清福建土地典卖中“白契”取得了政府加印的正规“红契”同等法律地位,“白契”中不写具体面积,乾隆降谕“嗣后民间买卖田房,著仍照旧例,自行立契,按则纳税,地方官不得额外多取丝毫”。这主要缘于当时(     )
    A . 政府加强基层管控 B . 民间交易法制意识增强 C . 土地流转渐趋频繁 D . 封建专制主义空前强化
  • 23. (2024高三上·丰南月考) 相比于康乾时期,嘉庆年间编修的“嘉庆志”将新疆、蒙古等统部直接列于“贵州统部”之后,与其余省份并列同称;并突破了“康熙志”“乾隆志”中只有省、府、直隶厅图,增加划界与边疆统部辖境内容,呈现“金瓯无缺”的全貌。这表明当时(     )
    A . 地方割据的隐患得以根除 B . 近代国家主权意识已然具备 C . 统一多民族国家观念凸显 D . 华夷一体思想得到广泛认可
  • 24. (2024高三上·丰南月考) 《清史稿·食货志》记载:“高宗谕内阁曰:‘朕查上年各省奏报民数,较之康熙年间,计增十余倍。’”据统计,康熙四十九年统计人口数是23312246人,而到乾隆五十七年的人口数是307467279。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 . 边疆治理政策推动数据变化 B . 源于生产技术根本性突破 C . 经济重心南移改变人口结构 D . 推动了农业赋税制度变革
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
  • 25. (2024高三上·丰南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丝绸之路概况表

    路线

    起点

    途经地

    终点

    主要货物

    陆上丝绸之路

    长安

    西北、中亚

    欧洲、非洲

    丝绸

    草原丝绸之路

    漠北、南西伯利亚

    咸海、里海北

    欧洲、小亚细亚

    茶、马、皮毛制品

    西南丝绸之路

    长安、成都

    缅甸、印度

    中亚、西亚

    茶、马

    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沿海

    东海、南海、印度洋

    西亚、东非 、朝鲜、日本

    瓷器

    ——摘编自《文化交流与传播》等

    材料二   公元前138 年,汉武帝欲联络西域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应募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西域,顺利到达乌孙后,又分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其他诸国。公元前115年,张骞返回长安。张骞通西域被称为“凿空”。此后,汉朝与西域诸国使节往来日益频繁,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辟。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沟通的文化文明。
    2.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上中外交流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分析张骞“凿空”的影响。
  • 26. (2024高三上·丰南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以来,差役繁多。 差役系指为封建官府服务的非生产性职役,均按户等高低、丁口多少轮流充当。大地主、大官僚之家多享有免役特权,故差役负担落在中小地主和自耕农身上。为躲避差役,人们“不敢营生”“不敢求富”“土地不敢多耕”,甚至“鬻田减其户等”,视差役“甚如兵火,天下同苦之”。熙宁四年(1071年)公布募役法,“改差役为募役”“乡户差役者,悉计产赋钱,募民代役,以所赋钱禄之”。输钱数额视各州县具体情况而定,“凡敷钱,先视州若县应用雇直多少,随户等均取”。役钱用来“募三等以上税户代役,随役轻重制禄。禄有计日、有计月、有计事而给者”。赢余部分备凶荒之年使用。坊郭每五年,乡村每三年重新评定户等。应募者三年或二年更换一次。

    ——摘编自陈瑞台《王安石的经济改革及其管理思想》

    材料二   “今输钱之法,极户十年,输缗钱二百五十,其次八、九、十而已,比昔减过半,得免横费,无笞责之忧,且终身不事官府,以趋南亩。”

    ——摘编自[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募役法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原因。
    2.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募役法实施的意义。
  • 27. (2024高三上·安化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农业和私营手工业等诸多领域都突破了原来自给自足和单纯满足官府消费的理念,要求私人资本的积累和地方权力的扩张,人们愈发重视被“天理”抑制的“私欲”。……到了明朝中期,程朱理学已成为人们求取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了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目睹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引发社会动荡的王守仁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

    明朝中后期及清朝前中期处于大转折的前夜,其国内表征是资本主义萌芽和早期启蒙文化出现,国际条件是西方近代文化初入中国。然“萌芽”幼弱、“启蒙”声稀,明清文化主流延续着秦汉以来的常态,而扬弃性的文化变革在潜滋暗长,所谓“常”中寓“变”,“变’中有“常”,故明清文化宜以“袭常与新变”概括。

    ——摘编自汪高鑫《中国经史关系史》等

    1.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文化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围绕明清文化,以“社会•文化•袭常与新变”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标题自拟,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