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邯郸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

更新时间:2024-11-18 浏览次数: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第一部分(共13分
  • 1. (2024九上·邯郸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人生自有诗意,诗意岁岁相期。今年来,央视推出了一系列文化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文脉春秋》等,对大众追求诗意人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笑谈“一代天骄”只识弯弓射大雕,是毛主席的诗意人生;笑对鲜妍娉婷的四月芳华,是林徽因的诗意人生;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一点不páng wù,是梁启超的诗意人生;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甚至能矗立起精神大厦,是毕淑敏的诗意人生。诗意的人生不容亵渎 , 不应jiǎo róu zào zuò;为了人生的诗意,我们应该勤勉奋进,使诗意与人生(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传承好诗词文化,对涵养民族精神,安顿个体心灵和提高文化自信,都有重要的意义。

    1.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Pang wù    jiǎo  róu  zào  zuò 

    2. (2) 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娉婷     亵渎 

    3. (3) 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写到横线上。
    4. (4) 划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 2. (2024九上·邯郸月考) 综合实践活动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输水路线,源起湖北丹江口水库,终至北京、天津。请依据右图,用一段文字描述该干线工程的输水路线。要求:①根据图中方位指示,按一定的方位顺序描述;②包含图示总干渠经过地;③语言表达简洁、流畅。

  • 3. (2024九上·邯郸月考) 下列句子的排序,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①想得很高,策划得很好,但一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

    ②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

    ③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

    ④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

    ⑤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A . ①②④③⑤ B . ①②③⑤④ C . ⑤①③②④ D . ⑤③①②④
二、第二部分(4-20题,共57分
  • 4. (2024九上·邯郸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心灵,点缀着我们生命的星空。读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我们感受到作者与民同乐的博大情怀;读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我们欣赏到了春和景明下洞庭湖的风光;读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仕途之艰险。

  • 5. (2024九上·邯郸月考)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 , 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冷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①(三年谪宦)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②(栖迟)停留,居留。③(楚客)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④(汉文)指汉文帝刘恒。(吊)凭吊。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1. (1)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甲诗中刘禹锡用“凄凉地”和“弃置身”述说了自己被谪居遭遗弃的境遇,也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 B . 甲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借用两个典故把自己对亲朋凋零、世事沧桑的伤感表达得委婉,含蓄。 C . 甲诗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 . 乙诗中“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2. (2) 两首诗的作者都曾遭贬谪,但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 6. (2024九上·邯郸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忧亦。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直古帝王亦不能常化。假令内安,必有外扰。当今远夷率服,百谷丰稔,盗贼不作,内外宁静,此非朕一人之力,实由公等共相辅。然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常得如此,是可贵也。”魏征对曰:“自古已来元首股肱不能备其或时君称圣臣即不贤遇贤臣即无圣主。今陛下明,所以致治,向若直有贤臣,而君不思化,亦无所。天下今虽太平,臣等犹未以为喜,惟愿陛下居安思危,孜孜不急耳!”

    (节选自《贞观政委·慎终第四十》)

    【注释】①常化:经常消除祸患。

    1. (1) 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予尝古仁人之心 
      是可贵也

      遇贤臣  
      ④亦无所

    2. (2)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古已来/元首股肱不能备具/或时君称圣/臣即不贤/或遇贤臣/即无圣主 B . 自古已来/元首股肱不能备具/或时君/称圣臣/即不贤或遇贤/臣即无圣主 C . 自古已来元首/股肱不能备具/或时君/称圣臣即不贤/或遇贤臣/即无圣主 D . 自古已来元首/股肱不能备具/或时君称圣/臣即不贤/或遇贤/臣即无圣主
    3. (3)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

      ②惟愿陛下居安思危,孜孜不急耳!

