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B | C | D | |
实 验 装 置 | 硫在氧气中燃烧 |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
排水法收集氧气 |
解释 | 集气瓶中的水: 吸收放出的热量 | 量筒中的水:通过水体积 的变化得出氧气体积 | 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 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 集气瓶中的水:水先将集 气瓶内的空气排净,后便 于观察氧气何时收集满 |
(一)利用化学知识探究生活中的奥秘。
(1)下列物质中属于大气监测空气污染物的有,会造成酸雨的有。
A.二氧化碳 B.可吸入颗粒 C.二氧化氮 D.稀有气体 E.一氧化碳 F.二氧化硫
(2)如图中①~⑥消耗氧气的有(选择字母填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选择字母填空)。
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 b.空气中的氧气处于动态平衡
c.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 d.氧气不溶于水
(二)请利用微观角度解释下列现象:
(3)如图所示的实验中,一段时间后变红的烧杯是,变红的原因是。
(4)食醋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醋的酸味会变淡:;水银温度计热胀冷缩:。
①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的现象为:白磷燃烧,产生大量,活塞向左移动至mL处停止。
②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可观察到活塞先向移动(“左”或“右”),最终稳定在mL处。
③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写一点)。
【查阅资料】氧气的沸点是-183℃,氮气的沸点是-196℃。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Ⅰ.利用图1装置研究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反应,所得结果如图2所示。
据图回答:
(1)写出图1中反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
(2)图2中,a点对应的操作是。
(3)图2中,通过对比c点和e点能验证反应速率与过氧化氢溶液浓度的关系是;得出该结论还可以通过对比(填字母序号)。
A.b点和d点 B.b点和e点 c.d点和e点
Ⅱ.小明上网查阅资料,许多物质都可以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如马铃薯。于是他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找来马铃薯,制成粉末并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马铃薯粉末能否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Ⅰ.分别取 , 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A、B两支试管中,向B试管中加入a g马铃薯粉末(如图)。然后分别在A、B两支试管中插入带火星的小木条,观察现象。 | A试管中无明显现象,B试管中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
Ⅱ.待B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如此反复多次试验,观察现象。 | 试管中均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小木条均复燃 |
Ⅲ.将实验Ⅱ中的剩余物小心过滤,并将所得滤渣进行洗涤、干燥、称量。 | 所得固体质量仍为a g |
Ⅳ.分别量取 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C、D两支试管中,向C试管中加入a g马铃薯粉末,向D试管中加入a g二氧化锰粉末,观察现象。 | 两试管中均产生气泡,且D比C中产生气泡更平稳、更多。 |
【实验结论】
(4)实验Ⅰ说明马铃薯粉末能(填“加快”或“减慢”)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
(5)实验Ⅱ、Ⅲ证明:马铃薯粉末的和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通过实验Ⅰ、Ⅱ、Ⅲ的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马铃薯粉末(填“能”或“不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评价】
(6)通过实验Ⅳ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是。
【实验拓展】
(7)已知马铃薯中的过氧化氢酶能改变过氧化氢分解的速度。
分别量取 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E、F两支试管中,向E试管中加入a g新鲜马铃薯粉末。向F试管中加入a g煮熟马铃薯粉末,
观察现象如下表:
E试管中现象 | 有大量气泡产生 |
F试管中现象 | 无气泡产生 |
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可知煮熟马铃薯粉末(填“能”或“不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你认为其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