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思想政治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政治期末...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212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2017高二上·长丰期末) 《中国诗词大会》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央视推出的又一档大型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回答小题。
    1. (1)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人们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由此可见(    )
      A . 人们在重温中华古诗词中涵养着心灵 B . 不同的知识素养决定着人的行为选择 C . 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促进了人的发展 D . 人们总是自发地接受着古诗词的熏陶
    2. (2) 入选的诗词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亦有“雁字回头,月满西楼”的飘逸,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重温经典,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透过诗词之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意味着(    )

      ①“豪迈”与“飘逸”总是无法包容

      ②“陌生”中往往隐含着“熟悉”的韵律

      ③“经典”与“流行”两者同出一辙

      ④“古典”之美在“现代”文化中流淌着。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③
  • 2. (2017高二上·长丰期末) “文学的力量强大到,使人足不出户就能够了解世界另外一端人们的想法。文学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消弭成见和误解”。对这一观点的正确解读应该是(  )

    ①文学能反映一国的思想文化和思维方式

    ②文学是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重要桥梁

    ③文学可以代替实践成为文化产生的源泉

    ④文学交流有利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趋同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3. 为响应总书记“应将我国古代古典诗词和散文嵌文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的倡导,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在授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应正确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

    ④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4. (2018高二上·吉林期中) 广大劳模以其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激励着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创新、寻求突破,克服一切困难,为社会的不断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这说明了劳模精神(    )

    ①促进人们塑造完美的人格

    ②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的未来

    ③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强制的

    ④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5. (2019高二下·成都开学考) 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说明文化具有(   )
    A . 鲜明的民族性 B . 相对的稳定性    C . 时代的先进性 D . 强大的包容性
  • 6.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文化教育教师工作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青少年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通过茶文化教育途径已经使广大青少年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在树人立德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教育成果。开展茶文化教育(    )

    ①是基于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能对茶文化进行大规模的集中传播

    ③是一种更为直观的茶文化传播方式

    ④折射出茶文化传播离不开物质媒介

    A . ①④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 7. (2017高二上·长丰期末) 2016年以来,“套路、小目标、洪荒之力、蓝瘦香菇”等具有时代特征的网络热词不断涌现。这些网络热词代表了一定的民意和情绪,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这表明“网络热词”(    )

    ①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②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③反映了人类某些实践活动需求

    ④实质上是一种社会物质现象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8. (2017高二上·长丰期末) 纪录片《大国工匠》在电视台播放后产生了广泛影响,人们深深折服于他们“精雕细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热爱本职、敬业奉献”的赤子情怀。《大国工匠》之所以打动国人并产生广泛影响,是因为“工匠精神”(    )
    A . 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B . 是我们应对各种思想文化影响的主心骨 C . 是以锐意创新为核心的优秀文化 D . 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追求
  • 9. (2017高二上·长丰期末) 古代的诗词歌赋,成功地融进现代的歌词中。方文山的《青花瓷》中“翠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陈小奇的《涛声依旧》中的“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这种风格的创作说明(    )
    A . 古今整合能使古典艺术焕发现代价值 B . 东西整合能使现代艺术具有古典韵味 C . 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实现作品的创新 D . 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发展的主要源头
  • 10. (2017高二上·长丰期末) 2017年春季,全国各地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都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确立“十四年抗战”有利于(    )

    ①学生全面真实地认识中华民族抗战历史

    ②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唤起全民族的觉醒

    ③让抗战精神贯穿整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④准确理解和弘扬抗战精神,推动中华民族复兴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②③
  • 11. (2017高二上·长丰期末) 酒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酒和诗的渊源,酒和字的融合,酒和亲情的交汇,酒和政治的关联等等,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洋溢着酒文化迷人的魅力。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华文化具有(    )
    A . 多样化的特点 B . 实用性的特点 C . 时代性的特点 D . 博大精深的特点
  • 12. (2017高二上·长丰期末) 2015年6月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中国申报的《中医针灸》和《京剧》及重要建筑列入人类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趋同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保护文化多样性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③
  • 13. (2017高二上·长丰期末) 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这句话的涵义是(    )
    A .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民族精神 B . 摈弃一切传统思想的束缚,建立起全新的民族精神体系 C .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展示中华民族精神全新面貌 D .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和建设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 14. (2017高二上·长丰期末) 弘扬“工匠精神”之时代价值在于(    )

    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依据

    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时代内涵

    ③为我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现实路径

    ④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5. (2020高二上·临朐月考) 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讴歌劳动者,是因为(    )

    ①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

    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者在劳动创造中的作用日益融合

    ③劳动者的知识结构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

    ④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6. (2017高二上·长丰期末) 中共的积极政策以及台湾政要的“破冰之旅”“和平之旅”,赢得了两岸人民的高度赞同与支持。这主要是因为(    )

    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两岸人民都赞同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②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③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A . ②③ B . ①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④
  • 17. (2017高二上·长丰期末) 自1992年以来,信阳以饮誉海内外的中国十大名茶信阳毛尖为载体,已连续成功举办了25届信阳茶文化节。千百年来,信阳人以茶为媒,在生产与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阳茶文化,成为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信阳灿烂文化的重要品牌。材料表明(    )
    A . 不同民族文化的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B . 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性中包含着个性 C . 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的特征 D .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 18. (2017高二上·长丰期末) 家国情怀是端午节的一火文化元素:屈原“行吟泽畔”“上下求索”的发奋精神,家国忧思、忠诚推崇的爱国情怀,旱已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底色。因为爱国主义是(    )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③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

