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三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二上·广东月考) 战国时期的《商君书》写道:“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修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由此可知(     )
    A . 道德说教阻碍社会发展 B . 商鞅思想适应时代需要 C . 以法治国优于以礼治国 D . 礼治大量消耗国家资源
  • 2. 某同学在统计秦朝到唐朝地方行政层级时发现,地方主要是郡(府)、县两级,但不同朝代设置的郡(府)、县数量不同(表)。据此可得出的推论为(   )

    朝代

    人口万人

    疆域面积/万平方千米

    郡(府)数量个

    郡(府)统县数量约/个

    秦朝

    2000

    350

    49

    20

    西汉来

    6000

    610

    103

    15

    隋朝

    4600

    470

    190

    6.6

    唐开元年间

    8000(8世纪中叶)

    930

    328

    5

    A . 满足疆域扩大的需要 B . 适应人口数量增加的变化 C .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 . 顺应官僚队伍膨胀的变革
  • 3. (2024高三下·清源月考) 唐代德政碑一般在地方官员离任后,由当地吏民请立于交通要道,以供观瞻。碑文一般力赞官员德政,在朝廷允准立碑后由士人撰写。德政碑的颁赐说明朝廷( )
    A . 不断完善地方监察管理体系 B . 以民众口碑衡量官吏政绩 C . 与地方共同构建良吏的形象 D . 丰富地方官考课制度内容
  • 4. (2024高二上·广东月考) 唐玄宗时,润州刺史韦铣虽为高门却不同意让“门第贵盛,声名籍甚者”为婿,坚持嫁女于进士裴宽。尚书李翱的女儿看中文士卢储,李翱遂招其为婿。后来卢储中了状元,一时传为佳话。这反映出唐代(     )
    A . 科举取士成为选官主要途径 B . 封建门第观念已经消除 C . 科举制推动了社会观念变迁 D . 社会阶层流动日益加强
  • 5. (2024高二上·广东月考) 有学者指出,“家天下”色彩浓厚的金元政治模式,辅以宋朝以来逐渐深入人心的忠君观念,深刻影响了后代的历史,主要体现在(     )
    A . 因俗而治的治边策略 B . 民族交融的程度加深 C . 专制皇权的显著强化 D . 故步自封的保守思想
  • 6. (2024高二上·广东月考) 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强调科举制的废除( )
    A . 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B . 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C . 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D . 推动中国传统社会转型
  • 7. (2024高二下·宁波期中)  辛亥革命后,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建立了300多个政党、社团。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试图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 .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B .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C . 军阀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 D . 民众参政议政意识得到提高
  • 8. (2024高二上·广东月考) 1937 年 5 月《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年满 16 岁的,无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采取普遍、直接、无记名的投票选举制”,在实际投票中,采用“画圈”“画杠”“画点”“投豆”“烧洞”等投票方式。这( )
    A . 体现了民主制度的多样性 B . 推动了根据地的民主建设 C . 确保了选举结果的公正性 D . 延续了古代基层治理传统
  • 9. (2024高二上·深圳月考) 20世纪80年代全国劳模表彰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在继续提倡那种吃大苦耐大劳的“老黄牛型”劳模的同时,更重视知识分子和经营型人才的模范作用。这一做法旨在(     )
    A . 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B . 助推改革开放全面深入展开 C . 推动冤假错案平反 D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0. (2024高二上·广东月考) 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行进到哪里,立法就要跟进到哪里。从修改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到制定慈善法、反家庭暴力法,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述材料体现了新中国立法(     )
    A . 紧跟时代步伐,回应民众关切 B . 初步奠定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C . 为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D . 充分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 11. (2024高一下·开福期末) 11至13世纪,欧洲的城堡建设日益兴盛,塔楼等要塞不断被加固和改进。14世纪,塔楼等要塞受重视的程度下降,城堡成为所在地区的政治中心,城堡中的大厅常用于领主会见宾客、处理政务、洽谈商务、举行司法活动。15至16世纪,英国甚至掀起了摧毁城堡的运动。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圈地运动的兴起 B . 宗教改革运动的推进 C . 民族国家的形成 D . 封君封臣制度的衰落
  • 12. (2024高二上·广东月考) 拜占庭帝国在8世纪中晚期编撰的《摩西法典》中规定:击打父母者有罪,将会被处死。同时期中国的《唐律疏议》也规定:告祖父母、父母者,绞;殴者,斩;过失伤者,流三千里;伤者,徙三年。这说明当时东西方(     )
    A . 文明在交流中互鉴 B . 国家治理重视家庭伦理 C . 法律逐渐发展成熟 D . 皇权直接控制社会基层
  • 13. (2024高二上·广东月考) 有学者评论说,英国革命创造的法律制度,虽已初步搭好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大体框架,但是这个框架的严重缺陷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它太缺乏对“平等”价值的关怀。评论者的主要依据应是(    )
    A . 国王仍掌握着行政实权 B . 分权制衡机制仍不完备 C . 参政权受财产资格限制 D . 议会的立法权有名无实
  • 14. (2023高二上·广丰期末) “这支官吏队伍……对上司毕恭毕敬的习气和某些‘公’务特权把他们拴住了,通过股票和银行,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这一论述( )
    A . 指出了西方文官制度带有阶级性 B . 肯定了文官政治中立性 C . 认为西方文官制度滋生官僚习气 D . 全面否定西方文官制度
  • 15. (2024·期末) 《拿破仑法典》中有 1000 多个条文规定了契约之责,如第 1134 条规定“原料的取得,商品的流通,工人的雇佣,都必须通过契约,买卖、交换,一切均可以自由经营” 。据此可知,该法典( )
    A . 凸显了普通法系的优势 B . 确立了法国的成文法体系 C . 有利于共和体制的巩固 D . 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要求
  • 16. (2023高二上·广丰期末) 1853年,斯坦福·诺斯科特和查理·屈维廉共同提出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痛陈了当时政府官吏制度低效、腐败等痼疾。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据此可知,文官制度的确立是由于(   )
    A . 工业时代管理效能的需要 B . 议会政党政治竞争的结果 C . 启蒙思想家进行精心设计 D . 英国内阁制度的不断完善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 17. (2024高二上·广东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吴于鹰《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材料二   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吴晗《历史的镜子》(发表于1943年)

