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一课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社会经济的繁荣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更新时间:2018-03-01 浏览次数:465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17八下·鄞州期中) 他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大英雄:他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出生入死,功勋卓著,也曾身陷囹圄;他多次遇刺却能逢凶化吉;他懂天文熟地理,谙韬略善用人;他戎马倥偬数十载,横扫白山黑水,统一女真各部,击溃大明王朝,成为威震北中国的一代铁血汗王!他是(    )


    A . 阿骨打 B . 忽必烈    C . 努尔哈赤 D . 皇太极
  • 2. 下面属于明末农民起义领袖的有(         )

    ①高迎祥   ②张献忠    ③李自成    ④黄巢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3. 清军入关时,得到了拥有“联清抗闯”迷梦的明朝遗老们的拥戴。所以推翻明朝统治的是(   )

    A . 吴三桂 B . 皇太极 C . 李自成 D . 多尔衮
  • 4. (2017八下·常山月考) 清朝政府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有(    )

    ①实行三省六部制     ②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

    ③设立驻藏大臣       ④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5. 评定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朝政府在新疆地区设置了(    )机构

    A . 黑龙江将军 B . 伊犁将军 C . 吉林将军 D . 乌里雅苏台将军
  • 6. 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指日本)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诗中的“危”指(    )


    A . 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B . 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 . 新疆地区遭受侵略       D . 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 7. 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列事件中,能反映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A . 设置台湾府 B . 郑成功收复台湾 C .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 . 设置驻藏大臣
  • 8. “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指​(   )

    A . 唐宋时期 B . 明清时期 C . 秦汉时期 D . 元明时期
  • 9. 《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房工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此则材料反映了明代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 . 使用机器生产 B . 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C . 行业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D . 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 10. 据史书记载,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长城沿线“守备日固,田野日辟……边民始知有生之乐”;蒙古族不但畜牧兴旺,而且逐渐使用铁犁牛耕发展农业,麦、豆、瓜、菜,“种种俱全”。回答下题。

    长城增修加固后,长城沿线地区(    )

    A . 汉族文明高度发展  B . 边疆守备日渐废弛 C . 农耕经济不断繁荣        D .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二、材料分析题
  •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入关之前,清朝统治者在关外就已经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入关后,清朝政府为吸引满人入关,在近京府县圈占土地。

    材料二  新成立的南明政权在两广、福建地区攀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一些明末起义军余部联合南明政权,共同抗清,导致社会经济倒退。

    1. (1) 材料一反映了清初统治者实施的哪两项弊政?这些弊政带来了什么影响?

    2. (2) 清初统治者如何解决材料二中出现的问题?

    3. (3) 从清初统治者政策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次,清康熙帝赴承德避暑、围猎,途经北京北口长城时,曾做诗曰: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

    材料二:有人说,明修长城清修庙;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


    1. (1) 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可看出明清两代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态度有何不同?

    2. (2) 清朝所施行的民族政策有什么积极作用?

    3. (3) 这种民族政策对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有什么启示?

  •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甘薯所在,居人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 ——徐光启《农政全书》

    材料二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明朝谚语

    材料三  湖州某镇在明嘉靖时“商贾四集”“居民不下四五千家”;清乾隆,“十里以内,民居相接”,“商贾云集于四方,市井数盈于万户”,“名为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

    1. (1) “甘薯”原产地在哪里?为什么“民间渐次广种”?广种甘薯在当时有什么作用?

    2. (2) 材料二中的谚语反映了明代的什么情况?

    3. (3) 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怎样的发展情况?

    4. (4) 概括三则材料所述事物之间的联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