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

更新时间:2024-11-13 浏览次数: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 1. (2024八上·高碑店期中) 这场前后断断续续打了近三年的战争,充分暴露了清王朝统治的腐朽没落,也说明了中国既有的建立于冷兵器作战基础上的技战术和整个军事体制已根本无法适应近代化战争。这场战争是(       )
    A . 鸦片战争 B . 太平天国运动 C .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 甲午中日战争
  • 2. (2024八上·高碑店期中) “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此条款出自(       )
    A . 《黄埔条约》 B . 《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北京条约》
  • 3. (2024八上·高碑店期中) 1854年,英、法、美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约要求,如英国的修约要求主要内容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在遭到清政府拒绝后列强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由此可见,列强发动新的侵华战争旨在(       )
    A . 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B . 增加鸦片的出口 C . 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D . 扩大在华侵略权益
  • 4. (2024八上·高碑店期中) 下图所示为商代中国青铜器的代表作品——双羊尊,它曾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被收藏在北京皇家园林。1860年,双羊尊惨遭掠夺而流失海外,现藏于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当年它“惨遭掠夺”是因为(       )

    A . 俄国侵略中国的行径 B . 八国联军的野蛮掠夺 C . 英法联军侵华的罪行 D . 日本侵略中国的罪恶
  • 5. (2024八上·高碑店期中) 下面示意图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的(       )

    A . 爆发背景 B . 兴衰过程 C . 主要特点 D . 历史影响
  • 6. (2024八上·高碑店期中) 光明中学八年级(1)班有三位同学分别就下列内容作了演讲:“虎门销烟”“哭泣的圆明园”“太平军痛击洋枪队”。他们的演讲内容体现的时代主题是(       )
    A . 探寻救国之路 B . 侵略与反抗 C . 中华民族的觉醒 D . 中国人民的抗争
  • 7. (2024八上·高碑店期中) 近年以来,为保卫海洋权益和应对日益严峻的海上挑战,我国加紧海军的现代化建设。我国的近代化海军最早建立于(       )
    A . 洋务运动时期 B .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C . 维新变法时期 D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8. (2024八上·高碑店期中) 晚清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存在着“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左宗棠则认为,“(西北)停兵节饷,于海防未必有益,于边塞则大有所妨,利害攸分,亟宜熟思审处者也”。该争论发生的背景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的迅猛发展 B . 清朝面临严重边疆危机 C . 清朝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D .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 9. (2024八上·高碑店期中) 下图所示是光绪帝为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第一位清军高级将领御制的祭文,文中“上将星沉”于(       )

    A . 威海卫战役 B . 黄海海战 C . 吴淞战役 D . 平壤战役
  • 10. (2024八上·高碑店期中) “这使得帝国主义可以在中国从事生产,因而避免了关税,并降低了运输费用。与那些萌芽中的中国工商业者相比,外国投资者和开发商拥有大量资金、工艺技艺和特权地位,因而占据着明显的优势。”材料描述的情形体现在《马关条约》中的相关条款是(       )
    A .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 .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C . 割让辽东半岛等给日本 D . 增开通商口岸
  • 11. (2024八上·高碑店期中)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导致的“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 虎门销烟 B . 太平天国运动 C . 公车上书 D . 义和团运动
  • 12. (2024八上·高碑店期中) 康有为在《教学通义》中指出,“今天下治之不举,由教学之不修也”,并认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为此,戊戌变法中推行的措施是(       )
    A . 裁撤冗官冗员 B . 开办新式学堂 C . 派遣留学生 D . 发展农、工、商业
  • 13. (2024八上·高碑店期中) 清朝反动政府不广泛动员、组织民众,单靠有限的军力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到处分兵把口……甚至当中国人民自发地起来抗击侵略者时,他们却怕得要死……横加反对、破坏、镇压,直至堕落到去勾结外国侵略者。材料旨在说明清政府战败的原因在于(       )
    A . 清政府的崇洋媚外 B . 社会制度衰落 C . 奉行妥协投降政策 D . 脱离人民群众
  • 14. (2024八上·高碑店期中) 在近代,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下表罗列了一些不平等条约的部分内容,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共同危害表现在(       )

    条约名称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主要内容(节选)

