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沧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三上·沧州月考) 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形成。这体现出中华史前文明的突出特征是(     )
    A . 本土起源 B . 多元一体 C . 博大精深 D . 影响深远
  • 2. (2024高三上·沧州月考) 汉武帝时期,(西域)龟兹王绛宾本与汉有隔阂,但在娶了受汉文化熏陶的乌孙公主的女儿后,“愿与公主女俱入朝。元康元年(前65年),遂来朝贺。王及夫人皆赐印绶”。后数次来朝,接受了汉家的礼仪文化。这反映出(     )
    A . 汉朝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B . 民族交融呈现出新方式 C . 汉初和亲政策收效明显 D . 华夏文化辐射力的增强
  • 3. (2024高三上·沧州月考) 东汉晚期,地方上出现一批名士。他们引领乡论,品评人物,甚至操纵、垄断乡论,控制地方人才选拔。为改变这一状况,曹操使韩嵩“条品州人优劣”,把州的士人排出高低,以便选用。曹操此举(     )
    A . 有助于中央掌握选官权力 B . 规范了人才选拔晋升方式 C . 使选官标准发生根本变化 D . 有利于提升儒士社会地位
  • 4. (2024高一上·成都期中) 如下图所示,影响隋朝运河状态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 . 自然地形 B . 历史基础 C . 经济交流 D . 政治考量
  • 5. (2024高三上·沧州月考) 近年来,山西侯马金墓出土了“蛮牌(盾)木刀”砖雕(如下图)。“蛮牌(盾)木刀”是一种乐舞表演,在宋、金时期许多城市非常流行。这种乐舞表演(     )

    A . 反映了统治者奉行尚武政策 B . 适应了社会文化娱乐的需求 C . 助推宋金政权间关系的缓和 D . 表明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 6. (2024高三上·沧州月考) 乾隆年间,(直隶)宝坻县“贫者多织粗布以易粟”;正定府“地既宜木棉,男女多事织作”;饶阳县“农民力田而外,专务纺织”;乐亭县“女纺于家,男织于穴,遂为本业”。据此可知,当时直隶地区(     )
    A . 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 . 传统自然经济在逐步瓦解 C . 土地制度发生变化 D . 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 7. (2024高三上·沧州月考) 19世纪中期,居住在福州的外国人所食用的马铃薯要从澳门或汕头运进来。到19世纪末,福州地区种植马铃薯越来越普遍,且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获利颇丰。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 . 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 B . 沿海居民饮食结构发生改变 C . 沿海地区经济影响扩大 D . 中国引入新的商业经营形式
  • 8. (2024高三上·沧州月考) 1903年,孙中山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所询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欧美今日之不平均,他时必有大冲突……然则今日吾国言改革,何故不为贫富不均计,而留此一重罪业,以待他日更衍惨境乎?”在此,孙中山强调(     )
    A . 社会主义革命刻不容缓 B . 革命党人须践行三民主义 C . 社会变革必须兼顾民生 D . 欧美政治制度不适合中国
  • 9. (2024高三上·沧州月考) 1947年7月,华北财经办事处成立。其主要任务如下表所示。该机构的设置旨在(     )

    序号

    任务

    1

    制定华北各解放区经济建设方针

    2

    审查、管理、调剂华北各解放区生产、贸易、金融计划和财政预算

    3

    领导对敌经济斗争

    4

    筹建中央财政及银行

    5

    审定各解放区人民负担和脱离生产人数

    A . 加快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 . 推进民主革命的胜利 C . 统一管理全国财政经济 D . 缓解民族工业的困境
  • 10. (2024高三上·沧州月考) 1955年4月,自传体小说《高玉宝》出版,讲述一个孩子在地主家备受剥削,最后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该作品在国内外形成二十几种版本,仅汉文版印数就高达450多万册,并被改编为24种连环画和12种文艺演唱形式及其戏曲书籍。这表明(     )
    A . 土地改革改善了人民文化生活 B . “双百”方针促进了文化发展 C . 国家重视革命文化的宣传推介 D . 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 11. (2024高三上·沧州月考) 1984年初,中共中央发出第三个“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允许农民和集体的资金自由地或有组织地流动,不受地区限制;农村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出现的专业户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应当积极支持。该文件的落实(     )
    A . 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B . 稳固了农村“三权”分置 C . 激发了农村经济活力 D . 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
  • 12. (2024高三上·沧州月考) 下图为古埃及纳赫特墓中出土的壁画片段。其描绘的是埃及新王国时期农业劳动的情景,下方端坐在凉棚下的人物就是奴隶主纳赫特。该壁画体现了(     )

