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四 /第四单元 /12 苏武传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2课苏武传同步...

更新时间:2018-02-25 浏览次数:295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对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B .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胜曰    候:拜见 C . 系张胜                              收:逮捕 D . 又非亲属,何谓相                      坐:定罪,治罪
  • 2. 选出“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    )

    例: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①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③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④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⑤士亦以此不附焉                 ⑥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⑦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         ⑧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A . ①②⑤ B . ②③⑥ C . ②⑤⑦ D . ④⑥⑧
  • 3.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 . 汉亦留之以相当 B . 武使匈奴,明年 , 陵降 C . 武等实在 D .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
  • 4.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下霑衿 B . 欲因此时 C . 屈节 D . 反欲两主
  • 5.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班固(32~92),西汉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孟坚,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他修成的《汉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四史”。 B . 《汉书》是《史记》以后又一部重要的纪传体史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它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二百二十九年的历史。 C . 《汉书》把《史记》中的“书”改为“志”,记述典章制度;废弃“世家”,并入“列传”。全书计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 D . 《汉书》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地位。它的语言严谨、整齐,带有骈偶成分,在描写人物、叙述史事方面也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二、文言文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初,武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 , 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子卿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 , 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葬。孩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 , 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老母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 , 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1. (1) 下列各句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扶辇下 , 触柱折辕         除:台阶。 B . 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   亡:死亡。 C . 单于闻陵与子卿厚         素:一向。 D . 加以老母保宫             系:拘押。
    2. (2) 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久 , 单于使陵至海上    ②空自苦亡人 B . ①前长君奉车            ②皆陛下所成就 C . ①赐钱二百万葬          ②加老母系保宫 D . ①武李陵俱为侍中        ②单于闻陵子卿素厚
    3. (3) 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是李陵劝苏武投降的理由的一项是(    )

      ①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②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

      ③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

      ④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⑤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⑥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A . ①④⑤ B . ①③⑥ C . ②③⑤ D . ②④⑥
    4. (4)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评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 先至匈奴且投降匈奴的李陵在“武使匈奴”后不敢求武,今天看来,是李陵“愧见武”。 B . 李陵说降,先言苏武家人的不幸,以绝其归汉之思;后言自身异志的前因后果,欲将心比心,希望以情动之。 C . 从苏武对李陵劝降的答语可以看出,苏武的忠汉拒降,一是知恩图报,二是忠君传统。 D . 节选的文字是将苏武的忠君与李陵的叛国对比展现的。今天看来,苏武的报恩、忠君未免狭隘,但这正是古代仁人志士爱国的基础和途径。
    5. (5)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②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③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 ,效死于前!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答苏武书

    李陵

    子卿足下:

        陵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何如?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嗟乎子卿!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推心而泣血也。

    (有删节)

    1. (1)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功大罪小,不明察       蒙:蒙蔽 B . 策疲乏之兵,新羁之马   当:抵御 C . 而皆扶病,不干弋       任:使用 D . 志未立而怨已成       图:料想
    2. (2)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李陵不免于失败的一项是(    )

      ①五将失道,陵独遇战    ②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③步马之势,又甚悬绝    ④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⑤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  ⑥兵尽矢穷,人无尺铁

      A . ①②④ B . ③⑤⑥ C . ①③⑥ D . ②④⑥
    3. (3)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苏武归国享受殊荣,而自己留在匈奴蒙受耻辱,李陵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自己出生于中原礼仪之邦,此后只能终老于蛮夷之地,实是令人伤怀。 B . 李陵认为自己功大罪小,朝廷不能明察其苦衷,所以他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在异族左右劝勉言欢之后,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 C . 李陵在五将失道独遇匈奴之时,以五千军对敌十万竟能追亡逐北斩其将帅,三军将士视死如归,后又以一当千,最终失败,也可谓迫不得已。 D . 李陵用范蠡不为会稽之耻殉国、曹沬不因三败之辱自杀卒复仇报辱来说明自己也曾欲仿效前贤,奈何自己志向未及实现,而怨谤已起,亲人被戮。
    4. (4) 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B . 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C . 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D . 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5. (5) 把原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②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

