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3 范进中举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3课《范进中举》同步练习(培...

更新时间:2024-12-09 浏览次数:1 类型:单元试卷
一、基础知识
  •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病(zhuó)    星宿(xiù)

    公(zhāi)        子(dìng)

    B . 幸(jiǎo)        带(qiè)

    酒(tàng)        着(tiǎn)

    C . 紧(zuàn)        拥(cù)

    头(kē)        蛤蟆(lài)

    D . 事(hánɡ)        桑(zǐ)

    发(wǎn)        报(tiē)

  • 2. 下列对本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作者对中举前后的范进饱含同情,但又看不起他的卑微懦弱、逆来顺受,嘲笑他热衷功名利禄以至麻木不仁。 B . 作者刻画的胡屠户是一个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不堪的市侩形象。 C . 文章揭露了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世态的炎凉和政治的黑暗,更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D . 从“张乡绅拜会范进”可以看出张乡绅为人热诚、友好、大方的特点。
  • 3.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明、清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称作“举人”“贡士”“进士”。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前三名分别称作“状元”“探花”“榜眼”。 B . 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范进中举》中张乡绅称与范进“同在桑梓”,就是说他与范进是同乡。 C . 《范进中举》选自我国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小说家吴敬梓。 D .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小说,“章回体小说”的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每一章节称为“回”或“节”。
  • 4. 文中有许多表称谓的词语,下列对文中各种称谓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下”是对自己的谦称。 B . “我小老”是旧时老年人对自己的谦称。 C . “世先生”是对有世交的平辈的谦称,是旧时人们拉关系时的客套语。 D . “生”是旧时对读书人或晚辈的称呼,如“晚生”是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 5.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 现如今高铁发展越来越快,过年回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高铁,难怪有人说:“2013年过年回家的路今非昔比呀。” B . 为了坚持用户的利益,可以不怕得罪人,不怕被骂得狗血喷头 C . 小强同学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学习。 D . 即使有万贯家私 , 也经不起你这样挥霍。
  •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生物学和医学的研究已经确定了人类寿命的生物学上的最大值,不过目前尚不能证明人类的最高寿命有多高。 B . 为了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一定要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并切实加以改正。 C . 只有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我们国家就会富强起来。 D . 能否提高学习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刻苦努力和积极进取。
  • 7. 对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拟人) B . 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比喻) C . 绿云接天,彩练当空。(排比) D . 他瘦得要被风吹倒了。(夸张)
二、阅读理解
  • 8.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面 子

    陈振林

      ①年轻的判官走进府衙的时候,阳光正好,凤翔府衙门前的梧桐树上几只喜鹊正欢畅地聊天。

    ②进到公堂里,他却看到一张绷着的脸。那脸,长在一个瘦小老头的身上。

    ③“我姓陈。”绷着脸的老头开口说话了。年轻的判官知道这位就是自己的上司知府陈大人了。年轻人想要自我介绍一下,老头摆了摆手:“我知道你,你是新上任的知府判官。”年轻人昨晚还作了一首诗准备来呈给知府大人的,他没有从袖口里拿出来,只好自个儿站在了一边。

    ④下午卸下了差事,判官随同事们快步走出府衙。快嘴的衙役丁三拉过年轻判官:“贤良,你要习惯呢,陈大人就是这样的人,他让你没有面子。”

    ⑤“贤良,你的才华我们早知道了,你本是状元,欧阳大人最初看到你的卷子,因担心是自己的学生中状元,才朱笔将你批成了榜眼。他老人家想不到是你呢。”衙役赵四接过了话。

    ⑥年轻人知道,“贤良”这一说法是对读书人赞美性的称呼,自己当初应考时就是“贤良方正”科。他拱了拱手,只是轻轻地一笑,他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点好事,居然传到了这儿。

    ⑦又一天的公堂,知府陈大人拍了下惊堂木,叫:“前日里,哪几人称呼府人时用上了‘贤良’一词的?报上名来。”丁三和赵四,慌忙站了出来。陈大人又拍了下惊堂木,二人立即被按在长条凳子上,各自被责打了二十板子。