    A . 埃及社会矛盾较为尖锐 B . 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融合 C . 农耕文明具有扩张潜能 D . 北非风情与希腊文化的交汇
  • 13. (2024高三上·沧州月考) 18世纪初,英国剑桥和牛津大学的主要课程包括基督箴言、拉丁文、古典文学、历史、法律、哲学、数学和科学。当时剑桥大学毕业生格林出版的《学习计划》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数学知识和科学的学习计划。这一时期大学教育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 . 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B . 初等教育的基本普及 C . 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D . “大学区”制度的确立
  • 14. (2024高三上·沧州月考) 美国内战后,宪法修正案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但根据1883年最高法院的相关判决,公民选举权和公民权的保护,主要属于州的管辖范围,联邦政府不能僭越。这说明,美国(     )
    A . 宪法权威受到挑战 B . 废奴时机尚未成熟 C . 民权运动遭受挫折 D . 政治制度存在局限
  • 15. (2024高三上·沧州月考) 1921年3月,苏俄法令规定:每年春耕前预定税额,秋收时增产不增税,对贫苦农民少征或免征;当年粮食税税额,要比原计划征收量下降50%;总税额应逐年减少,税款应越来越多地用于农业生产。这表明,当时苏俄致力(     )
    A . 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B . 提升贫苦农民的政治地位 C . 推动农业集体化的开展 D . 发挥商品经济的主导作用
  • 16. (2024高三上·沧州月考) 二战后,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黄金海岸,开始了独立斗争。1949年,人民大会党成立,推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组织民众游行和罢工,抗议英国殖民政府。1957年,黄金海岸成为独立国家加纳。加纳的独立(     )
    A . 瓦解了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B . 加速了英殖民帝国的崩溃 C . 推动非洲掀起民族独立风暴 D . 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力量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 17. (2024高三上·沧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顺年间

    (1457—1464年)

    山东滨州知州何淡

    取《吕氏乡约》救人,“每乡慎选老人亲为演说大义,使训其闾里,按季稽考”

    嘉靖元年(1522年)

    文登知县杨镛

    申明乡约,“照依乡约事宜,置立簿二扇,或善或恶者各书一籍。每月朔一会,务在劝善惩恶,兴礼恤患,以厚风俗”

    万历年间

    (1573—1620年)

    阳信知县张志芳

    “置乡约所宣读圣谕,自为注疏千言,人情王法天道备极精详,刊布里社。初二、十六日亲临讲解,化美俗淳,邑无争讼”

    ——摘编自秦海滢《明代山东乡约与社会教化》

    1. (1) 根据材料,概括明代山东乡约的发展趋势。
    2. (2) 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个明代基层社会治理的举措,并说明其影响。
  • 18. (2024高三上·沧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部中国税史,其实就是一部土地制度史,充斥着土地争夺、疆域开拓的沧桑,揭示出税制变迁的历程。赋税制度,从无到有,从简到繁,逐步变革。但闪烁其中的是一条鲜明的主线,即中国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遥相辉映,密切关联在一起。

    ——摘编自蔡昌著《中国税史》

    根据材料,选择中国某一历史时期,围绕“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 19. (2024高三上·沧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894年为止,德国先后与奥匈帝国、意大利、瑞士、比利时、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俄国等签订贸易条约。德国降低农产品的进口税,换取其他国家降低针对德国工业产品的关税藩篱。德国实行“双重关税体系”:“自动关税”适用于还未与德国缔结贸易条约以及没有最惠国待遇协定的国家,“协定关税”则适用于已经与德国签订了贸易条约的国家。而通过贸易条约“协定”的关税明显要低于“自动”的关税。

    ——摘编自邢来顺《工业化冲击下的德意志帝国对外贸易及其政策》

    材料二   1957年3月,联邦德国与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共同签署《罗马条约》,规定从1958年1月1日至1969年底的12年过渡期内逐步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和进口限额,并对非成员国采取统一的关税率和贸易政策。1968年7月,欧共体成员国提前一年半全部取消了关税和贸易限额,对外实现共同关税率。据统计,1958—1970年,共同体出口贸易增长2.77倍,而同期美国和其他西欧国家分别增长1.39倍和1.64倍。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后期德国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目的。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新变化,并予以简要评析。
  • 20. (2024高三上·沧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战争当作一个历史阶段来说,已经过去了……八年来我们和蒋介石调了一个位置:以前我们在山上,他在水边;抗日时期,我们在敌后,他上了山。现在他要下山了,要下山来抢夺抗战胜利的果实了……但是,在人民中间,主要是在日本占领区和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中间,还有相当多的人相信蒋介石,存在着对于国民党和美国的幻想,蒋介石也在努力散布这种幻想。我们要在人民群众中间,广泛地进行宣传教育工作,使人民认识到中国的真实情况和动向,对于自己的力量具备信心……曾经有个美国人向我说:“你们要听一听赫尔利的话,派几个人到国民党政府里去做官。”我说:“捆住手脚的官不好做,我们不做。要做,就得放开手放开脚,自由自在地做,这就是在民主的基础上成立联合政府。”……他说:“第一,美国人会骂你们;第二,美国人要给蒋介石撑腰。”我说:“……现在我们有的是小米加步枪,你们有的是面包加大炮。你们爱撑蒋介石的腰就撑,愿撑多久就撑多久。不过要记住一条,中国是什么人的中国?中国绝不是蒋介石的,中国是中国人民的。总有一天你们会撑不下去!”

    ——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1945年8月13日)

    1. (1) 根据材料,概括毛泽东关于时局的观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毛泽东对时局分析的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