      ③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 .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 .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 .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 . 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 .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 .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 . 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 . 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 . 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②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杜亚,字次公,自云京兆人也。少颇涉学,至德初,于灵武献封章,言政事,授校书郎。其年,杜鸿渐为河西节度,辟为从事、永泰末,剑南叛乱,鸿渐以宰相出领山、剑副元帅,以亚及杨炎并为判官。使还,授吏部郎中、谏议大夫。亚自以才用合当柄任,虽为谏议大夫,而心不悦。李栖筠承恩,众望必为宰相,亚厚结之。宰相常衮亦不悦亚,岁余,出为洪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德宗初嗣位,励精求贤,令中使召亚。亚自揣必以宰辅见征,乃促程而进,累路与人言议,语及行宰相事方面,或以公事谘祈,亚皆纳之。既至,帝微知之,不悦;又奏对辞旨疏阔,出为陕州观察使兼转运使。兴元初,召拜刑部侍郎。出为扬州长史、兼淮南节度观察使。时承陈少游征税烦重,奢侈僭滥之后,又新遭王绍乱兵剽掠;淮南之人,望亚之至,革刬旧弊,冀以康宁。亚自以材当公辅之选,而联出外职,志颇不适,政事多委参佐,招引宾客,谈论而已。贞元五年,以户部侍郎窦觎为淮南节度代亚。改判东都尚书省事。既病风,尚建利以固宠,奏请开苑内地为营田,以资军粮;减度支每年所给,从之。初,其苑内地堪耕食者,先为留司中官及军人等开垦已尽。亚计急乃取军中杂钱举息与畿内百姓每至田收之际多令军人车牛散入村乡收敛百姓所得菽粟将还军民家略尽无可输税人多艰食由是大致流散。乃厚赂中官,令奏河南尹无政,亚自此亦规求兼领河南尹,事不果。帝渐知虚诞,乃以礼部尚书董晋代为东都留守,召亚还京师。既风疾渐深,又患脚膝,不任朝谒。贞元十四年卒于家,年七十四,赠太子少傅。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亚计急/乃取军中杂钱/举息与畿内百姓/每至田收之际多令军人车牛散入村乡/收敛百姓所得菽粟/将还军民/家略尽无可输税/人多艰食/由是大致流散 B . 亚计急/乃取军中杂钱举息与畿内百姓/每至田收之际/多令军人车牛散入村乡/收敛百姓所得菽粟将还军/民家略尽/无可输税/人多艰食/由是大致流散 C . 亚计急/乃取军中杂钱举息与畿内百姓/每至田收之际多令军人车牛散入村乡/收敛百姓所得菽粟/将还军民/家略尽/无可输税/人多艰食/由是大致流散 D . 亚计急/乃取军中杂钱/举息与畿内百姓/每至田收之际/多令军人车牛散入村乡/收敛百姓所得菽粟将还军/民家略尽无可输税/人多艰食/由是大致流散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京兆是涌进京畿都城地域名称,是周王朝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管辖区域的称谓。 B . 在古代人才的选拔方面,征、辟是自上而下的提拔任命,而察、举是自下而上的推荐介绍。 C . 节度使是唐代特有的地方军政长官称谓,所辖地域称为藩镇。由于节度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所以出现了藩镇割据。 D . 古代读书人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称为致仕,也称出仕。官员因个人原因主动自请离职称为乞骸骨。父母去世守丧称为丁忧。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亚协助杜鸿渐平定了剑南叛乱,被授予吏部郎中、谏议大夫的职务,但觉得凭自己的能力和功劳应当授予更高的官职。 B . 唐德宗略微知道了杜亚在进京路上的一些事情,心里本来就不高兴,再加上他回答问题时言辞简略空洞,就被外任为陕州观察使兼转运使。 C . 淮南老百姓都盼望杜亚到来能让他们过上安宁日子,但他却因为不满几次任命而闹情绪,渎职怠政,只是和手下人高谈阔论。 D . 皇帝知道了杜亚弄虚作假,就召他返回京城。此后他的风痹病严重,又得了脚膝病,无法上朝。74岁死于家中,被追赠为太子少傅。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亚自揣必以宰辅见征,乃促程而进,累路与人言议,语及行宰相事方面,或以公事谘祈,亚皆纳之。

      ②乃厚赂中官,令奏河南尹无政,亚自此亦规求兼领河南尹,事不果。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节选)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B . 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C . 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D . 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子博士,学官名,唐代设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其内设博士、祭酒等职,主管学政。 B . 子,与上文的“县男”均为唐代爵位名目之一,用以封赏有功者。爵位等级不一,其中子属最高等级。 C . 释菜,亦作“释采”,此处指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最早于《礼记·月令》中即有记载。 D .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是我国保存至今的较为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颖达学问精湛,早年成名。他八岁从师学习,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表现突出,而且年龄最小,引起一些人的嫉妒,被人刺探行踪。 B . 孔颖达熟悉典籍,善于劝谏。他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不只讲清楚了经典的内容,而且借题发挥,把道理引入执政之国之道上。 C . 孔颖达尽忠职守,不为身谋。作为太子的侍讲官,他见到太子不遵法度的行为,就直言其过,面对劝阻,也不改初衷。 D . 孔颖达一心为国,颇得恩遇。生前,他多次得到加官晋爵的赏赐,死后也得到赠官赠谥的恩赏,甚至还享有陪葬太宗的殊荣。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②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