    英国在中国的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中英双方协议

    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A . 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B .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 . 领土主权遭到了破坏 D . 完全沦为殖民地
  • 15. (2024八上·高碑店期中) 孙中山认为:西洋人虽已实行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但社会仍不安,这是因为社会贫富不均。中国应防患未然,利用科学和工业为全民谋幸福,这就是民生主义。材料表明孙中山的救国方案(       )
    A . 强调发展工业 B . 注重社会公平 C . 维护民族独立 D . 践行人民民主
  • 16. (2024八上·高碑店期中) 对下面示意图反映的主题归纳恰当的是(       )

    A .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 B . 孙中山发动并领导了武昌起义 C . 孙中山是革命党人公认的领袖 D . 孙中山提倡渐进式革命斗争
  • 17. (2024八上·高碑店期中) 1911年10月9日,一位革命领导者发布了一则行动命令:本军于今夜十二时举义,兴复汉族,驱除满虏。……工程八营,以占领楚望台军械库为目的。这次“举义”的主要力量是(       )
    A . 反清志士 B . 光复会成员 C . 同盟会成员 D . 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 18. (2024八上·高碑店期中)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一规定的实质意义是(       )
    A . 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 确定了民主共和的基本原则 C . 使人民翻身成为国家主人 D . 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 19. (2024八上·高碑店期中) 从下列两幅形势图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

         

    A . 革命运动都从南到北席卷全国 B . 革命中首先宣布独立的省区完全相同 C . 都反对的是袁世凯的称帝行径 D . 革命党人为维护共和展开了不懈斗争
  • 20. (2024八上·高碑店期中) 《申报》时评栏目曾这样评述:“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反映的时局是(       )
    A . 民主发展之路艰难曲折 B . 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C . 资产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D . 帝国主义在华矛盾加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21题12分,22题13分,23题15分,共40分)
  • 21. (2024八上·高碑店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二   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中国人民斗争的矛头开始指向帝国主义,提出了“保护中原,驱逐洋寇”“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坊”等口号。但这一斗争最后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随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一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三次灾难性战争”中对中国产生的危害和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哪次战争。列举中国人民“反入侵”斗争的代表人物两位。
    2. (2) 据材料二,写出“驱逐洋寇”“扶清灭洋”指的是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哪一次斗争。材料二所述“不平等条约”的名称是什么?此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危害?
    3. (3) 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近代中国入侵与反入侵斗争的感想。
  • 22. (2024九下·河北模拟)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3年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写道: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经延续了约十年之久,现在汇合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 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推动了这次大爆发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物,在民族战争失败后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命题。在这个命题里,反抗西方的侵略与学习西方先进事物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以其所包含的时代内容而代表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方向。20年后,地主阶级分化出的一部分当权官僚发起的以“洋务”为内容的自强新政;50年后,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士大夫及知识分子群体发起的维新变法,虽因其当事者的不同社会背景而不可同日而语,但都程度不等地反映了这种统一。于是而有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艰难变革。19世纪40年代、60年代、90年代因之前后相接,成为新陈代谢的三个历史环节。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反映的重大史事是什么?答出革命领导者在这一重大史事期间颁布的一个重要文献。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9世纪40年代、60年代、90年代因之前后相接,成为新陈代谢的三个历史环节。”   
    3. (3) 综合以上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归纳当时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 23. (2024八上·高碑店期中)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还是各阶级、各阶层人士寻求救国真理、改造中国、发展中国的探索史。

    材料

    裱糊匠李鸿章

    李鸿章对自己的作为作出以下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

    ——摘编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变法者康有为

    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康有为便酝酿变法思想。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改良主张,因受阻未上达。之后,他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新学伪经考》,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他和梁启超联合赶考书生发动公车上书;8月组织强学会、创办《万国公报》,后续成《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思想。1897年德国强占股州湾,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1898年他第六次上书光绪帝,成立保国会,参与百日维新。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等

    革命者孙中山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为了集中革命力量,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

    1. (1)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与以上三人直接相关的重大史实,并指出三人所处时代中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2. (2)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李鸿章这位“裱糊匠”是如何对“破屋”“东补西贴”的。比较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在救国方案上的不同之处。
    3. (3) 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归纳材料中的三人对中国发展的共同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