    4. (4) 范仲淹和魏征都是一代名臣,请结合文本分析他们的共同品质。
  • 7. (2024九上·邯郸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缪爱军

    ①“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籍作为知识的载体和智慧的结晶,是增强工作能力和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阶梯与桥梁。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多花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会让人生之路变得更加开阔。

    ②读书利修身。万物可朽,思想不朽;万物能盗,学问难盗;万物有价,品德无价。一个人的思想、学问、品德从哪里来,我想最主要的还是从读书中来。读一本好书,如同邂逅一位良师,焦虑不安时为你抚平烦恼,迷茫彷徨时为你指明方向,困顿于生活琐事时让你开怀释然,随时随地都能给你提供温暖和能量,对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塑造品德、净化心灵、涵养定力大有裨益。

    ③读书可明理。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善于学习,就是善于进步。“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如果仅是停留于单纯读书,而不是探究真理,那么便偏离了读书的本义。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一个人越是想要精进,越需要知识的沉淀和书本的加持。脚步无法到达的地方,文字能够载你过去。没有经历过的人生,书籍可以带你相遇。思接千里,神游万仞,只要坚持每日手不释卷,那么定然能够发现开卷有益,在持续阅读中拥有打破人生边界的底气,让精神和灵魂都闪耀着文化的气息。

    ④读书重践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学习是桥梁,践行使用是根本。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

    ⑤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好处甚多,只要我们沉下心来坚持阅读,定能锦心绣口行稳致远。

    1. (1) 请用文中的语句完成下面的填空。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①。围绕这一中心论点,作者从“读书利修”“②”“③”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下列可以做为“读书利修身”的例证的一项是( )
      A . 董仲舒是西汉时著名的儒学大师,家里的书房紧邻花园,但是他专心治学,无暇观赏园中的景致,甚至几年都没看过花园一眼。 B . 周处是西晋人,年少时为祸乡里,后来改过自新,拜访名人陆机、陆云,浪子回头,发愤读书,终成志节之士。 C . 隋朝的李密,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D . 北宋的游酢和杨时,师从理学家程颐学习。第一次拜见程颐时,程颐闭着眼睛躺着,游、杨两人在旁边恭恭敬敬站着。不久,程颐醒来,对两人说:“你们还在这里吗?暂且休息吧。”等到两人出门,门外的雪有一尺深。
  • 8. (2024九上·邯郸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时间不等人

    毕啸南

    ①意识到爸妈老去,是一个模糊而漫长的过程。第一次有这样的具体感知,是十四年前,我出发去济南念大学的那天。

    ②舅舅开车送我和我爸去火车站,妈给我准备了六大包的行李,我坚持只带一个皮箱。她像雨前忙着搬家的蚂蚁,左右摇晃着略显圆实的身体,自顾自地来来回回,连拖带抱,硬生生地把大大小小的包裹都塞进了车里。

    ③临行前,妈逐一把包裹拆开来检查一遍。少年的我觉得脸上有些挂不住了,冲妈妈大声嚷嚷:“哎呀,别翻了,说了不带不带,跟逃荒似的。”说着,我便转身蹿进车里。“哪里像逃荒,满嘴胡诌。”妈妈见我恼了,笑中有些歉意,随即又笑呵呵地招呼着亲戚邻里。她天生一张鹅蛋脸,嵌了一双美丽的大眼睛,笑起来嘴巴像弯月挂在满是晚霞的天空中。

    ④车快发动了,妈突然大喊了一声:“糟了糟了,到底是忘了东西。”她跑进院子又跑了回来,手里拎着一大袋子煮熟的花生。她一只手托着袋子从车窗递给我说:“差点就忘了,刚刚煮好的,别烫着,带着路上吃。”热腾腾的花生冒着热气,蒸得我眼前发白。妈妈的脸挤进了车窗里,我望着她,竟感觉有些陌生。

    ⑤十八年来,这似乎是我第一次这样近距离地看她,看她的脸。她的眼角已不知何时爬上了皱纹,曾经光滑的额头已藏不住淡淡的褶子,右耳的鬓边几缕青丝也已成了白发。我望着她,她也凝望着我,我在她水汪汪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个泪汪汪的少年。

    ⑥爸说:“走吧,时间不等人。”

    ⑦车终究还是开动了。我坐在车里,整张脸贴在车窗的玻璃上,目光透过车窗看妈离我远去,越来越远。她的身影越来越小,我有些困惑,有些恼,妈怎么突然变得这样矮小了呢?直到视线里再也看不到她,我才意识到,远去的人原来是我啊,而妈妈只是停留在了原地。