    ⑧年轻的判官额头一直在冒汗,他没有想到,几乎中了状元的人也不能被称作“贤良”,他只能眼看着两个喜欢说笑的衙役趴在长条凳子上叫喊。这怪老头子,太不给人面子了,年轻人实在是想不通。

    ⑨转眼到了中元节,按照惯例,府里的大小官员得一起聚会谈心。判官心想,虽说刚来,自己也算是府衙中的一员,自己也应该有个小主张才行。既然这陈大人不给自己一点面子,那这次我也就不响应他的号召,我不去参加中元聚会了,算是我的一个小小的抗议。

    ⑩第二天清早,年轻人在府衙门口看到了一张告示,告示上公布了昨天没有参与聚会活动人的姓名,一共有三人,自己的名字排在第一个,赫然入目。最后的结果是,每个人处以八斤铜的罚款。刚刚履职的年轻人,没有领到第一个月的薪俸,却倒被处罚了。

    ⑪知府陈大人似乎没有觉察年轻判官的感受,上班了,他照样分配给年轻判官不少的事儿。其中重要的一桩事就是,写文章。说回来,写文章对年轻的读书人不算什么,更何况是官府的公文。每每任务一到,等不了多长时间,年轻的判官就写好了,认认真真地呈到陈大人面前,想着改变一下老头儿对自己的看法,让他多给自己一点面子。不想,每次呈上去的公文,陈老头不是在这儿添加一句话,就是在那儿删除一个词。这让优秀的读书人更是难堪,年轻的判官狠狠地捶着自己的书桌。

    ⑫几个月之后,凤翔府修建了一座凌虚台,这次知府陈大人似乎给了年轻的判官一点面子,那就是让他写一篇《凌虚台记》。年轻人知道机会来了,他想着借写这篇文章,好好地发泄一下心中的不满。年轻人在文中写道,世事变换,漂浮不定,“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众人一看,知道年轻人在文中有特别意思。可意外的是,知府老头儿一个字儿没有修改,让人将全文刻在了一块石碑上,立在凌虚台前。

    ⑬做判官的日子似乎并不长,年轻人终于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可以离开这个不给自己一点面子的瘦小的陈老头了。

    ⑭之后的岁月,年轻的读书人四处漂泊为官,几次受谗遭贬,又几次出山,他都平平安安。在好些个有月亮的晚上,读书人猛然想起的,居然是那瘦小的陈老头。

    ⑮他太给我面子了。读书人心里说。

    ⑯读书人成了大学士。他从不给当朝人立传;偏偏,他为那瘦小的陈老头写了一篇长长的《陈公传》。

    1. (1) 结合文章情节,完成填空。

        不给判官自我介绍的机会→ → →添改判官写的文章→ →判官为他写《陈公传》

    2. (2) 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第①段画线句子有什么表达作用?

      ②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3. (3) 文章以《面子》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4. (4) 本文第 段画线句和链接材料都采用了什么写法?各有什么表达作用?

      [链接材料]

      这里母子两个,千恩万谢。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

      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范进中举》)

    5. (5) 结合全文,谈谈读完本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语言综合运用
  • 9. 学习了《范进中举》一文后,语文老师提议开展主题为“为什么学习”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 (1) 下面是同学们对全校同学学习目的的调查表,请阅读后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学习目的

      所占比例

      为了以后能有一个好工作

      65%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8%

      为了使国家更富强

      5%

      因为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

      5%

      为了父母而学习

      14%

      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

      3%

    2. (2) 针对调查表所揭示的问题,你认为应怎样解决?
  • 10. 学习了本文后,班级准备开展以“我看古今考试”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 (1) 【写对联】围绕《范进中举》一课的内容,语文课代表写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写出下联和横批。

      上联:忆往昔,无米无柴,谁肯雪中送炭

      下联:

      横批:

    2. (2) 【谈观点】考试临近之日,网络上兴起了一股“拜神”热,“百度拜神帖”和“考神公共主页”应运而生,学生纷纷留言祈求考试过关。而中国古代“名人”——屡败屡考的秀才范进被考生们封为“考神”,考神主页上的粉丝已经超过44万人。对封范进为“考神”这一做法,你是如何看待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