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和平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统考试...

更新时间:2018-02-25 浏览次数:289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17九上·和平期末) 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虚(xuán)  着(tiǎn)   饰(zǎo)    吹毛求(cì) B . 情(yí)    沉(yīn)    狡(xiá)    泗横流(tì) C . 烦(nì)    骗(kuāng)  怒(chēn)   根深固(dì) D . 取(jí)    抽(yè)     然(è)      孜不倦(zī)
  • 2. (2017九上·和平期末)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为公民信息撑起一把安全“保护伞”,不仅势在必行,更是       

    ②然而在网络时代,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也      

    ③当个人安全信息遭遇侵害时,应当      勇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A . 燃眉之急   无孔不入   挺身而出 B . 刻不容缓   无处不在   挺身而出 C . 刻不容缓   无孔不入   奋不顾身 D . 燃眉之急   无处不在   奋不顾身
  • 3. (2017九上·和平期末)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笔耕不辍的贾平凹推出了他的第15部长篇小说《老生》,以民间写史的方式记录百年乡土中国。 B . 随着部分地区高大树木的减少,使某些珍稀鸟类只能选择在高压电塔上筑巢。 C .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时尚”,意在解决教育的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D . 为了避免受打扰的事情不再发生,金庸先生闭门谢客,低调地度过了 92 岁生日。
  • 4. (2017九上·和平期末)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近段时间,为国捐躯的烈土——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遭到无端调侃和曲解,这是个别人罔顾史实、臆想战争的结果,是对历史的歪曲。 B . 人脸识别准确吗?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在计算机视觉国际顶级会议上曾发表论文,称计算机算法识别人脸的准确率已经达到99.15%。 C . 流传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构筑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伦理观念、精神追求、审美取舍。 D . 谈到怎样教育青少年一代?基础教育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这位教育家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 5. (2017九上·和平期末) 下面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诗句展现了萧瑟、冷落的秋景,反衬出了追求“伊人”热烈的情感。 B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C .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武陵春》)第一句交代季节特征,渲染凄婉氛围,暗示作者美好的生活已经过去,为全词奠定感情基调。 D . 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雨说》)
二、现代文阅读
  • 6. (2017九上·和平期末) 阅读议论文《精神拾荒三步曲》,回答下列小题。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说:只读书不思考后果是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后果是危险。

        ②孔子当然不是无的放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有一种人,读书很多,称得上博学,但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还有一种人酷爱构筑体体系,发现新的真理,但拿出的结果往往并无价值,即使有价值也是前人已经说过而且说得更好的。一个人真正好读书就必定是有所领悟,真正爱思考就必定想知道别人在他所思问题上的见解,学和思怎么能分开呢?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读书引发思考,带着所思的问题读书,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③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在这两者之外,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录。常学常思,必有所得,但如果不及时录下来,便会流失,岂不可惜?不但可惜,如果任其流失,还必定会挫伤思的兴趣。席勒曾说,任何天才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外界的激励,如一本好书,一次谈话,会比多年独自耕耘更有力地促进思考。托尔斯泰据此发挥说,思想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它的加工和表达则是在一个人独处之时。这话说得非常好,但我要做一点修正。根据我的经验,思想的产生不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鼓励。如果没有独处中的用心加工和表达,不但已经产生的思想材料会流失,而且新的思想也会难以产生了。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自己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的体会是,三天不动笔,就必定会思维迟钝,头脑发空。

        ④灵感是思想者的贵宾,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思想者要懂得待之以礼。写作便是迎接灵感的仪式。当你对较差的思想也肯勤于记录的时候,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就像孟尝君收留了鸡鸣狗盗之徒,齐国的人才就云集到了他的门下。

        ⑤所以,不但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录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学而思,思而录,是愉快的精神拾荒之三步曲。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A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 . 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读书引发思考,带着所思的问题读书,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C . 不但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录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D . 思想的产生不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鼓励。
    2. (2) 对选文论证思路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②段先用孔子的名言引出话题,然后列出生活中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为例证,用以证明博学的人都是读书很多的。 B . 第③段开头“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一句在文章中起承接上文的作用。 C . 第③④段是紧紧围绕“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录”这一观点展开论述的。 D . 第⑤段的作用在于:画龙点睛,既总结全文,又照应题目,使文章结构显得十分紧凑。
    3. (3) 对文章理解、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②段以“有一种人”“还有一种人”为例,从反面证明学和思是不能分开的。 B . 第③段中席勒与托尔斯泰都认为思想不能孤立地产生,需要与人交往等外界激励。 C . 第④段中“待之以礼”用得很生动,强调思想者在灵感面前,要显得有礼貌,有修养。 D . 第④段结尾以孟尝君为喻,证明“对较差的思想也肯勤于记录的时候,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
  • 7. (2017九上·和平期末) 阅读小说《奶奶》,回答下列小题。

