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图甲所示,小明刻度尺甲和三角板测得圆形物体的直径cm;如图乙所示,秒表的读数为s;
(2)小明用另一把刻度尺乙在测一个物体长度时记录的数据为14.51dm、14.50dm、14.53dm,物体长度测量值应记为dm。
三人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A: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人的质量m有关。
猜想B: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秋千的绳长L有关。
猜想C: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秋千的摆角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他们来到实验室,找来不同质量的小铁球(质量已知)、细绳、刻度尺、铁架台、量角器,模拟秋千,组装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还需用到的测量工具是;
(2)按图乙进行实验,得到表中数据:
次数 | 摆球质量m/g | 摆角 | 摆长L/cm | 摆球摆20次时间t总/s | 摆球摆1次平均时间t/s |
1 | 15 | 3° | 100 | 40.0 | 2.0 |
2 | 30 | 3° | 100 | 40.0 | 2.0 |
3 | 30 | 5° | 100 | 40.0 | 2.0 |
4 | 30 | 5° | 80 | 36.0 | 1.8 |
5 | 30 | 5° | 50 | 28.0 | 1.4 |
①为验证猜想A,应选两次实验数据进行比较:比较2和3两次实验数据,可知猜想C是(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的;
②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单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只跟有关;
(3)在第3、4次实验中,小宇用“保持质量、摆角不变,改变摆长”的方法来探究摆的摆动往返时间与摆长的关系,这种方法在物理实验中称为法(选填“控制变量”或“转换”);
(4)在摆线悬挂点O的正下方固定一铁钉P,将摆球从A点释放,摆线碰到铁钉后摆球仍能继续摆动,到达B点后再摆回,如此往复,如图丙所示。若摆长为100cm,则单摆在A、B两点间来回摆动一次所需时间应(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0s。
A. 使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
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频有震感
C. 改变薄塑料滑过梳子的速度
D. 改变敲鼓时的力度
(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
(2)铸铁中的声速?
(1)汽车在这段时间内行驶的路程;
(2)声音在这段时间内传播的距离;
(3)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多远?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假如某一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在5~40kHz,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强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请回答以下问题:
一般的常识告诉我们,雪花落水静悄悄,毫无声响。在3月份一期的《自然》杂志上,几个科学家联名发表文章,宣布了他们的结论。
首先要说明的是,雪花落水发出的声波频率在50000赫到2×105赫之间,高于人们能听见的声波频率。但是,海里的海豚就能听到雪花落水所产生的声响,并且这些声响令海豚异常烦躁。然而,请不要想当然,这些声音不是雪花与水面撞击发出的,而是…… 著名的约翰·霍甫金斯大学机械工程系的普罗斯佩勒提教授是个奇才,普罗斯佩勒提断定,这些声音不是雨滴撞击水面发出,他们确实在下雨时发现水中产生气泡,这些气泡还在不断地收缩、膨胀、振动。下雨时那些噪声的频率和衰减情况确实与气泡的振动状况协调一致,从而证实他们的理论完全正确。
事情还没有结束,渔民常抱怨,在下雪时他们的声呐也常常侦听不到鱼群。一开始,他们也不信,因为雪花中含有90%以上的水,空气不多。但是,他们不是简单否认,而是要用实验来验证。在一个风雪的夜晚,他们在一个汽车旅馆的游泳池找到了证据,雪花落水时也产生气泡,同样,这些气泡也振动,从而发出声波。其实,无论是人们打水漂时所听到的细微声响,还是瀑布的隆隆震响,都不是(或主要不是)来自石块及岩石与水的碰撞,而是由于气泡。你看,大自然是何等奇妙,而从事科研的人们在发现真理的时候又是多么幸福。
A. 蝙蝠 B. 猫 C. 狗 D.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