    材料三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包括“中国专制说”在内的西方学说被输送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观点传入中国。谭嗣同在1896年所著的《仁学》中说“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对秦汉以下的中国政治持全盘否定态度。此后……都将从秦始皇开始到20世纪初延绵不绝的中国政治体制一并视为专制政体。

    ——摘编自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体制的区别,并指出“一千四百年”的古代中国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专制说”在中国广泛流传的原因。
  • 18. (2024高二下·汕头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南京作为科举考试的举办城市,在科举考试举行之际,考官、考生、随行仆从、工商业者纷至沓来,南京城内流动人口数量为之徒增。万历中期达6000人有余,崇祯十二年达7800余人……这些前往南京应试的考生,饮食起居皆在南京城内,是一个人数庞大的消费群体。考生之外,科举效应所带来的其他流动人口规模更大。无论考官,还是考生,多不乏仆从相随,权势显赫、饶有资财者甚至拥有多名仆从。数量众多的人群涌入南京,有头脑的工商业者自然不会放过生意机会,也群集南京城内伺机盈利。

    ——摘编自孟义昭《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对南京城市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图1:中国历代科举人物与科技人物数量

                          图2:中国历代科技人物中科举登科人数与比例

    ——梁若冰、谢骐宇《科举与科技: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南京在明清时期的重要地位。
    2. (2) 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提出一个假说并结合材料予以论述。
  • 19. (2024高二上·潮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初政治制度的变革,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的发展,帝制的倾覆,共和制度的诞生,宪法的制定,国会的召开,选举的进行,政党政治的尝试,都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是一场民主宪政的真正试验。这场试验虽然结局不成功,但依旧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民国初期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之中,且中国的封建专制持续很长时间,这种背景下效仿西方的政治制度甚至是“拿来主义”,使得受封建统治多年的民众缺乏心理准备,有些麻木不仁,国内的资产阶级力量也薄弱,不可能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彻底的决裂。辛亥革命的胜利具有特殊性,它不是具有共和理念的革命党人一方取得的彻底胜利,而是以暴力加谈判取得了成分复杂的胜利,由于各种目的而与清政府决绝的政治派别,拥兵武人挟革命大潮而来,为后面的政局动荡埋下了伏笔。

    ——摘编自刘英涛《民国初期政治制度分析》

    材料二   1940年,毛泽东指出,抗日民主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抗日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权。根据地规定无论是抗日根据地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还是民族资产阶级、富农和一般地主,均可参加抗日政权。各地按照“三三制”的人员结构比例进行选举,“三三制”政权所体现的是以普遍、平等的选举制度为基础,成为抗日根据地具有自己独创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抗日民主政权的产生“经过人民选举”,年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和性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精神在各抗日根据地都得到了认真实行,并且制定了相应的选举制度。1944年美国观察团成员赴延安考察时也深刻感受到边区政治的特色,这里“人民积极向上,与重庆相比是另一个世界”

    ——摘编自谢双明《论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的特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期政治变革失败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的特色,并简析其影响。
  • 20. (2024高二上·广东月考)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现代法治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阶段

                             阶段特征

    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民主法治思想及古罗马法律制度

    15—16世纪

    批判神法至上、君权神授等观念;复兴罗马法

    启蒙运动及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规划法治具体的蓝图与方案

    ——摘编自翟存柱《西方法治—不可模制的法治模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现代法治文明的起源与形成”,自拟论题,并运用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