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汉朝丞相位高权重,为“百官之首”
②汉武帝设立中朝,首长制得到加强
③唐朝三省长官集体议事,相权分散
④从首长制到委员制,皇权得到加强
社会价值观 | “重利趋商”成为社会潮流,将商人视为“智杰”“豪杰”。 |
生活消费方式 | 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剧烈变化,呈现“奢华”“逾制”的特点。 |
伦理道德观 | 对金钱、物欲的强烈追求,使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
①安徽徽剧戏班进京演出
②清朝收复台湾并设立台湾府
③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④英国向中国大肆地走私鸦片
领域 | 社会进步 | 存在问题 |
政治 | 共和制度的渐进 | 动荡裂变的时局 |
经济 | 民族工业的春天 | 昙花一现的凋零 |
思想 | 博大宽宏的气象 | 迷离彷徨的选择 |
习俗 | 移风易俗的时尚 | 抱残守缺的遗风 |
——出自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
①通过制定法律来管理社会秩序
②协调贵族与平民关系来稳定社会
③创立司法陪审制度来稳定社会
④依据财产多寡来划分公民的等级
①保留传统并进行制度创新
②开始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③明确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权力划分
④国王最终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②资本主义出现危机急需调整
③计划经济推动苏联迅速发展
④农业集体化存在着严重弊端
史实 | 结论 | |
① | 魏晋以后,汉字由隶书衍生出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书写者可以利用其特点,融入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形成自己的风格与审美情趣 | 中国的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
② |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了以民主为核心的治国方案 |
③ |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作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 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盛行 |
④ |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电气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中 | 蒸汽时代结束,蒸汽机被内燃机彻底取代 |
材料一:从《法经》到《大清律》,中国封建法典具有明晰的因革关系,长期以来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素有中华法系之称。中国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终掌握国家的最高立法权,一切法典、法规皆以君主名义颁行,皇帝的诏书往往成为法律。中国古代法律,强调遵行礼教,强调纲纪伦常,礼的许多内容被直接写进法律。同样的行为不一定同罪,同样的罪名不一定同样处刑,行为人的等级身份和血缘关系成为定罪量刑的必要前提。皇帝掌握国家最高司法权。中央设司法机构,辅佐皇帝的重臣可以过问司法,但是司法长官不能过问行政。地方的行政官吏兼任司法审判。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人权宣言》节选《拿破仑法典》节选
材料三:梁启超认为:“以今日之中国视泰西,中国固为野蛮也。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西方各国重视法治,能做到以法治国,所以西方各国日益强盛。而晚清统治,长期以来以守旧为荣,以变法为戒。久而久之,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富强,形成国势日衰的局面。立宪法为一切法度的根源……国会是确立法治国家的基础……行司法独立为立宪政治之根本。”
孙中山认为:“宪法者,国家之构成法,亦即人民权利之保障书也。宪法是立国的基础,国家强弱之点尽在宪法。有了良好的宪法,才能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国。政治上的宪法,就是支配人事的机器……我们现在来讲民治,就是要把机器给予人民。”
李大钊认为:“现在的法律是阶级的法律,在法律的下面有经济的构造作它一切的基础。经济组织一有变动它就跟着变动。照法律而言,必须将旧的经济生活与秩序,废止之,扫除之,如私有权。另规定一种新的经济生活与秩序,将资本财产法、私有法改为公有法之一种制度。”
——贾孔会《中国近代法律思想与法制革新》
材料一:北宋都城开封的道路较之唐朝都城长安的道路,在数量与宽度上都有所减少,较实用,不讲形式和气派,更符合市民的实际需要而非帝王要求。
材料二:
北宋开封的水路交通
材料三:新大陆的欧洲殖民地当局,为欧洲商人提供军事保护和政治组织花了相当多的费用。殖民公司尽其所能推动它们的产品在故乡的流行。英格兰、荷兰和法国政府强烈支持本国殖民公司获得这类商品再出口欧洲其他国家的权力。欧洲商人们追求利润最大化,并将大部分所得用于再投资,获得更大的利润,这就是资本主义精神。
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像新大陆一样,人口稀少,能够大量供给中国需求的土地密集型资源,去过那里的中国人数量很多,但东南亚从来没有成为中国的殖民地。中国政府没有兴趣为臣民的海外贸易提供直接的军事和政治援助。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不同于欧洲公司与政府相连的资本主义。竞争性贸易使中国商人获得相当的回报,但是并没有促进利润的集中与再投资。
——编自彭慕兰《大分流》
材料四:美国工农业的发展表
1880年 | 1899年 | 1909年 | 1919年 | |
农产品的价值(10亿美元) | 2.4 | 4.7 | 8.5 | 23.7 |
工业产品的价值(10亿美元) | 9.3 | 11.4 | 20.6 | 60.4 |
农业人口(%) | 65 | 51.7 | 45.3 | 36.4 |
材料五:19世纪80年代后,大批新工业城市兴起于中西部,其中每一个工业城市都有一种或几种主要的工业作为自己的支柱。如匹兹堡以冶铁为主,底特律以汽车为主,克利夫兰以炼钢为主,芝加哥以机器制造为主。在钢铁工业中,创办于1873年的卡内基钢铁厂,到1894年已经控制了全美钢铁生产能力的四分之一。在石油企业中,洛克菲勒公司到19世纪末,控制了全美炼油企业的90%。1895-1904年间,美国被兼并企业平均每年达301家,合并的资产达6.9亿美元,其合并资产总额达总产值的八分之七。
——编自《美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一:11世纪,欧洲的文化教育事业处于基督教垄断之中。中学与小学教育由修道院承担,高等教育由主教掌握。12世纪,经济发展需要数学计算知识和商业经营技能,但以宗教为主的教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一些商人集中的城镇逐渐打破宗教垄断教育的局面。13世纪,西欧出现了很多新创建的大学,有规模较小的专业学校,也有规模庞大的综合学校。大学教授可以自由讲授古典雅典或是阿拉伯的著作。之后越来越多的古代希腊、罗马的著作得到讲授和阅读。
——沈之兴《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1923年,我国出版了历史教材《高中本国史》。其中第一编绪论。第二编民族。第三编政治。第四编社会。第六编外交。此书采用从左至右的排版式样,全书用通俗白话文书写,配有多幅插图。纪年方式采用民国纪年,旁边加注公元纪年。
——王正瀚《民国时期中学教科书结构研究初探》
材料三:严复提出:西方国民教育的成功做法是实行强迫的普及,而中国的国情是绝大多数国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文盲占国民人数的90%以上。这样的国民素质不仅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且由于国民不具备最基本的知识,因此在现代社会,甚至难以谋生和自立。
——隋淑芬《严复的中西国民素质及其教育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