    ④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9. (2017高二上·长丰期末) Y市以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突出“育德”“润心”,构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精神磁场”。该做法是基于(    )

    ①教育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传统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④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20. (2017高二上·长丰期末)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①中共十八大在北京举行

    ②2012年我国经济工作坚持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

    ③第30届夏季奥运会在伦敦举行

    ④欣赏《中国好声音》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21. (2017高二上·长丰期末)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例如,同为春节,北方冰城哈尔滨用五彩缤纷的冰灯迎新,而南国广州则用姹紫嫣红的花市迎春。这说明(    )

    ①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②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③文化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④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② D . ③④
  • 22. (2017高二上·长丰期末) 屠呦呦曾经说,应该多用现代科学的手段从传统医学中发掘更多的药物,为世界人民造福。屠呦呦的获奖表明,传统中医药一旦打开封闭的围墙,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就发出夺目的光彩。这说明科技(    )
    A . 能促进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B . 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中决定性因素 C . 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D . 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 23. (2017高二上·长丰期末)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人们乡愁的寄托。推进城镇化要突出独特的村居风貌、传统的风土人情和田园风光,尊重农耕文明,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这样做的原因是(    )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传统村落具有明显的文化区域特征

    ③乡土文化是优秀文化的集中表现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24. (2017高二上·长丰期末) 读图表:图表说明了中国古代科技(    )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李约瑟《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时间

    公元前6-公元前1世纪(春秋到西汉)

    公元1-400年(东汉到东晋)

    公元401-1000(南北朝到北宋初年)

    公元1001-1500(北宋到明中期)

    比例

    50%

    62%

    71%

    58%

    A . 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B . 具有整体性、实用性特点 C . 对人类的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D . 是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精神力量
  • 25. (2017高二上·长丰期末) 要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深化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

    ①将引领中国文化前进的方向

    ②将引领社会思潮

    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④有利于培育文明风尚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③
  • 26. (2017高二上·长丰期末) 近年来,相声、快板等曲艺从业者借助微信公众号、直播平台等媒介,进行传统艺术门类的活态传承,拓宽了曲艺艺术从业路径,增加了受众接触曲艺的途径和方式,使日渐衰落的传统曲艺焕发了新的魅力,赢得了年轻人的青睐。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②传播方式的创新比内容的创新更能够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

    ③借助新的传播手段是传统曲艺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重要办法

    ④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 . ②③ B . ①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27. (2017高二上·长丰期末) 在“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下,有人把摘除中医传统、简单模仿西医当成中医现代化的方向。可是,失去了传统文化依托的中医,就会如同离开了土壤的大树,只有枯    萎和死亡。这表明发展中医(    )
    A . 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B . 要懂得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 . 需要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 D . 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 28. (2017高二上·长丰期末) 好书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智的启迪、理的感悟、情的陶冶。当内心浮躁时,拿出一本冰心的散文集,你会觉得原来自己可以如此平静;当内心彷徨时,拿出一本鲁迅的杂文选,你会觉得整个人都属于正义,内心充满坚定。这表明(    )

    ①人既创造了文化,也在享用着文化   ②文化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积极的、有形的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 D . ③④
  • 29. (2017高二上·长丰期末) 2017年8月8日,太原市向社会发放了1万张文化消费卡。文化消费卡以“直补市民”的形式鼓励老百姓走进剧场、电影院、书店等文化消费场所,促进文化消费常态化,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这说明(    )
    A .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 .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直接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C . 经济决定文化,没有物质条件的提高就没有精神文化的发展 D . 文化决定政治,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二、非选择题
  • 30. (2017高二上·长丰期末)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16年6月11日第11个“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1. (1) 结合“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某校计划开展“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请你帮他们设计一项与此相关的活动。
    2. (2) 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意义。
  • 31. (2017高二上·长丰期末) 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3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当今世界有7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5000多种语言。

    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多姿多彩、各有千秋,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习近平表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要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要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谈谈习主席上述讲话中蕴含的“文化多样性”的道理。

  • 32. (2017高二上·长丰期末) 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材料一:专家解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通篇《决定》体现了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行政、依法治官,坚决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材料二: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党和政府自身善于并习惯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各项工作,也需要政府引导广大民众自觉提升法治觉悟,养成并习惯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置日常事务。

    1. (1) 结合材料一,运用“我国政府受人民监督”的知识,分析依法行政、依法治官必要性。
    2. (2)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政府该如何引导广大民众养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置日常事务。
  • 33. (2017高二上·长丰期末)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人们的国家观念、民族认同感受到巨大冲击。国家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等实力的竞争,又越来越表现为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较量。西方发达国家从来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西化”“分化”的图谋,他们加紧抢占别国思想文化阵地,意图消解其民族文化,瓦解其民族精神。面对种种挑战,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对中国梦的实现弥足珍贵。

    结合材料,分析“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对实现中国梦的弥足珍贵之处。

  • 34. (2017高二上·长丰期末)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更好的发挥“二十四节气”在当代中国人生活世界中的文化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