    奶奶

    曹文轩

        开镰了,收割了,新稻登场了。

        青铜的爸爸赶着拖着石磙的牛,碾着稻子。稻粒不像麦粒那样容易从禾秆上碾下,碾一场稻子,常常需要七八个小时。所有的稻子,几乎是一起成熟的,秋天又爱下雨,因此,全村的劳力,都必须被发动起来,不停地收割,不停地装运,不停地碾场。

        深夜,爸爸的号子声在清凉、潮湿的空气中飘荡着,显得有点儿凄凉。碾上几圈儿,就要将地上的稻子翻个身再碾。通知大家来翻场的,是锣声。锣一响,大家就拿了翻场的叉子往场上跑。夜里,疲倦沉重的人们一时醒不来,那锣声就会长久地响着,直到人们一个个哈欠连天地走来。

        第一场稻子碾下来,很快就按人口分到了各户。当天晚上,人们就吃上了新米。

        那新米有一层淡绿色的皮,亮亮的,像涂了油,煮出来的无论是粥还是干饭,都香喷喷的。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

        这一天晚上,奶奶对全家人说:“我该走了。”

        奶奶是要去东海边她的妹妹那儿。奶奶有这个想法,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奶奶说,她活不了太久,趁还能走动,她要去会一会妹妹。

        爸爸妈妈倒也同意。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奶奶去东海边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过去的这段日子里,青铜家借了别人家不少粮食,等将这些粮食还了,青铜家的粮食又很紧张了。奶奶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一段时间,就会省出一个人的口粮。妹妹家那边相对富裕。还有,妹妹家那边,是一个大棉区,每到采摘棉花的季节,就会雇很多人采摘棉花,工钱是钱或是棉花。她想弄些棉花回来,给青铜和葵花做棉袄、棉裤,马上就要过冬了。日子过得这么清贫,这两个小的,却一个劲地蹿个儿,原先的棉袄、棉裤,即使没有破破烂烂,也太短了,胳膊和腿,去年冬天就有一大截露在了外面,让人心疼。

        然而,奶奶只说去看看她的妹妹。

        奶奶走后,青铜一家人,心里总是空空落落的。过了半个月,奶奶没有回来,也没有一

        点儿音信。妈妈开始对爸爸抱怨:“你不该让她走的。”爸爸说:“她一定要去,你拦得住吗?”

        妈妈说:“就是该拦住她。她那么大年纪,不能出远门了。”

        爸爸很心烦,说:“再等些日子吧,再不回来,我就去接她回来。”

        又过了半个月,爸爸托人捎信到海边,让奶奶早日回家。那边捎话过来,说奶奶在那边挺好的,再过个把月,就回来了。不出半个月,海边却用船将奶奶送回来了。船是夜里到的。陪奶奶回来的,是爸爸的表兄。他是背着奶奶敲响青铜家门的。

        全家人都起来了。

        爸爸打开门,见到这番情景,忙问表兄:“这是怎么啦?”表兄说:“进屋再说。”全家人都觉得,奶奶变得又瘦又小。奶奶却微笑着,竭力显出一副轻松的样子。

        爸爸从表兄的背上将奶奶抱起,放到妈妈铺好的床上。爸爸抱起奶奶时,心里咯噔一下:奶奶轻得像一张纸!

        一家人开始忙碌起来。奶奶说:“天不早了,一个个赶紧睡吧,我没事的。”

        爸爸的表兄说:“她老人家在那边已经病倒十多天了。我们本想早点儿告诉你们的,但她老人家不肯。我们想:那就等她好些吧,好些,再通知你们。没想到,她的病非但不见好转,倒一天一天地加重了。”他回头看了一眼床上的奶奶,声音有点儿颤抖,“她是累倒的。”

        “她到了我家后,也就歇了两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别人无论怎么劝她别去摘,她就是不听。直到有一天中午,她晕倒在棉花地里。幸亏被人看到了,把她送了回来。从那一天起,她就再也没有能起床……”

        青铜和葵花一直守候在奶奶的床边。

        奶奶的脸似乎缩小了一圈儿,头发白得像寒冷的雪。

        她伸出颤抖的手,抚摸着青铜和葵花。

        青铜和葵花觉得奶奶的手凉丝丝的……

    (节选自《青铜葵花》)

