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宜宾2017~2018学年度期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抽测...

更新时间:2018-01-11 浏览次数:364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二、判断题
  • 26. (2017七上·宜宾期中) 史实与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史实,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对下面的推论作出判断。
    1. (1) 史实:在北京人的生活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种等。

      推论:北京人已经掌握生火技术,并知道长时间保存火种。

    2. (2) 史实: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要去打仗,能胜与否?今年小麦,丰收与否?……王后什么时候生孩子?是男呢还是女呢,等等,全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郭沫若《卜辞通纂》

      推论:甲骨文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 (3) 史实:在中国古代的两个历史时期,先后出现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局面。

      推论: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状况。

    4. (4) 史实:“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推论: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导致最终失败。

    5. (5) 史实:“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推论: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6. (6) 史实: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开始营造阿房宫。由于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时只建了一座前殿,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阿房宫,但秦王朝很快就垮台了。古有童谣唱到:“阿房,阿房,亡始皇。”

      推论:修建阿房宫征调了大量民力,直接引发了陈胜吴广起义,这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综合题
  • 27. (2017七上·宜宾期中) 情景分析

    情境一:一日,秦王嬴政无事,到民间微服私访。在饭馆吃饭时,听到一人口中咒骂声不断,便让随从去打听。随从打听回来禀报说:“陛下,这人是秦国人。他到临淄做布匹生意,由于货币不同,没有买到布。然后他又到郢,由于秦楚两国的尺寸不一样,又没有买到。最后他又到邯郸,但由于不认识赵国的文字,还是没有买到。而且由于各国车轨不同,又没有贯通各地的道路,历尽千辛万苦,最终空手而归,因而骂声不断。”

    分析:上述情境中的老秦国人买布时遇到了哪些问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情境二:生活在关中地区的赵二在公元前350年后发迹的故事:

    他在一次战争中杀敌有功,得到了几十亩土地的赏赐;几年后,辛勤耕种这些土地,因粮食喜获丰收,政府免除了他的徭役;接着,他用卖粮食得来的钱,又添置了几十亩土地,成了小地主。

    分析:赵二的发迹与秦国的哪一重大事件有关?他直接受益于哪些具体的国家政策?

  • 28. (2020七上·北京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儒、法、道、墨、阴阳的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各家学派之间进行激烈的论争,后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韩非子》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
    2. (2) 据材料二,指出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援引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说明如何来实现这一核心主张?
    3. (3) 材料三中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他的主张后来在哪个国家得以实现?
  • 29. (2017七上·宜宾期中) 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而建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有关制度的问题:

    材料一:“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三: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同时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材料四:秦朝时全国共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相当于省长)、尉(相当于防区司令)和监(相当于监察专员)各一。郡下设县,万户以上大县设“令”;不足万户小县设“长”。

    1.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的“天下为家”的局面开始的标志着是什么?
    3. (3) 材料三体现了哪一制度?这一制度施行的目的是什么?
    4. (4) 据材料四,指出秦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管辖,采取了哪一制度?
    5. (5) 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远古、夏商周和秦朝时期国家制度不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