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四 /第二单元 /5 苏轼词两首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第5课苏轼词两首同...

更新时间:2018-02-25 浏览次数:265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面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橹(qiáng)   (lèi)      吟(xiào)    羽扇巾(guān) B . 注(qiān)    赤鼻(jī)   衣(suō)     料(qiāo) C . (biǎn)    粗(cāo)    别(chā)     伤(chuāng) D . 栗(zhàn)    烈(chì)    对(chèng)   万箭心(cuán)
  •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 萧瑟       桅杆       淘气         永葆生机 B . 已而       凭吊       纶巾         繁冗拖沓 C . 赤壁       风姿       樯橹         绘声绘色 D . 故垒       酒樽       罗网         安份守己
  • 3.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大江东去(长江)                    卷起千堆(比喻浪花) B . 樯橹灰飞烟灭(代指曹操的水军)      江月(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C . 一蓑烟雨任平生(沙湖道中雨)        已而遂晴(过一会儿) D . 回首向来萧瑟处(风吹雨落的声音)     故国神游(古战场)
  • 4.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为借代用法的几项是(    )
    A . 终岁不闻丝竹 B . 举酒欲饮无管弦 C . 足下蹑丝履 D . 君当作磐石
  • 5. 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  )

    A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头几句,写得气势磅礴。作者从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写起,联想到历史就如一条流淌千古的长河,有多少风流人物,都被历史长河的波涛所淘尽。 B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历来为人所称道。“穿”“拍”“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的形态,惊涛拍岸所发出巨大的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状。寥寥13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 C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中,“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写景的总结,“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前面“千古风流人物”的照应,也为下阕写周瑜张本。 D . 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但在词的最后,诗人得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不如及时行乐,因而觉得前面的感想是多余的,是自寻烦恼。
  • 6. 下列对《定风波》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词的上阕写雨中情形,词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 . 词末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阕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词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 . 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从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词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围绕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 . 词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二、句子默写
  • 7. 将下列诗词名句补写完整。
    1. (1)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苏轼《定风波》)
    2. (2) 欲把西湖比西子,。(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3. (3) 不识庐山真面目,。(苏轼《题西林壁》)
    4. (4) ,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送安惊落第诗》)
    5. (5) 我欲乘风归去,,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6. (6) ,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7. (7) ,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8. (8) 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三、诗歌鉴赏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 (1) 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2. (2) 这首词的下阕集中笔墨怀人,在众多的风流人物中,作者为何仅写周瑜一人?
    3. (3) 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主要艺术特色。
    4. (4) 这首词的上阕写景怀人,在众多的风流人物中,作者为什么把怀念的对象锁定为周瑜?
    5. (5) 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气势磅礴,感情饱满。 B . “浪淘尽”三字,含蓄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也蕴含了“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 C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十三字,从形、声、色三方面勾画了古战场的雄奇壮丽。 D . 这首词在“怀古”的基础上“伤今”,词作最后回到现实,抒发自我的感伤,感情沉郁而又悲慨。
  •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 (1) 下列对《定风波》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词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B . 这首词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作者苦乐随缘、开朗乐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 C . “莫听”“何妨”两句是作者的人生写照,也是全词的主题,以下词情都是由此而发。 D . “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表达了词人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的精神。
    2. (2) 作者在另一首《独觉》诗中写道:“翛(xiāo,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诗的后两句与题中词的后两句大体相同,作者为什么独爱这两句?
  • 10.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词,完成问题。

    西江月【注】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本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1. (1) “人生几度新凉”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2. (2) 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意蕴颇丰,请结合本词主旨谈谈你的理解。
  • 1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南歌子·游赏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 , 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注】①菰黍、昌歜:席间食品。②琼彝、玉舟:酒壶、酒杯。

    1. (1) 这首词上片首句,将游赏十三楼时所见湖光山色和席间歌女容貌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写,请结合修辞手法说明。
    2. (2) 上片末句为什么提及“古扬州”?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 (3) 下片末句(“声绕……”)是怎样写出歌声动听、韵味悠长的?
  • 12.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浣溪沙

    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1. (1) 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2. (2)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3)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 (4) 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 13.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 , 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 (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 . “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 . “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 . 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2. (2) 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

      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3. (3)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除了本词中的醉翁,陶渊明写曾写道:“。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②这首词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密切关联。词中“唯醉翁中知其天”“醉翁啸咏,声和流泉”,呼应了《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寄情山水的名句。

