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图中所示的土地不能随意买卖 ②周天子实际上占有全国的土地
③这一制度与分封制的关系紧密 ④商鞅变法之时废除了这一制度
方位 | 部族 | 唐朝的边疆治理措施 | |
A | 北方 | 靺鞨 | 长庆会盟 |
B | 东北 | 回纥 | 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 |
C | 西北 | 西突厥 | 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
D | 西南 | 吐蕃 | 册封首领大祚荣 |
第五节 “八王之乱” 第六节 “超级导演”王导 第七节 犹有诗酒雅集 第八节 “菩萨皇帝”萧衍 第九节 陈朝兴亡 第十节 五胡归华夏 |
“中国”的含义 | 出现次数 | 示例 |
指京师 | 9 |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
指国境之内 | 17 | “咨女殷商,女穀于中国” |
指诸夏之领域 | 145 |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
指中等之国 | 6 | “以负海攻负海,中国之形也。……小国之形也。” |
指中央之国 | 1 | “南国之人……,北国之人……,中国之人,冠冕而裳。” |
匈奴 | 羯 | 鲜卑 | ||||||||
汉·前赵 | 北凉 | 夏 | 后赵 | 前燕 | 后燕 | 南燕 | 南凉 | 西秦 | ||
氐 | 羌 | 賓 | 汉 | |||||||
前秦 | 后凉 | 后秦 | 成汉 | 前凉 | 北燕 | 西凉 |
①多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 ②各个政权长期友好并存
③氐和鲜卑曾统一过北方 ④少数民族认可中原文化
秦朝 | 郡县二级制 | 37个郡(后增至48),下辖大约一千左右的县级政区 |
西汉末年 | 郡县二级制 | 郡国共103个,下辖1587个县(郡之上设置14个监察区) |
西晋前期 | 州郡县三级制 | 19个州统辖172个郡国,郡国下辖1232个县 |
南北朝后期 | 州郡县三级制 | 220个州,统辖999个郡,县级政区变化不大 |
隋朝初期 | 郡县二级制 | 并州改郡,共190个郡,下辖1253个县 |
长城 | 大运河 |
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 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遗,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诸子百家的存在与争鸣,是中华民族文化成熟的标志。在以后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各式各样的思想差不多都可以从战国诸子中找到原型或雏型。直到今天,社会科学中的许多问题,或多或少地还可以从诸子中找到相应的命题或思想源头。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等整理
材料二 随着人口的增加,井田制度已经败坏,公地私有化成普遍事实。商鞅宣布废除井田制,允许民众开荒耕作、买卖土地。“废井田,开阡陌”是中国土地史上的重大变革。土地私有,失去了按血缘分封各级贵族的经济基础,邦国消亡,立郡县就成了时代的必然选择。郡县不是封邦,而是直属中央、完全听命于中央,由中央直接委任、撤换地方郡守县令的地方政权。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
——据杨百胜《商鞅变法法理研究》等整理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帝制中央集权,内而废封国,以郡县官僚制直辖编户,变更“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旧状,外而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汉继续实行编户授田和军功爵奖励耕战,又“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完善郡县制,推行五铢钱,凿空西域,使天山南北首次与内地连成一体。汉武帝诏书曰“中国一统”,当是秦汉以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为基本疆域的郡县制大一统。
——摘编自李治安《秦汉以降“大一统”秩序的华夷交融演进》
材料二 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境饱受侵扰等弊端。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唐太宗曾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怀之以文德的羁縻之策是唐朝在确立“君臣之位”光环下统驭边疆的手段。唐朝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落,边疆地方势力开始抬头,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据刘俊珂《汉唐西南边疆经略再研究》等整理
材料三 学者马大正先生曾敏锐地指出,当代中国继承了两项举世瞩目的历史遗产:一是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二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而两大遗产相互嵌入的平台,就是边疆地区。历史上边疆地区的发展既相对自成体系,又呈现出国家层面的整体性。
——摘编自黎镜明《汉唐西北边疆治理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