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名校方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如图为出土于河南临汝仰韶文化遗址的鹳鱼石斧彩陶缸,据考古专家考证,此陶器为葬具,因在河南伊川附近出土较多,故又被称为“伊川缸”。普通伊川缸大多造型简单,素朴无彩。对于画中的动物有不同的解释,有专家认为两种动物是部族图腾,鹳和鱼,是两个部族的联姻与和好,也有人认为是一个部族对另一个部族的征服。以上研究可用来说明(     )

    A . 小农经济萌芽时期墓葬差异 B . 旧石器时代绘画艺术产生 C . 新石器时代社会组织的变动 D . 母系氏族公社的渔猎进步
  • 2.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如表为楚国“出奔(逃亡)”“来奔(投靠)”中“流亡公子”统计表(部分),据表可推知春秋时期(     )

    序号

    公子

    母国

    流亡国

    事件

    资料来源

    备注

    1

    公子重耳

    骊姬之祸

    僖公二十三年

    晋献公子

    2

    太子建

    宋、晋、郑

    无极言太子建,伍奢将以方城为叛

    昭公二十年

    楚平王子

    3

    王子朝

    王子朝之乱

    昭公二十六年

    周景王子

    A . 楚才晋用普遍 B . 社会变革剧烈 C . 变法运动兴起 D . 人口迁徙频繁
  • 3.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秦王嬴政声称,因韩国“倍约”,赵国“倍盟”,魏国“始约服”而后“谋袭秦”,楚国“畔约”而出兵六国。秦灭六国后,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刻石曰:“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咸服。”秦始皇对战争合理性构建的变化(     )
    A . 源于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 B . 反映出地方割据势力覆灭 C . 确立了秦始皇的独尊地位 D . 体现出秦统治策略的调整
  • 4.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元鼎三年(前114年),汉武帝推行“广关”政策,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迁至新函谷关(如下图),形成以新函谷关为界的新“关中”地域。这一政策(     )

    A . 适应了政治中心的转移 B . 维护了西北边境的安定 C . 利于保障京师物资供应 D . 旨在加强封建君主专制
  • 5.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如表为刘宋至隋初岭南地区人口数变化情况统计表。这反映岭南地区(     )

    省区

    刘宋时期人口数(公元464年)

    隋代初期人口数(公元609年)

    人口数

    密度(人/平方公里)

    占全国人口%

    人口数

    密度(人/平方公里)

    占全国人口%

    广东

    375744

    1.7

    1.25

    659889

    2.99

    1.28

    广西

    228360

    0.99

    0.76

    956345

    4.14

    1.86

    合计

    604104

    2.01

    1616234

    3.14

    A . 土地兼并程度日益加深 B . 地域经济差别缩小 C .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D .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 6. (2024高一上·潮阳期中) 唐建立初期,边关统帅不久任,不兼统,功勋名声卓著者,入朝为相,少数民族将领更是多受牵制。后来,唐玄宗有意让边将长久执掌边关。宰相李林甫为杜绝边帅入相之路,奏请皇帝大量使用胡人为边将。这一变化(     )
    A . 源于边疆危机的加重 B . 导致外重内轻局面的出现 C . 解决了君相间的矛盾 D . 推动了地方行政体制调整
  • 7. (2024高一上·西固期中) 韩愈以儒家经典《大学》为依据,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讲治心,又讲治世,君子仅停留在道德自觉层次是不足的,心与行统一才是道。佛老之道“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无补于社稷。韩愈的主张(     )
    A . 摒弃佛教与道教学说内容 B . 反对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 C . 追求道德与政治的一体化 D . 标志着儒学转型成为理学
  • 8.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宋神宗元丰改制前,当有“差除及改更事件”经过门下封驳司时,封驳司将其关报御史台和谏院。而改制后,封驳权转归门下省,给事中舒亶因“恐内省无关报外司之理”上报神宗裁决,得到神宗批示“更不关报”。这一改制(     )
    A . 旨在增强士大夫政治影响力 B . 削弱了台谏机构的监察权 C . 对封建皇权形成一定的约束 D . 使中央决策权力发生转移
  • 9.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如图是西汉、唐代、北宋三个时期户数、粮食总产量(均为最高值)对比图。据此可以推知,北宋(     )

    A . 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B . 政府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 C . 国家实力达到了顶峰 D . 遵循“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 10.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明代西南某土司碑文记载,朝廷赐其金牌、虎符和“诚心报国”匾额,“世袭三品诰命,俾领一府五州县之民”。该家族前后数代兢兢业业,忠心报国。据此可知,明代土司制度有利于(     )
    A . 推动经济发展 B . 加快朝贡体制改革进程 C . 增强国家认同 D . 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 11.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1841-1860年,中国香港地区发行的中英文报刊总量超过内地报刊的总和;而1861-1894年,上海发行的英文报刊占全国(含香港等地)英文报刊总数的55%以上,上海发行的中文报刊也占到全国(含香港等地)中文报刊总数的57%以上。这一时期,上海报刊业的发展(     )
    A . 加速了贸易中心转移 B . 顺应了近代社会变革 C . 由欧洲帝国主义主导 D . 催生了民族资本主义
  • 12.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中国近代史有一部著作有这些关键词:是第一部宣传民族民主共和国思想的名著;被誉为中国近代《人权宣言》;章太炎为之作序;主张欲御外侮,先清内患;定名中华共和国……此著作(     )
    A .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 . 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 有助于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D . 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 13.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如图是民国初年的国产火柴的系列广告,此类广告的大量发行,从侧面反映了(     )

