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 | 血浆 | 胃液 | 胰液 | 胆汁 |
pH | 7.35~7.45 | 0.9~1.5 | 7.5~8.0 | 7.1~7.3 |
1a只含一种物质……2 1b含有多种物质……甲 2a只含一种元素……乙 2b含有多种元素……3 3a……▲…丙 |
材料一:19世纪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所有的酸都是含氢化合物,其中氢原子容易和金属产生气体。能和酸反应生成盐的是碱。
材料二:1887年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提出酸碱电离理论: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的化合物叫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的化合物叫碱。
材料三:1923年,布朗斯特提出酸碱质子理论:任何能给出质子的物质都是酸,任何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且酸碱有如下关系:酸碱。
材料四:同年,美国路易斯提出酸碱电子理论,从结构的性质来区别酸碱,把类似如下的反应也看作酸碱反应:。该理论使酸碱理论摆脱氢元素的束缚。
猜想1: ▲
猜想2:NaCl、NaOH和
猜想3:NaCl、NaOH和
请写出猜想1
实验组别 | 1 | 2 | 3 |
实验方案 | 滴加少量的稀盐酸 | 滴加少量的氯化钡溶液 | 滴加少量的碳酸钠溶液 |
实验现象 | 无明显现象 | 无明显现象 | 出现 ► |
实验结论 | 溶液中一定没有 | 溶液中一定没有 | 溶液中一定有 |
请写出第3组实验的实验现象
实验选材:打磨过的铁片、钴片、镍片,9.8%稀硫酸、集气瓶、量筒、水
实验过程:三种金属分别和等量的稀硫酸反应,将产生的氢气通入集气瓶,水被压入量筒,测量并记录一定时间量筒中水的体积,即为收集到的氢气体积。结果如下表:
实验编号 | 金属种类 | 一定时间收集到氢气体积 | |||
2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8分钟 | ||
1 | 铁 | 35.8毫升 | 56.2毫升 | 60毫升 | 60毫升 |
2 | 钴 | 32.5毫升 | 53.6毫升 | 60毫升 | 60毫升 |
3 | 镍 | 30.6毫升 | 50.6毫升 | 60毫升 | 60毫升 |
【实验猜想】①溶液的颜色可能与温度有关;②溶液的颜色可能与浓度有关
【实验过程】小科将0.5克氧化铜与20毫升7.3%的稀盐酸混合加热,将电子温度计插入到所得溶液中,然后用冷水水浴冷却,记录了如下数据和现象:
温度/℃ | 70 | 40 | 20 |
溶液颜色 | 绿色 | 蓝绿色 | 蓝色 |
【查阅资料】①溶液中除了和还存在离子
②呈蓝色,呈黄色
③黄色与蓝色混合后会显示绿色
【分析讨论】
【实验步骤】:
①用小球A在水平面上压缩弹簧至弹簧的长度为 , 释放小球撞击左边置于“5”处的木块,测得木块移动的距离(未画出)(如图一)
②用小球A在水平面上压缩弹簧至弹簧的长度为 , 释放小球撞击左边置于“ ▲ ”处的木块,测得木块移动的距离:(未画出)(如图二)
③用小球B在水平面上压缩弹簧至弹簧的长度为 , 释放小球撞击左边置于“5”处的木块,测得木块移动的距离:(未画出)(如图三)。
实验序号 | 钢球质量m/克 | 钢球刚弹出的速度v/米/秒 | 木块被撞后运动的距离S/厘米 |
1 | 10 | 2 | 16 |
2 | 20 | 2 | 32 |
3 | 30 | 3 | ▲ |
4 | 40 | 4 | 256 |
请推测第3组实验中木块被撞后运动的距离厘米。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合金的质量(克) | 10 | 10 | 20 | 20 |
所加稀硫酸的质量(克) | 100 | 120 | 80 | 120 |
生成氢气的质量(克) | 0.2 | 0.2 | 0.2 | X |
硫酸与氢氧化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如下是学校制定的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 | 评价等级 | ||
优秀 | 合格 | 待改进 | |
最小刻度 | 1-10分钟 | 10-30分钟 | 30-60分钟 |
量程 | 15小时-24小时 | 12-15小时 | 不足12小时 |
下图为小科设计的秤漏模型图。
【产品制作】
①在A处悬挂一个空桶并保持不动,已知QA为5cm,移动秤砣至悬挂点B,使木棒重新回到水平平衡状态,测得OB为6cm,并将该点标记为0刻度线②供水系统以40g/h的速度为空桶均匀供水:小时后,移动秤砣,当木棒达到水平平衡时,将此时的悬挂点C标记为1小时,测出BC的距离L,标记为“1小时”。
③离C点L处标上“2小时”,以此类推,在整个秤杆上均匀的刻上刻度
秤杆总长55cm,最小刻度为1cm。小科使用匀速出水装置作供水系统;结合评价指标,判断该模型图的评价等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