    4. (4) 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
  • 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小题。

    水龙吟

    苏轼

        小沟东接长江,柳堤苇岸连云际。烟村潇洒,人闲一哄,渔樵早市。永昼端居,寸阴虚度,了成何事。但丝莼玉藕,珠粳锦鲤,相留恋,又经岁。

        因念浮丘①旧侣,惯瑶池、羽觞沈醉。青鸾歌舞,铢衣摇曳,壶中天地。飘堕人间,步虚声断,寒露风细。抱素琴,独向银蟾影里,此怀难寄。

    【注】①浮丘:浮丘公,古仙人名。

    1. (1)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上片开头五句写景:小沟、长江、柳堤、苇岸、烟村、早市。描绘出一辐开阔辽远,祥和而富有生机的风景画。 B . 在这样一个民风淳朴,景色极佳的小村,词人整天闲居无事,没有凡事纷扰,关心的唯有莼菜与玉藕等美食,过着寻常百姓的生活。 C . 下片开头六句运用仙话寄托的笔法:词人此时被贬黄州,他想象着“浮丘”仙人式的、“瑶池”仙 境般的沉醉生活,再现了众“青鸾”穿着“摇曳”的“铢衣”,进入“壶中天地”而“歌舞”的缥缈美景。这反映出他遭逢大变,灵肉煎熬,想要逃避现实的心态。 D . “飘坠人间”三句,作者笔锋一转,由“仙境”陡然坠入“人间”,反照现实,过着“露寒风细”贫困的贬居生活,好不凄凉,可见当时的苏轼面临着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困境。 E . 整首词,词人采用以景托情,正反观照,杂以仙话寄托的手法,由景入情,由实入虚,以虚显情,由虚而实,层次井然,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2. (2) 此词系苏轼被贬黄州两年之时寄蹭友人所作,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情感。
  • 1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重江南·超然台作①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宋神宗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让其弟苏辙题名曰“超然台”。胡国:这里指四川眉山。②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1. (1)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 上阕首句即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以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状写出柳枝随风轻拂,娴媚  动人的姿态。 B . “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表现了密州城的满城春色,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色彩对比、明暗相衬。 C . “试上”二字直接点明作者登台望远的场景,其中“试”字储蓄地透露作者暂得清闲的愉悦心情,引起下阕的抒情。 D . 全词意境清晰,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华,但见其婉约之意。 E . 词中斜柳、楼台、春水、春花、烟雨的暮春景象和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都围绕着“超然”二字展开。
    2. (2) 作者酒醒后为何“咨嗟”?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 1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①

    周邦彦

        凤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②。凭阑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③,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④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①此词乃作者被外放任溧水县令期间在无想山消夏时所作。②溅溅:流水声。③社燕:即燕子,春社时飞来,秋社时飞走。④尊,通“樽”,酒杯。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风老莺雏”三句,写夏初风物,取景典型,饶有特点,给人成熟饱满之感。 B . 乌鸢乐、溪水喧,作者笔下的景物蕴含活力,呈现出清新、自然、美好之态。 C . “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句是说遍地黄芦苦竹,仿佛自己像遭贬的柳宗元泛舟九江边。 D .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句有暂时抛开个人荣辱,向酒杯中找寻寄托的意味。 E . “歌筵畔”三句,写在弦歌与美酒中意欲醉眠,表现出渴望归隐的决绝态度。
    2. (2) 这首词的下片和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的下片都写了“燕”,请分析“燕”在这两首词中分别运用的表现手法及抒发的感情。
  • 1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

    秦观

    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无一语,对芳尊①。安排②肠断到黄昏。甫能③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①尊:通“樽”。②安排:听任。③甫能:宋时方言,刚刚,才。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上片前两句写黄莺悲啼,人鸟同悲,景情交融。一个“泪”字,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 . 词中的“鱼鸟”指鲤鱼和鸿雁,传说鸿雁、鲤鱼可以传递书信。思妇怨恨丈夫整个春天都没有来过书信。 C . “劳梦魂”三字,指丈夫征戌在千里外,音讯全无,思妇放心不下,只能烦劳魂魄在梦中与丈夫相聚。 D . 下片前两句通过写主人公被黄莺鸟唤醒后,默默无语、借酒浇愁,侧面突出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E . “安排肠断到黄昏”一句无奈中见洒脱,与李清照“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所描述的心态不同。
    2. (2) 词的最后两句含蓄蕴藉,历来为人称道,请加以赏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