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升华和凝华》——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难点过关专题

更新时间:2024-10-17 浏览次数:19 类型:复习试卷
一、夯实基础
  • 1. (2024八下·滨州期末) 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十月打了霜,来年粮满仓”,如图甲,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 . “大雾不过响,过响听雨响”,如图乙,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 . “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如图丙,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 . “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如图丁,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 2. (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 下列现象的形成过程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
    A . 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凝固 B . 树上的雾凇——凝华 C . 草叶上的露珠——熔化 D . 雪糕周围的“白气”——升华
  • 3. (2024八上·宁乡市期中) 舞台为了渲染气氛,常用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方法制造白雾,其原理是:舞台上喷撒干冰时,干冰成气态的二氧化碳吸收热量,使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成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白雾。(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 4. (2024八上·关岭期末) 高山顶上的积雪终年不化而厚度却基本不变,主要是由于降雪量与冰雪因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减少的量基本相等。
  • 5. (2024八上·湘桥期末) 炎热的夏天,小双从冰箱拿出一支冰棍,包装纸外面有一层白霜现象(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剥去包装纸,冰棍冒“白气”现象(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仔细观察冰棍“冒”出的“白气”,是向 (选填“上”或“下”)飘的。

二、能力发展
  • 6. (2024八上·信阳月考)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华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对下列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进行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 . “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 . “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 .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 .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 7. (2024九下·连云港模拟) 热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凝华现象 B . 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 C . 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 . 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 8. (2024·吴江模拟) 下列物态变化的实例中需要吸热的是(   )
    A . 山间出现“云海” B . 树枝上出现“雾凇” C . “露珠”的形成 D . 冰雪在“消融”
  • 9. (2024八上·龙湖期末) 冬至时,潮汕许多家庭会煮汤圆。一部分汤圆放入冰箱冷冻后再取出时,汤圆表面有一层白霜,这是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一部分汤圆放入沸腾的水中,煮汤圆的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当打开锅盖取汤圆时要注意防烫伤,因为水蒸气液化(选填“吸热”或“放热”)。
  • 10. (2024八上·廉江期末)  寒冷的冬天,窗户上会结一层冰花,这层冰花出现在窗户玻璃(选填“内”或“外”)侧。夏天,小明买了一支冰棒,冰棒上有白花花的粉,这是现象,把这支冰棒放进玻璃杯,不一会儿,玻璃杯壁上有水珠出现,这是一种现象。(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 11. (2024八上·回民期中)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是空气的成分之一,在常温状态下以气态方式存在。固态的二氧化碳叫做干冰,从外形上看就像是压紧的雪一样,把干冰拿到常温下,他很快就会还原成二氧化碳气体。在文艺演出或是电视电影的拍摄中、在餐桌上,经常会用到干冰,用于产生弥漫的白色气雾,仿佛仙境一般,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视觉效果。除此之外,干冰还经常用作人工降雨,利用飞机把干冰撒向高空,或把装有干冰的炮弹打向高空,炸裂后把干冰暴露,就可以让空气中的水蒸气聚成雨滴落下,以缓解旱情。

    (1)人们常利用干冰给运输中的食品降温,防止其变质腐烂,这是利用了

    A.干冰液化放热       B.冰熔化吸热       C.干冰升华吸热       D.干冰凝华放热

    (2)利用干冰制造舞台上白色气雾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

    (3)舞台上、餐饮中常用干冰制造白色气雾效果,其中“白色气雾”是

    A.二氧化碳气体       B.水蒸气       C.小水滴       D.液态二氧化碳

  • 12. (2024八上·安陆期末) 我国的航天航空工程取得了不起的成就。
    1. (1) 火箭发射时,会产生频率低于20Hz的 (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2. (2) 运载火箭使用的液态燃料是通过降低温度和 的方法使燃气液化而形成的。
    3. (3) 为了防止航天器在发射后与大气层摩擦过热而烧毁,通常在航天器表面有一层固体烧蚀材料。烧蚀材料在高温气流的冲刷下会发生热解,同时发生熔化、汽化或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从而可以吸收大量热量,起到保护航天器的作用。
    4. (4) 航天器外壳要求轻巧、耐高温。航天器外壳应选择密度小、熔点 (填“高”或“低”)的材料。
三、挑战突破
  • 13. (2023八上·利川期中) 夏天将杯中的液态氮(沸点为)倒入常温的水中水面上会产生固体(如图),这固体产生的原因是(  )

    A . 液态水放热升华 B . 液态水放热凝固 C . 液态氮吸热凝固 D . 液态氮放热凝华
  • 14. (2019八上·长春期中) 舞台上经常用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方法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对“白雾”的形成,小明的解释是:(1)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2)气态二氧化碳液化形成白雾,以上解释中(   )
    A . 第一句话存在科学性错误 B . 第二句话存在科学性错误 C . 两句话都存在科学性错误 D . 两句话都没有科学性错误
  • 15. (2018·临沂模拟) 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出汗”或结“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玻璃上的“汗”是水蒸气汽化生成的 B . “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 C . 玻璃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升华生成的 D . “汗”出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 16. 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 (1) 霜是由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2. (2) 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
    3. (3) 某同学为验证上述猜想,做了如下实验:

      从冰箱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能否验证上述猜想,请简要陈述理由。

  • 17. (2018八上·和平期中) 如图是小红做“观察碘升华”的实验装置.

    她的操作是:在烧杯中放少量的碘,烧杯口放一只装有冷水的烧瓶,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

    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熔点(凝固点)、沸点(℃)

    物质

    酒精

    煤油

    熔点(凝固点)

    0

    ﹣117

    ﹣30

    113.6

    1083

    1535

    1064

    沸点

    100

    78.5

    150

    184.25

    2360

    2750

    2500

    1. (1) 结合你的探究经历,描述小红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2. (2) 交流评估时,小明查阅了部分物质的熔点、沸点(见表),他发现碘的熔点是113.6℃,碘的沸点是184.25℃,酒精灯的火焰温度约400℃,他认为小红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红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你针对小明的质疑,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写出实验方案并扼要说明.
  • 18. (2016八上·西城期中) 小林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如图所示。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小林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根据这些资料,小红认为小林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林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

    请针对小红的质疑,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可以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写出实验方案并简要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