    A . 广告成为主要营销方式 B . 反帝爱国斗争高涨 C . 民族工业占领外国市场 D . 火柴企业举步维艰
  • 14.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1926年底,武汉国民政府全面开展立法工作,颁布的土地法与劳动法有《保护佃农法》《严行禁止蓄婢令》《湖北临时工场条例》等。针对原为汉口、九江的租界区,武汉国民政府制定的涉外法有《九江特别区章程》《汉口取缔外国人办学条例》等。这说明当时(     )
    A . 国民党训政得到充分展开 B . 大革命的目标发生了偏离 C . 国民党右派背叛民主革命 D . 新三民主义得到一定落实
  • 15.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中期,晋察冀边区剧作家们立足于民众生活的喜怒哀乐和现实困境,“以我手写我心”,突出农村风味和地方色彩,创作和演出活报剧《中国是怎样站起来的》《反扫荡秧歌舞》和歌剧《亡国恨》《赵大虎放哨》《农村曲》等剧目,把艺术的理论与革命的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这些做法意在(     )
    A . 完成土地革命的任务 B . 积极维护革命统一战线 C . 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 D . 调动民众的抗日积极性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 16.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区域发展影响全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的战乱,引发了规模庞大的人口迁徙和移居。这股浪潮从北亚地区向华北、继而从华北向江南、从华北向朝鲜半岛等,波及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这一迁徙的焦点是作为黄河文明摇篮的华北平原……人们处在这个混乱、动荡不安的社会、国家中,深切地关注自己的内心,同时执著地追求精神和灵魂的救赎。

    ——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材料二   在人口膨胀、耕地紧张、赋税繁重的背景下,江南农民只有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寻求出路。原来用以种植粮食的耕地,改种了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原先的副业—纺织业成了人们的主业;原来的重要粮食产区江南地区,开始在粮食上依赖湖广地区的供应。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纺织业的兴起、粮食贸易的频繁,终于成就了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江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最集中地体现为棉纺业和丝织业的发展,而棉纺业和丝织业专业市镇也占江南市镇的绝大多数。在南方个别地方,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的景象。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材料三   七七事变后的短短数年中,全国城乡共有1425万人迁往西部后方。从1937年至1942年底,桂林市人口增2.16倍,重庆的人口从战前的47万人猛增至124万人。随着政治中心移往西南,仅陪都重庆国民政府的各类机关就共约130个,重庆集中了大批政治家和党军政人士。各类内迁的民营、国营和军工企业约上千家,大量的企业家、科技人员与技术工人也随之内迁……内迁高校多采用联合办学的形式,西南联大已发展为5个学院26个系、350多名教师、3277多名学生的大学。西南联大的教授可谓集一时之选。日后师生人才辈出。

    ——摘编自忻平《试论抗战时期内迁及其对后方社会的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南北朝“中华扩大”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扩大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该时期经济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经济向近代转型艰难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内迁对后方社会的影响。
  • 17.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些学者(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朱舜水等人)虽生长在阳明学派空气之下,因为时势突变,他们的思想也像蚕蛾一般,经蜕化而得一新生命。他们对于明朝之亡,认为是学者社会的大耻辱大罪责,于是抛弃明心见性的空谈,专注讲经致用的实务,他们不是为学问而学问,是为政治而学问……他们……断断不肯和满洲人合作,但求改变学风以收将来的效果。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嘉(庆)、道(光)年间,白莲教痛溃于腹地,张格尔变乱于西北,英吉利凭陵于东南,士大夫懍于商羊石燕之警,惧有梁倾压侨之祸,于是自陇亩而至庙堂,相与讨论朝章国故,古今利病,边陲离合,绝域政教,而史学兴焉,而经世之音振焉。喁于相望,遂与明末遗老相桴鼓(相互应合)矣。

    ——摘编自陆宝千《嘉道史学——从考据到经世》

    材料三   明清时期,一些关心社会政治的士大夫与思想家,以“批判的武器”抨击封建专制和空谈误国的理学。于是,在17世纪出现了波澜壮阔的具有求实批判精神的经世致用思潮,形成了又一次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史上的高潮,解决了儒学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命脉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摘编自王俊义《略论清代学术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1. (1) 指出材料一中明清之际学风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 (2) 分析材料二中嘉道时期的经世学风“与明末遗老相桴鼓”的依据。
    3. (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影响。
  • 18.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史是一部从未间断、接续发展、不断更新的文明创造史。历史连续中创新进取的文明发展史,铸就了中华文化以我为主、差异融合、创新再生的发展逻辑,在持续不断的中心扩散与向心凝聚的双向互动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文明共同体。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不断对生产生活、阶级斗争的实践进行凝练提升,留下了丰富多彩、内涵深刻的文化成果。中华文明差异融合的历史进程和发展逻辑中,包含着革故鼎新、创新发展的内在基因,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开拓新局面、创造新事物的文化传统。中华文明守正出新、自我超越的传统,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具体体现为自我批评、自我警醒、自我变革、自我完善的思想智慧。

    ——摘编自金民卿《中华文明的突出创新性与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品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政治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古代政治文明的创新发展”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