    ⑧上了火车,爸从威海到济南送我入校。等我安顿好,天已经渐渐暗了,落日刚刚垂入山间。【A】为了省钱,爸订了当晚回老家的火车票。我送他到校门口的路上,他似乎又想起了些什么,拐弯去了学校的超市,【B】给我在大学刚刚认识的舍友一人买了一袋苹果,挨个放在大家的桌子上。

    ⑨在我念大学以前,我与父亲很少交流。每次放学一回家,我最常跟他说的一句话就是:“爸,我妈呢?”爸性格内敛,常常沉默,我并不知道,也从来没有关心过他在想些什么。来济南的路上,我们坐了一夜的绿皮火车,老式的火车晃晃荡荡,一直摇晃了七个小时,我与他也就这样彼此沉默了一整夜。

    ⑩送父亲去校门口的路上,我们依然沉默,他在前,我在后。那条校园的小路,我们走了很久很久,路并不长,再放慢步子也有终点。送我爸到了校门口,我仍只是缓缓吐出几个字:“爸,路上注意安全。”爸说:“你先回去,我在这看着你回去再走。”我的泪水开始在眼眶里打转,第一次,对父亲,对眼前这个男人,我心里涌动着一股巨大而微妙的情绪,我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如何开口。我只能先转身往回走,一转身,泪就“啪嗒”掉了下来。

    ⑪走了几步,我停下往回看,爸依旧在那站着,他穿着卡其色夹克,宽宽的黑色裤子,擦得锃亮的黑皮鞋,那是他为了送我上大学而特意添置的行头。他一动也不动,我突然有些逃离般地加快脚步往学校跑,似乎走了好久好久,我忍不住再次回头望他,只见父亲还在那里,只是,他已经变成了一个很小很小的人,我已看不清楚他的模样。

    ⑫这个男人,曾经是我心中的天地,头顶的日月,远望的山海。而那一刻,我才意识到,他只是我的父亲,一个正在老去的男人。

    ⑬这一次,是我送父亲,但最后远去的依然是我,停留在原地的,还是父亲。

    (选自《读者》,有删改)

    1. (1) 阅读选文第②-④段,围绕妈妈为“我”做的事情,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
    2. (2) 结合具体语境,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她像雨前忙着搬家的蚂蚁,左右摇晃着略显圆实的身体,自顾自地来来回回,连拖带抱,硬生生地把大大小小的包裹都塞进了车里。

    3. (3) 品析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在她水汪汪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个泪汪汪的少年。

    4. (4) 选文第⑧段中A、B两处是否矛盾?为什么?:

      【A】为了省钱,爸订了当晚回老家的火车票,

      【B】给我在大学刚刚认识的舍友,人买了一袋苹果,挨个放在大家的桌子上。

    5. (5) 联系全文,说说文题“时间不等人”的含义。
    6. (6) 选文第⑦段和第⑬段提到“远去的”是“我”,停留在“原地的”是父母,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9. (2024九上·邯郸月考) 阅读《水浒传》中的两个片段,回答下面问题。

    【片段一】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片段二】杨志道:“都管,你不知,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地名叫做黄泥冈。闲常太平时节,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休道是这般光景,谁敢在这里停脚!”

    1. (1) 林冲要确认“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是“怕”被烧毁;杨志不敢在黄泥冈“停脚”,是“怕”以为首的一伙人把劫走。
    2. (2) 有人说,林冲和杨志的“怕”,本质上是一致的。你同意吗?请陈述理由。
三、第三部分(共50分
  • 10. (2024九上·邯郸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由“读”至“懂”,是一段心灵成长的旅行:读山,读懂山的静穆与厚重;读水,读懂水的柔情与刚劲;读童年,读懂纯真与清澈的珍贵:读母爱,读懂唠叨和琐屑背后的深情……

    读完以上文字,你有怎么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围绕“读懂”这一话题,自拟题目,完成作文。

    要求:①内容紧扣话题,立意正确,思想健康。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