    1. (1) 概括文章①—⑤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主要作用。
    2. (2) 请从人物塑造的方法的角度赏析文章最后一段。
    3. (3)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 文章写深夜里显得有些凄凉的号子。烘托出人们翻场时的冷清与痛苦。 B . 奶奶说自己“活不了太久”,这说明奶奶年纪很大了,另外也是奶奶想通过这句话不让家人阻拦自己走亲戚;同时,这样写也为后面写奶奶累病埋下伏笔。 C . 爸妈对话中,“爸爸很心烦”一句表现了爸爸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感觉妈妈太唠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怒。 D . 爸爸将奶奶抱起的情节,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法,同时还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明奶奶极其瘦弱、病情严重。 E . 爸爸表兄的话是补叙内容,交代了回家后的奶奶病情很重、体重很轻、头发更白的具体。
    4. (4) 奶奶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8. (2017九上·和平期末)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段,回答下列小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衣冠(穿戴) B . 明日徐公来(第二天) C . 谤讥于市朝(这里指“议论”) D . 时时而间进(经常)
    2. (2) 下列句子中的“于”用来表示比较的一项是(    )
      A . 皆以美于徐公 B .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C . 能谤讥于市朝 D . 皆朝于齐
    3. (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 B . 文章用“门庭若市”一词既描写了进谏人多的场面,又说明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 C . 齐威王政令刚出,很多人当面谏言,后来则间接提建议,一年后无人再进谏了。 D . 齐国最终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广开言路,修明政治。
  • 9. (2017九上·和平期末)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齐有甄彬①者,有器业②,尝以一束苎③,于荆州长沙西库质钱④。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彬得金送还西库,道人大惊曰:“近有人以金质钱,时忽遽不记录,檀越⑤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也。”辄以金之半仰酬,往复十余,坚然不受。彬后为郫令⑥,将行,辞太祖。时同列五人,上诚以廉慎。至于彬、独曰:“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以此诚也。”

    【注释】①甄彬:南北朝时齐朝人。②器业: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③苎:即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④质:抵押。⑤檀越:佛教用语,称施主。即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的信众。⑥郫:县名,在四川省。

    1. (1)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以一束苎

      ②将行,太祖

    2. (2) 翻译文中画线句。

      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以此诚也。

    3. (3) 文章是如何表现甄彬诚信的品质的?请从三个方面进行概括。
四、句子默写
  • 10. (2017九上·和平期末) 古诗文默写。                               
    1. (1) 关关雎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2. (2) 江山如此多娇,。(《沁园春·雪》)
    3. (3)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渔家傲·秋思》)
    4. (4) ,一览众山小。(《望岳》)
    5. (5) ,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6. (6)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7) 《石壕吏》中“!”两句渲染出了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五、综合性学习
  • 11. (2017九上·和平期末) 天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决定》,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法规,明确本市外环线以内外环线)地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阅读下面相关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材料一】下面是禁放烟花爆竹之前所做民意调查的结果图示。

    【材料二】爆什声中一岁除,人人都知道这一习俗,这种习俗被延续到现在,成为中华民族过过年的“年味”的标志。燃放鞭炮已经成为百姓表达情感的特号,成为春节文化体系的核心要素,没有鞭炮的春节会让很多人从心理上感觉到失落,春节民俗的凝聚力也将大打折扣。

    【材料三】“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传统的中国年有丰富的年俗,少了鞭炮,还有祭灶、除尘、写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蒸年糕、包饺子、守岁、拜年、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赏灯会等,这些方式都会使得年更有味道。

    1. (1) 请从材料一中提炼出两条主要信息。
    2. (2) 材料二和材料三时对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两个不同的观点,这两个观点争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六、中国名著
  • 12. (2017九上·和平期末) 名著阅读            
    1. (1) 下面关于《朝花夕拾》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篇。 B . 《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如《无常》《琐记》。 C . 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D .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这句话中的“他”是寿镜吾先生。 E . 《范爱农》记叙的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2. (2) 下面文字节选自潘旭澜《朝花夕拾》的艺术一文。请你结合作品中有关“阿长”的具体内容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使我想起中国史传文学中“不虚美”“不隐恶”的主张。我认为,这既是一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是与现实主义精神相通的。《朝花夕拾》不是史传文学,但作为写真人实事的散文,这样来写人物,无疑是应该肯定的,而且,对于文学创作中,描写较为复杂的性格,避免将人物简羊化、绝对化也是有益的经验。

七、命题作文
  • 13. (2017九上·和平期末) 转眼间,2017年已经成为过去。对于我们这些面临中考的孩子们来说,这一年有着些许特殊的含义,充满了酸甜苦辣的滋味。请你以“我的2017”为题目写一篇作文,回顾逝去的一年,作为给自己的一份心灵总结。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字数不少于600字;(3)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